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管窥抗战时期的沦陷区体育
2024-06-13 11:12:52  来源:《运动》 2016年第11期 P149-150 作者:张晓亮  点击:  复制链接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沦陷区的体育发展状况,旨在揭示由日本帝国主义所控制的中国沦陷区的殖民地体育本质。

  关键词:沦陷区;抗战时期;体育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于1932年3月1日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七七事变”后,日本故技重施,于1937年12月14日建立华北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于1940年改组为“华北政务委员会”;1940年3月30日又支持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日本军国主义之所以建立这些伪政权作为其侵略工具,一方面是奉行“以华治华”的战略方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其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麻醉我国人民。而体育这一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借以奴化我国人民的重要工具。作为中国领土主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沦陷区体育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体育,但是对这片特殊地区的体育发展也应进行客观的评价与介绍,使人们更加了解被日本军国主义所奴役的沦陷区体育是怎样的。

  1 沦陷区的竞技体育

  众所周知,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个人及群体在体力、心理和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而在日伪政权操纵下的沦陷区竞技体育却不是以追求优异成绩、勇攀人类运动高峰为主要目的的,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所发展的竞技体育,完全是为了推行其殖民统治,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控制和奴役青壮年的一种手段。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侵略者在我国沦陷区主要开办了一些所谓“国家性”和“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1.1 “国家性”体育赛事

  所谓“国家性”体育赛事,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及其爪牙标榜“亲善、共荣、提携”的一些去中国化的体育竞赛活动。例如,伪满洲国的“建国纪念运动大会”。其主要目的都是想方设法借助体育运动向沦陷区人民灌输奴化思想。伪满洲国的“建国纪念运动大会”自1932年开始举办至1943年终止,每年1届,共举办过11届之多,比赛内容较为丰富,有田径、球类项目、体操、游泳、自行车等。为了体现“亲善共荣”“日满一家”等思想,1937年日本政府出台了《运动竞技者统治协定书》,其规定在满日本人可以以“满洲国”选手身份出赛,满洲国则应“给予在满日本人参加比赛之优待”。久而久之,伪满洲国的体育竞赛就大部分被日本人所把持而中国选手却少之又少,慢慢地就演变成为了日本人“自娱自乐”的体育大会了。

  1.2 “国际性”体育赛事

  日本侵略者在我国沦陷区主办的所谓“国际性”体育赛事就是为其所扶持的反动政权的合法化奔走活动的。在伪满洲国“建国”初期,日本侵略者就曾派2名东北籍“满洲国”选手去参加第19届奥运会,从而实现“满洲国”在国际上的合法地位。然而,在全中国人民及国际正义体育人士的反对下未能如愿。去国外参加国际比赛无望也就只能自己主办,于是从1939年起,日本侵略者就纠集伪满、华北和华东伪政权自行组织“国际赛事”。例如,“日满华交欢运动会”和“东亚竞技大会”。日本人在我国沦陷区主办的这些“国际性”体育竞赛,前来参赛的无外乎伪满政权、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伪“南京国民政府”及菲律宾、新加坡等当时同样被日本所占领的傀儡政权。以上这些傀儡政府伪政权之所以纠集起来借用体育竞赛哗众取宠,其目的无非是为各伪政权“合法化”来制造假象。

  2 沦陷区的学校体育

  沦陷区的学校体育最显著特点就是傀儡政权的教育机构按照日本的学校设置,以所谓的“协和文化”为主要教育内容和手段,强迫在校青少年进行体育与军事相结合的奴化训练。

  2.1 伪满洲国地区学校体育的学制、课程设置及授课内容

  1937年,在日本的直接策划和推动下,伪满洲国颁布了“新学制”。“新学制”将体育课列为各级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同时颁布的还有《满洲国学校体育教授要目》,其规定了伪满洲国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授课时数和授课要领。教学内容主要强调军事训练中的基本动作和体操中的单杠、双杠、跳箱和垫上动作等,并辅以走、跑、跳、投、翻越障碍等身体基本训练;在中等以上学校还专门设有“军事训练课”,主要教授学生早操、剑道、刺杀、投掷、射击等军事科目;授课要领强调了其学校体育的授课方针和基本政策,特别着重强调要认真教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授课时数则规定了伪满洲国各级学校每周体育课的学时。

  2.2 其他沦陷区对学校体育的统治

  日本侵略者在除伪满洲国外的其他统治区域也加强了对学校体育的统治,但其根本目的仍是要借助学校体育对沦陷区青少年进行奴化教育和训练。1938年华北伪临时政府教育总署发布命令,宣布将过去的童子军改为少年团,要以团队训练培养青少年对“国家”的服务精神。1943年颁布的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教育行政报告书中提到,“本总署为推行新国民运动及组织青少年团有所借鉴起见,特于31年11月25日派汪健君、姚士焸、白春育、金复庆、刘实、郎恩文等六人组织考察团,赴日考察学生报国队及青少年团之组织训练实施状况,并派本总署学务专员重松龙觉为辅导员,担任照料及接洽事宜,于31年12月25日返京,行程共计1月,为期虽短而所获甚多。”1940年,汪精卫的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由褚民宜为“委员长”的“体育委员会”,在“委员会”召开的第1次全会上通过了将褚民宜主编的“太极拳体操”更名为“国民体操”的决定,并颁布教材将其强行推行至各级学校的学校体育中去。由此可见,沦陷区的学校体育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推行的奴化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将殖民思想植入中国青少年头脑中,使其淡化甚至放弃抵抗的思想,甘当亡国奴,为其不断巩固在沦陷区的统治及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所服务,是彻头彻尾的反动教育。

  3 沦陷区的群众体育

  在日本侵略者所占领的沦陷区,除了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也曾组建了一些社会体育团体和主办了一些面向普通老百姓的体育活动。但应指出的是,由日本侵略者扶植的傀儡政权之所以重视群众体育的发展,是因为群众体育是其进行体育统治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还是妄图通过体育这一形式不断向沦陷区人民渗透和强化他们的奴化思想。

  3.1 大众体操

  沦陷区的傀儡政权建立后,立即奉行日本侵略者的意志,编排了意在规范民众行为的“大众体操”。1935年,日、伪满建立的“建国体操创案委员会”主持创编了一套徒手体操,并命名为“建国体操”。后又经日本政府审核,伪满洲国“文教部”发布,这套徒手体操开始在“全国”强制推行。伪满洲国“文教部”命令:“自1936年起,每年的建国纪念日(3月1日)、访日宣召纪念(5月2日)、满日事变日(9月18日)为建国体操日,全国上下一起举行。”1937年,伪华北临时政府下属的“新民会”也依照伪满洲国的“建国体操”编排了宣传“新民主义”的“新民体操”,配以伴奏,每天清早和上午点10点整由“华北广播电台”播放,并要求各省市机关单位、学校按时做“新民体操”。1940年8月4日,由汪精卫控制的伪南京国民政府下设的“中国体育协会”推行了由褚民宜主编的“太极拳体操”,后又将“太极拳体操”更名为“国民体操”。褚民宜甚至在“太极拳体操”培训班的开办典礼上宣布,“要把‘太极拳体操’”推向全国各地,成为中国国操。”

  3.2 社会体育团体

  沦陷区的社会体育团体,主要有以针对青少年为主的“童子团”和“青少年团”及以宣传武士道精神的“武术协会”等组织。“童子团”是由伪满洲国文教部批准成立的专门训练11~18岁男子的政府机构。其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了建国精神宣传、服从命令的教导、忠毅孝悌的养成以及军事训练等。而“青少年团”则是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下属的“新民会”组织的一个社会团体,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军事训练和新民精神等。所谓的新民精神就是要青少年重新恢复学习礼义廉耻等中国固有道德,以便对日本的侵略政策和殖民主义更为顺从。1934年7月,在日本人的授意下,伪满洲国将原有的“大满洲国体育协会”改组为“满洲国体育联盟”。“满洲国体育联盟”成立后,日本人随即在奉天建立了“大满洲帝国体育联盟武术协会”,此协会表面上由中国武术家担任会长,但实权却始终操纵在日本人手中。日本人改组“满洲国体育联盟”的目的原本是为了能够加入“东洋体育协会”,并进而获取“跃进国际运动界之机会”,但伪满洲国的这一“体育”梦想直到覆灭也未能实现。沦陷区的傀儡政权重视社会体育的发展,其目的是为了借助社会体育的广泛性宣传其所谓的“建国精神”“新民精神”“忠孝节义”和武士道精神,从而达到不断渗透和强化他们的奴化思想的目的。

  4 结 论

  沦陷区的体育,归根结底还是殖民地性质的体育,其本质是进行奴化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宣传奴化思想、泯灭民族界限。开展竞技体育不是为了提高成绩,而是为了宣传奴化思想。例如,在“建国纪念运动大会”上要唱“国歌”、升“国旗”,并要三呼“满洲国万岁”的口号;学校体育不是为了提升学生素质和青少年体格,日本侵略者企图通过其所谓的“体炼科”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奴化教育,迫使青少年进行半体育半军事化的训练,为其侵略战争培训“后备力量”;群众体育更不是为了提高普通老百姓的身体素质开展的。例如,伪满洲国体育联盟的宗旨其中一句就是“提高全民素质,加强民族协和。”总而言之,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沦陷区所推行的体育运动和所谓的“体育事业”,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一点一点渗透他们的奴化思想,借助体育从事奴化教育,最终为日本帝国“大东亚圣战”服务。

  参考文献:

  [ 1 ]何启君,胡晓风.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9.

  [ 2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 3 ]汪智,梁峻.20世纪的中国[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 4 ]罗时铭.中国体育通史(第四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 5 ]李浩波.抗战时期中国三大区域的体育发展探析[ 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6-149-02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11.081

  投稿日期:2016-02-11

  作者简介:张晓亮(1987—),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责任编辑:于雷雷 最后更新:2024-06-13 11:17:0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战争时期朝鲜族体育的发展进程与历史经验

下一篇:体育救国:抗战时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体育活动概述(1941-1945)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