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作家笔下抗战胜利的喜悦记忆
2020-08-15 10:50:35  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  点击:  复制链接

  1945年8月上旬,日本向盟国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历史永远记住了那令人难忘的一刻。一些作家文人的感受回忆记录了抗战胜利的喜悦与苦难岁月的印痕。

  日本投降的喜讯传来

  1945年8月10日下午7时多,日本投降的信息首先从重庆美军总部新闻处传出。随即重庆报纸出了号外。

  据载:“漫街遍巷的人,拥塞着,欢呼着。人全疯了——快乐啊!从中一路到新街口,张贴着报纸号外的墙前,万头攒动。连不识字的赤脚汉也挤在里面。汗水把每个人的衣衫与周围人的衣衫黏在了一起。大家都咧开嘴笑。头上是一片欢乐的人海。每个人对每个人,每群人对每群人。都打手招呼:“啊!啊!”互相道贺。大家的感情在泛滥,升华!”

  “熟朋友见面了,破例地张臂拥抱,起码也亲密地互相拍拍肩:‘要回家了!’”——从沦陷区流亡到重庆的人很多,抗战胜利,他们可以返回自己的故乡了。

  终于听到电台广播的报道:“中国苦战八年,终于赢得胜利,赢得和平……现在重庆大街小巷百万市民已在狂欢中。”接着是《凯旋还故乡》的雄浑歌声。

  在延安,8月10日,也是延安人终生难忘的不眠之夜。据载:“晚8时左右,一支庆祝胜利的队伍从延安新华社、电台、报社、印刷厂等新闻单位所在地清凉山出发,人们手舞足蹈,奔走相告。有人激动地撕开棉衣、棉被,掏出棉花,捆在木棒上,蘸上煤油,点燃火把,高高举起。通红的火光照亮了宁静的夜空,狂呼的声音震动了山头。延安连绵起伏的峰峦,到处是噼呖的爆竹声,到处是游龙般的火炬。人们向宝塔山下的广场涌去。”

  抗战胜利的喜悦


夏衍

  当时在重庆的夏衍记述说:日本投降的消息一传播,《新华日报》的全体同人发疯了。也可以说,全重庆,全国人民都发疯了。“发疯”这个词,也许有点贬义,那么就用“欣喜若狂”的“狂”字来形容吧。有人欢呼雀跃,有人无言流泪。这一天我没有睡,凌晨看完报纸清样,就想进城去看一看毕生难得看到的举国欢腾的场面。

  五点钟,我就下了山。化龙桥街上挤满了人。上了公共汽车,也是一片欢呼声……女老少,本地人,下江人,都可以相互攀谈。这个喜讯明明是大家都知道了,但是谁都想讲话,谁都想把自己的喜悦传达给别人。四川人是善于摆“龙门阵”的,挤满了人的车厢里一片欢声。一个花白胡子的老汉大声地说:“老子能盼到这一天,明天早上就死,也甘心了。”

  两路口下车,遇到了一批新闻界同业,《新民报》的,《时事新报》的,也有《中央日报》的。大家都想知道一些更多更新的消息。我问《中央日报》的记者:你们还有什么新消息?他坦然地说:“还不是一样,中央社发的……”于是,不知谁首先说:去找美国新闻处,听说有一个日本天皇的“诏书”。于是,我也跟着他们到了美国新闻处。

  特别在这个时刻,对这些不速之客,美国人是招待得十分殷勤的。果然有日皇裕仁亲自广播的《停战诏书》,而且是日文记录本,用的是明治时代的古文,还是“朕告汝臣民”那种口气。美国人讲了一些“花絮”,说太平洋某些岛上的日军还在顽抗,并告诉我们:麦克阿瑟的座舰“米苏里号”正驶向东京。


冯亦代

  抗战胜利时,作家冯亦代在陪都重庆。他回忆当时喜悦的心情:

  1945年8月16日(可能日期记得不对)晚上,美国驻重庆大使馆的文化参赞费慰梅女士,正在家里宴请从昆明来的张奚若教授和重庆附近来的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夫妇。我和安娜只是陪客。第一道菜还没有吃完,忽然听到近处有人在放二踢脚。正在愕然中,山城重庆有如开了锅的沸水,爆竹声四起,同时一阵阵欢呼声顺风从山脚传到了山上。费慰梅一边说可能是日本投降了,一边打开收音机。果然,无线电里正在一遍又一遍播放日本投降的消息。

  日本可能投降这件事,几天来一直是重庆人谈话的中心。但谁也没有想到来得这样快。谤听之余,不由得大家雀跃起来。我们相互祝贺,一次又一次干杯。但心里的喜悦,又岂是干杯所能宣泄!

  我喝得微醺回到临江门宿舍,在远处便听到五年来朝夕与共的同伙们的歌声和叫嚷声。这声音也把我卷了进去。我登上三楼,伙伴们已经喝得个个显出一张大红脸。每个人兴高采烈地叫着,喊着,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我一进屋便不由(自主)地站在桌旁的一把木椅上,嚷着为了庆祝我们久盼的这一天到来,每人喝酒三杯。这便是我狂欢的开始。

  等我第二天一觉醒来时,天空已泛出鱼肚色,爆竹和市声的喧嚣还没有中止。我已记不起我和同伴们究竟喝了多少酒。我唯一记住的是,我把盛酒的大茶壶从三楼上扔到楼前地上,听着大茶壶在草地上轰然一声。我狂喜地叫着,这是丢在东京上空的炸弹!

  第二天,我一个人站在楼头窗前,看见楼下地上铺着一层鞭炮的残骸。我想着,八年来盼望胜利的一天终于来到了。在和平条件下,怎样重建我们的家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想望,似乎爆竹一声响,一切都可以马上实现。但这个幻想过不久就为现实所冲破了。我想到了如何把已经交谈了多次的报纸在上海办起来,如何早日回到上海去看望我已七年未见的老父和我的快五岁的儿子,如何有一天能到杭州去看一下久别的老家。如此等等。总之,这一天我虽是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我却在打算下一步棋子了。想到用什么方法尽快回到上海去,可是我掩不住心里突然袭来刹那间空洞洞的感觉。感情平静下来了,便慢慢回复到理智。

  巴金坚持在抗战文化战线上


巴金

  著名作家巴金,抗战前在上海。战争使他失去安定的生活,辗转流亡漂泊。他先从上海到广州,又从广州返回上海,后又再去广州。广州沦陷后到桂林。中间又回过上海,再去昆明。在昆明和桂林间往返,在桂林文化城居住时间稍长。后到贵州,再到重庆。他坚持守卫在文化战线上,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刊物。他写出了“激流三部曲”。他的作品控诉日军血腥暴行和人民的苦难,鼓舞人民抗日精神,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并对战争进行反思。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巴金在重庆写下对抗战胜利的《一点感想》。“听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我非常高兴。不过说句老实话,当时我并没有想到‘胜利’这两个字……这八年来我走过了好些地方,经历了,看见了许多事情。我自己当然不能说对抗战尽过多少力。但我却看见那无数的平民为着这个战争流了血,流了汗,牺牲了他们所有的、所宝贵的一切,他们默默地活着,默默地死去。”

  巴金回忆编辑《烽火》刊物在广州经历战火的风险:“刊物还不曾付梓,大亚湾的炮声就隆隆响起了,我每天去印局几次催送校样,回‘家’连夜批改。第二天黄昏仓皇离开广州,我除了简单行李之外,还带着本期‘文丛’的纸型,21期的‘烽火’半月刊虽已全部付梓,可是它没有制成纸型的幸运,便在21日广州市的大火中化为灰烬了……这本小刊物的印成,虽然对抗战伟业没有什么贡献,但它也可以作为对敌人暴力的一个答复:我们的文化是任何暴力所不能摧毁的,我们广大的肥沃的土地到处都埋着种子,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土地和人民永远存在。”

  巴金回忆:我初到桂林时,这个城市还是十分完整的。傍晚,我常常在那几条整齐的马路上散步。过一些日子,我听见了警报,后来我听见了紧急警报。又过了一些日子,我听见了炸弹爆炸的声音。以后,我看见大火。我亲眼看见,桂林市区的房屋有一半变成了废墟。几条整齐马路的两旁大都剩下断壁颓垣。人在那些墙壁上绘着反对轰炸的图画,写着抵抗侵略的标语……关于轰炸,我真可以告诉你们许多事情。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从以上简单的报告里,你们也可以了解这个城市受难的情形,从这个城市,你们会想到中国其他许多的城市。他们全在受难。不过,他们咬紧牙关,他们是不会屈服的。

  1939年日军轰炸桂林,巴金在《桂林的受难》文中写道:“在月牙山上我看见半个天空的黑烟,火光笼罩了整个桂林城,黑烟中闪动着红的巨舌……忽然在一辆汽车旁边,我远远地看见一个人躺在地上,走近了,才看清楚那不是人,也不是影子,那是衣服,是皮,是血肉,还有头发粘在地上和衣服上。”“我带着一颗憎恨的心目击了桂林的每一次受难。我看见炸弹怎样毁坏房屋,我看见烧夷弹怎样发火,我风怎样助长火势,使两三股浓烟合在一起……”

  大后方流亡学生思念家乡亲人

  有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名叫许铎,他是湖北汉川县人。1938年,正值他少年时代,日军攻入湖北省,家乡沦陷。他与几位同学冒着危险,结伴奔赴战时陪都重庆读书。他自幼接受过国学传统教育,有一定的文史功底,喜好作诗。1942年他18岁时作“春”诗一首:

  正值清明节,蒙蒙雨乍晴。

  蛙声响一片,似唤农夫耕。

  清明时节,雨后初晴,如果是城市出身的孩子,首先想到的,是可以远足踏青了。毕竟许铎是农家出身的学子,他从清明季节,从蛙声中,想到的是,该是春耕大忙了。身在重庆,但他想起家乡春耕时节,流亡大后方的青年学生,多么思念离别后的家乡。

  抗战胜利了,这对全国人民自然是天大的喜事,而对身在异乡读书的学生们来说,他们更是激动万分——他们可以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了。一旦听到日本投降的信息,其欢欣鼓舞的心情可想而知。许铎作诗云:

  蜀水巴山总是情,争分夺秒勇攀登。

  忽闻日寇投降举,起舞欢歌喜气腾。

  毕竟,他们在重庆读书几年,对巴山蜀水是怀有深情的,离开四川,也临别依依。而在他们离别重庆迁回武汉的途中,那种急切返乡的心情又非常强烈:

  三峡风光眼底收,难酬学子望乡愁。

  声声汽笛催来急,仍在江中顺水流。

  他们这些离乡多年的学生们,乘轮顺江而下,想念家乡心切,连壮丽的三峡风光也无心赏悦。虽然汽笛不时声声鸣响,但是他们乘坐的轮船怎么行驶得这么慢,还在江中,怎么还不到汉口呀!他们多想立刻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离别多年的亲人身边!诗中表达离家数年学子们殷切的思乡情感,多么真切。

  抗日战争胜利,全国人民无比欢欣。作家文人们感受锐敏,他们忆念抗战胜利,感言甚为真切。从中既能感受到胜利的喜悦,也能了解到那场民族战争的苦难和艰辛历程。


责任编辑:宋吟霜 最后更新:2020-08-15 14:04:4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铭记历史,缅怀红色岁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下一篇:日本战败投降75周年,这段历史、这个人,不能忘更不敢忘…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