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重庆国立中学文化遗址保护初探
2017-05-18 14:41:21  来源:《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作者:段绪彬  点击:  复制链接

  摘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救济战区中等学校师生而创设了30余所国立中学,其中在重庆就有10余所。抗战胜利后,国立中学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但在时世变迁中,国立中学文化遗址却未得到完善的保护,损坏、缺失严重。必须采取一定措施保护这批历史文化遗址,对传承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重庆国立中学;文化遗址;现状;建议;

  一、国立中学的设立及其历史贡献

  重庆是抗战历史文化富集地区,抗战遗址十分丰富。陪都时期的重庆,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又是战时中国文化中心。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一大批工厂、学校随之迁渝,众多的专家、学者等文化人也到了重庆,重庆文化有了迅猛发展,重庆的中等教育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国立中学就是在这种特定历史时期为救济战区中等学校师生而创设。卢沟桥事变后,重庆等战略大后方陆陆续续涌入了大量背井离乡、衣食无着的中学生及难童。为安置和接收这批学生就学,国民政府直接拨出了巨额财政资金(仅次于军费),给予这些学生公费上学的待遇。从1938年到1944年,民国政府在河南、四川、贵州、陕西、湖南、江西、安徽、甘肃等地先后设立了30余所国立中学,其中重庆就有10余所。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国立中学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两弹元勋”邓稼先1941年在国立九中高中毕业;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1944-1946年在国立八中读了两年高中;原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上将、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中大附中毕业的;旅英爱国华侨、伦敦大学医学院教授马兴生及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都毕业于国立十六中。此外,世界著名的美籍华人作家聂华苓是国立十二中毕业的,台湾《联合报》总发行人刘昌平是国立八中毕业的。他们均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情感。文化部原副部长、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说:“国立六中是我少年流亡时期的母校,是我奔赴延安的出发地。”原国立十六中学生、著名的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星弼说:“如果说我取得了一些成绩,那么首先应该归功于培养我的学校。我觉得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中学时代就基本上奠定了基础。”

  二、重庆国立中学遗址保护现状及其意义

  抗战胜利后,国立中学师生陆续返乡,国立中学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在时世变迁中,国立中学校舍(寺、庙)早已毁坏,仅部分遗址立碑纪念。重庆附近的国立中学遗址保护现状如下。

  国立二中旧址——重庆市合川区蟠龙山。国立二中于1938年8月在四川合川成立,称为国立四川临时中学,用以接收在汉口、宜昌、重庆等处登记的苏、浙、皖、沪等省市的流亡学生,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迁回江苏,组成江苏省常熟中学。1998年3月28日,来自祖国各地(包括港、台)和美国的240位国立二中的校友,参加了在合川蟠龙山举行的“国立二中纪念碑亭”揭幕仪式。

  国立九中旧址——重庆市江津区德感坝。国立九中是以安徽籍的学生为主体,是安徽省旅渝同乡会1938年9月向教育部申请成立的国立安徽第二中学,位于四川江津德感坝,后改为国立九中,抗战胜利后,师生复员。国立九中创建60周年时(1998年),在江津德感坝原国立九中旧址、现江津二中的校园里竖起了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第九中学纪念碑”。

  国立十二中旧址——重庆市长寿区。国立十二中是1938年12月在四川长寿筹建的国立湖北中学,主要接收湖北籍流亡入川学生,1939年成立时改为国立十二中,于1946年迁回武汉,改为省立武昌第一中学,即现在的武汉市第十四中学。2001年在长寿东新村的十二中高中部旧址官庄,镶嵌了一块石碑,上书:“长寿县文物保护单位、国立十二中旧址。”

  国立十五中旧址——重庆市荣昌区。国立十五中于1941年9月在四川永川红炉场成立,是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为接收各保育院小学毕业生而成立的保育中学,1943年迁到荣昌北象山的卧佛寺,曾接纳和培养了数千名保育生。1945年改为荣昌师范学校,1948年并入重庆青木关中学。1995年10月,在荣昌海棠公园烈士陵前建起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暨国立十五中纪念碑亭”,碑名为中国抗战时期儿童保育会常务理事郭秀仪女士所书,碑亭上还有冯玉祥将军之女冯弗伐所书的“春晖”二字。

  国立中大附中旧址——重庆市沙坪坝、青木关。国立中大附中——即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它有两个分校,一个在青木关,一个在沙坪坝,抗战胜利后,与国立十四中(原中央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一起复员回到南京,成为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92年,南京师大附中庆祝90周年校庆时,在校园里竖起了一块“青木关铸秀,沙坪坝育英”的纪念碑;1995年在青木关、沙坪坝也竖起了纪念碑。

  国立十六中旧址——重庆市永川区北山。国立十六中于1941年8月在四川合江县成立,第二年迁往永川县城北山。是由战区教师第二服务团的三、五、六中山中学班(第二中山中学班有三个班并入)合并而成,并成为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的保育中学,也接收各地流亡来川的战区学生,抗战胜利后学校一部分迁往安徽铜陵,成为铜陵一中,原址北山建成了现在的重庆市永川北山中学。

  国立十七中旧址——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国立十七中在四川江津白沙镇。是1941年由战区教师第三服务团的二、四、七、八中山中学班合并而成,1945年改为江津师范学校。

  国立社教附中旧址——重庆市璧山县。国立社教附中即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社会教育学院是中国平民教育协会于1941年8月在四川壁山县成立的,其附中设在壁山、巴县交界的青木关镇张家湾,与中大附中青木关分校为邻。抗战胜利后,迁到江苏丹阳,成为江苏省丹阳中学。

  国立女师院附中——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940年在江津白沙镇成立,1945年迁到重庆北碚,即现在的西南大学附属中学。   国立华侨二中——1941年在四川綦江成立,于1946年复员到海南,改为海南华侨中学。此外,国立八中还在重庆秀山设立了两个分校:初中第五部设在秀山的秀山坪护国寺,高中第一部设在秀山青龙村黄家大屋基。

  国立中学是陪都时期重庆抗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特殊篇章,其遗址蕴藏着大量丰富而深厚的历史信息。加大国立中学遗址保护力度对传承历史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国立中学文化遗址,蕴含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奋起抗战抵御外敌的光荣史,蕴含民族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国立二中的碑文可见一斑,碑文写道:“时值国难当头,物资极度匮乏,师生生活异常清苦,但救国兴邦无日或忘。教师善教,学生勤学,根基深植,学业有成。同学们来自四面八方,相逢却一见如故,砥砺切磋,情同手足,课余办刊撰文,演出文艺,进行抗日宣传,并积极捐献飞机,爱国从军,投身救亡活动。每逢节日,校内必有国乐、歌舞、京剧、话剧演出,课外生活堪称丰富多彩。”这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好诠释。

  第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抗战时期,“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生存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从文盲大国、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跨越离不开科教兴国的战略。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立九中的碑文刻写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源泉:“行课八载,毕业生十五届,三千五百余人,其中不乏拔萃之才。‘两弹元勋’邓稼先当称学子楷模,十数位科学家、工程院士,以及从业各界知名专家、学者遍及海内外。”

  第三,借鉴教育理念。“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回味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借鉴、认识和改进今天的教育现状。胡锦涛说:“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温家宝总理指出:“有高水平的教师,才有高水平的教育。”就以师资队伍建设来讲,国立中学老师的整体水平面和素质高于其他同类教育机构,因而在抗战时期各校能为中华民族培养出大批质量好的中等教育人才。国立中学的教师很多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他们自愿进入国立中学任教,大多有为民族的未来而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章燕申在庆祝母校70华诞时说:“如果说我能在教学、科研当中取得一定成就的话,我想主要应归功于中学时期国立十六中对我的培养,正是国立十六中六年的学习生活影响了我的一生!”。他还讲了中学时期受到的教诲和体会:“首先我认为中学老师培养了我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方法。在初中时期,老师教育我们树立为祖国建设和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伟大志向。”

  第四,发挥文化纽带作用。国立中学文化是穿越时空的桥梁,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展示中华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平台,彰显重庆乃至中国融入世界主流、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国际地位,还有利于两岸达成共识,推动祖国统一大业。韩国80岁高龄的金信(韩国流亡政府主席金九之子,1947年回到韩国。曾任韩国空军作战部长、空军参谋总长,1962年卸任)于 2002年1月飞抵南京,与国立中大附中(现在的南京师大附中)的同学聚会时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和军校,我都是在中国读的,我在韩国没有一个同学,所以一说‘同学’这个词,我想到的就是中国。”

  第五,提升重庆国际影响力。抗战时期的重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为人类和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天的重庆,担负起了“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要完成这一重任,需要不断加大重庆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提高重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抗战文化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载体之一。保护重庆的国立中学文化资源就是保护抗战文化资源,就是要通过全力打造重庆抗战文化品牌、对外开放品牌,向世界展示重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更多的眼光关注重庆,让重庆不断走向世界。

  三、国立中学遗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一些国立中学遗址上修建了纪念碑(亭),但对其文化保护还不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宝贵资源正在遗失,主要问题有:首先,缺乏总体保护规划。《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一次明确将重庆陪都遗址纳入规划,列出了重庆抗战陪都遗址重点项目72项;由世界复兴与开发银行制定的中国重庆城市环境项目——《重庆文化遗产战略总体规划》也涉及部分重庆抗战陪都遗址遗迹的保护规划,但以上两个《规划》都没有提及对国立中学文化遗址的保护。迄今为止,重庆没有出台对国立中学文化遗址进行保护的专题规划。其次,认识不足。在重庆附近的国立中学遗址有10余所,仅有几处遗址立碑纪念。由于思想上不重视,对遗址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挖掘、开发少,从而造成了资源的遗失。再次,专项经费匮乏。由于保护经费缺乏,有关单位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系统保护和开发,目前一些遗址既没有立又没有建,其主要原因是专项经费匮乏。如北山中学修缮了“德教祠”(原国立十六中的教室),陈列了一批国立十六中原物,保护了抗战的文化遗迹。但因经费问题,国立十六中纪念碑(亭)和国立中学纪念馆建设计划被迫搁置。

  有鉴于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国立中学遗址和历史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 树碑立传。在遗址上建有后续学校的可以在校园内立碑纪念,如江津二中校园内建立的“国立九中纪念碑”。如果遗址上未建立后续学校的可以建纪念碑,作为县(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如合川建立的国立二中纪念碑(亭)。

  其二,写进教科书。把国立中学的历史写进本土教材,如:重庆历史(初中本土教材)中的“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这节知识,可补上“抗战时期国立中学”的内容,让中学生了解这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其三,出台相关政策。完善《重庆市抗战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等相关条例,确保国立中学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其四,多方筹措资金。可从多渠道、多层次筹集保护资金,比如:设立国立中学遗址专项保护经费;争取国家、重庆市的保护项目立项,赢得国家和重庆市的资金支持;发掘社会资金;吸引海内外社会资本参与保护开发等。

  参考文献:

  [1] 黄作华,郑锦涛.国立中学的回忆:第1辑[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2.

  [2] 郑锦涛.抗战时期国立中学的回忆:第2辑[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7.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5-18 14:42:2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文军”西征

下一篇:文史馆员为《国立中学》搜集史料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