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国立五中”
(注:余在08年10月,经多方搜集资料,最终完成《国立五中在天水》一文,在《天水日报·陇右周刊》发表后,受到社会各界好评,网络留言也十分活跃,最近与几位朋友旧事重提,遂行此文,与大家共勉!)
2008年国庆期间,天水的气候异常燥热,呆在家里看书久了,脑袋闷的厉害,便与往常一样,一个人出了家门,信步来到玉泉广场散心。玉泉广场位于天水市秦州区人民西路,旁边是全国旅游文化景点、陇东南道教圣地玉泉观。广场上乘凉的人很多,大人小孩挤在树荫下吵闹的厉害,为了图个清净,我沿着入观的笔直青石板路面,登临到观口左侧的天靖山麓岱庙避清闲,岱庙前面是一片空旷的场子,除赶上庙会在哪里搭台唱几天戏外,平时很少有人光顾,缘于此因,凡是遇上心情不好,或者心情太好的时候,我便躲到这里调适心理,缓解疲劳,当然每天早上到这里的锻炼健身,那就别语而论了。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光顾岱庙的时间不下一百天,每次到那里览胜,也常在“国立五中纪念碑”下所思所想,怀古思今,但对这块纪念碑的真实涵义,却始终没有一个深入的理解。那天心情很好,无意中凭空生出许多历史疑点,借着这块风水宝地对自身的熏陶,静下心来再次细细品读碑文,脑海里灵机一闪,决心回家翻番书籍,看一下这块纪念碑留给后人的内在蕴义。快步回到家里,翻出《天水市志》、《秦城区县志》和《天水历史文化丛书》等文献资料,除了几笔带过的零星片语,让我大失所望于天水文献对这段历史的冷寂。静下心来重新反刍这件事情,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惭愧于自己长期以来的擦肩而过,还是失望于当地文化欠缺的遗憾,总之当天晚上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经过一阵夜的反思,第二天早上,我带上相机和纸笔,决心一字一语,原原本本抄录下纪念碑上的文字,然后查阅书籍整理成翔实的资料,让国立五中重新大白于天下,让天水的老百姓都知道这段历史真相,记住这段难忘的刻骨铭心的办学经历。
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国立五中在天水》的初稿已经拿出,看着洋洋洒洒万余字的文字摆在我的面前,压抑在胸口的这块顽石,终于从心头逐渐滑落。初稿已经拿定,接下来的功夫就是完善和校正,我明白当年曾学习在国立五中的前辈们都已各奔东西,无从联系,便只好从网络无限的空间里搜寻,突然发现大家熟知的天水名人、当代诗宗霍松林前辈当年曾就读于国立五中,霍老一直定居在陕西师范大学生活任教,我当即把初稿打印了一份,为了让霍老能够回忆起当年的学习经历,顺便洗了几张玉泉观和纪念碑的照片,连同我拙陋的书信一同寄出,希望得到霍老的指导和完善,至此我长长吐了一口气,算是初战大捷的一种轻松和胜利之情。随文将书信抄录如下:
尊敬的霍老:
您好!我是甘肃天水市秦州区的一名普通市民,也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工作单位和住家都离陇东南道教圣地玉泉观很近,时常登临玉泉观览胜、健身,也常看到立于天靖山麓岱庙脚下的“国立第五中学纪念碑”,以前只是无心之游,国庆期间(注:2008年国庆)我登临玉泉观散心,仔仔细细品读了碑文内容,非常希望了解昔日的那段真实历史,我想应该在天水相关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文字记载,但是查阅《天水市志》、《秦城区县志》、《天水历史文化丛书》等部分文献,均无国立五中在天水办学期间的详细历史记录,后来我又从网络上进行了大量的搜索,还是隐隐约约,模棱两可,于是我决定搜集资料,写一篇关于《国立五中在天水》的真实记述文章,为天水人民更加深入的了解那段历史留下一点文献资料。再后来我从相关网页上看到您写得《怀念天水》,以及天水人民为您写的相关传记,得知在1941年—1944年期间,您当年在玉泉观的“国立第五中学”读高中。如今,昔日就读于“国立五中”的诸多“校友”我已无从访问,得知您一直在陕西师范大学任教,学生便草率写此书信于您,并附我的拙文《国立五中在天水》和岱庙脚下“国立五中纪念碑”相关照片,但不知您能否收到和亲自阅读来信,学生草率冒昧、心颤切切,万望霍老谅解!
恭祝:身体安康,阖家幸福
学生:白尚礼 敬上
二零零八年十月七日
给霍老的信发出了,我忽然感到自己的行为太过莽撞,已经八十七岁高龄的霍老身体虚弱,工作繁忙,我一无名小卒,竟敢冒然打搅当代诗宗霍老前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边继续寻找和搜集相关方面的资料,一边联系我市著名作家、诗人王若冰老师,希望他能够对该文章进行指导,如果条件允许,等到定稿以后能够在《天水日报》发表,让这段石沉七十余年的历史事件浮出水面,被天水人民,乃至全国人民所了解。
10月21日中午,我急急忙忙的外出办公事,门房新来的赵师傅老远喊住我,说有我的加急快件,我当时纳闷了,最近我没有邮寄什么东西,也不可能有什么亲戚朋友用加急快件给我发信件。来到门房,签过字拿到快件一看,是陕西师范大学的白底红字信封,当时我就明白了,一定是霍老给我的回信,一阵激动伴随着喜悦之情,我回到办公室立即打开信封,里面有霍老给我复印的三页资料和我的一页原稿,在稿子的背面是霍老的亲笔回信,字体颤颤扭扭,但刚劲有力,松弛有度,复印的第三页资料下面是霍老为我列出的几本参考书目,里面有他晚年著写的回忆录《霍松林影记》。之前,我从报纸上得知霍老晚年来一直专于学术,在诗词方面也颇有见地,并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如今他身体虚弱,常常卧病在床,多数工作都由家人代劳,能够得到他的亲笔回信,虽然是简短的几行文字,足以说明霍老对这份稿件的重视和认真程度,更不由地在我心底对他再生出十几份的尊敬和感动,也为我接下来誓志完成这篇文稿坚定了信心。随文将霍老的回信抄录如下:
尚礼先生:
信收到,您搜集资料,撰成《国立五中在天水》,很有意义。复印3页有关资料给你,可补入。
还有,家住学街的丁恩培与我同时考入国立五中,品学兼优,又同时考上中央大学。改革开放后他在天水师专任教授、教务长,因病早逝,很可惜。他妻子俱在,您了解一下,可在您的文章中补写几行。
松林
08.10.15
通过霍老提供资料的补充和完善,11月中旬,《国立五中在天水》终于定稿完成,随后经过王若冰老师的指导和安排,不久,文章压缩出精华3500字左右在《陇右周刊》发表(注:全文定稿字数八千字左右,天水日报版面有限,只能腾出半个版面刊登)。文章发表后,受到天水市民的广泛赞誉,网络留言也一行接着一行。其中天水网友古风巷留言:“我清晰记得“国立五中”。那大概是1944年的夏天,我五六岁左右,家长领着我游览玉泉观,行至现在那座井亭附近,见几个比我大些的学生,显然是外地人,蹲在亭子里吃饭,每人端着一个碗,蹲的方式是比较文明的“学生式”:一条腿半跪下,屁股坐在脚后跟上。家长和他们说了几句话,回家路上告诉我是国立五中的学生。第二年抗战胜利了,国立五中和学生们都回迁走了。” 山西太原的网友“让我们荡起双桨”看到《国立五中在天水》后,给我留言:“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年代,我的父亲和母亲流亡在外,是国立五中收留、拯救和教育了他们。2003年我和姐姐陪着78岁的老母亲从山西太原来到甘肃天水的玉泉观(我名玉泉,此为渊源?)参加了国立五中的65周年校庆和纪念碑立碑活动。母亲是他们中间年龄较小的,同学们有在国外的,还有从台湾赶来的,当年的同学多已作古,其中也包括我的父亲。看着耄耋之年的他们在玉泉观内追忆当年,激情高唱着校歌,实在令我感慨万千。感谢白尚礼先生的此篇文章,让我了解了当年国立五中的历史真相,也明白了父辈为什么六十多年来,一直对母校深怀的那份眷恋之情。”随后,他又对文中细微的出入提出了补充,并以《寻找国立五中》为题,写了以下怀念文章:
一所中学冠以‘国立’实在叫人难以想象。以我们国家现在来讲,中学多为公立,少数为私立,一般是××市(县)××中学,以××省冠名的似乎很少听说,更不用说国立了。‘国立五中’如果是全称,应该叫做‘中华民国第五中学’,这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所谓‘国立五中’,以我的看法,实际上是在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期,国民政府为了收容那些流离失所的青少年学生而建立的机构之一。它成立于1938年,由国家教育部主办,校长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查良钊先生。地址是在甘肃省天水市的玉泉观,在一所道教寺庙里。
2003年,已经78岁的老母亲声称要去天水参加国立五中65周年的校庆,尽管母亲腿脚了得,毕竟年近八十,山西太原到甘肃天水路途遥远,必须有人陪同,学校校址玉泉观,与我名字相合,我也心向往之,于是我便向单位请假,和姐姐一起陪同前往。
我的父亲和母亲当年都是国立五中的学生,父亲是高中,母亲是初中,在当年的学生名录中我看到了他们的名字。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年代,十几岁的他们流离失所、衣食无着,是国民政府收容挽救了他们,还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衣、食、住、学全部免费,让他们度过了那最艰难的时刻。他们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想来原籍山西的父亲和原籍河南的母亲也应该是在那个时期认识的。
到了天水受到了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当地校友很好的照顾,在玉泉观旁边当地政府免费划拨了一块场地,举行了国立五中纪念碑立碑仪式。在玉泉观里,这些耄耋之年的老人仔细寻找着当年的印迹,齐声高唱着当年的校歌,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年代。有一位同学来自台湾,曾经是在台湾空军服役,受过伤,看他的样子日子并不宽裕,但是也千方百计飞越海峡赶来聚会。在他们活动的空余时间,我抓紧时间一个人去探访了一下麦积山,雨后的麦积山云雾缭绕挺拔秀美,有一种特别的神韵,叫人终身难忘。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本书,那位女作者还为我在书上签名。书很厚,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可是,如果你看了那本书,你的心不仅会沉甸甸的,简直要滴血。那是一本介绍夹边沟(请记住这个地方)的书,我只看了一部分,只有一个感觉,惨绝人寰,我实在无法看完全书。那段四五十年前的历史至今仍然鲜为人知,被人有意无意地隐瞒和回避着。我无法描述,也确实不想描述,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把它忘记。
网上除了国内众多留言外,其中一位香港著名人士,不便留下他的博客地址和网名,仅以五个小写字母简称留言到:“国立五中校友们大都进入耄耋之年,有的已经谢世。 我曾经发电邮到凤凰卫视,建议他们做一期冷暖人生或者人文的节目,没有回信。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努力,让这段鲜活的历史让人尽知。”收到这么多人的留言和好评,这是我行文起初未曾料到的事情,对我既是一种鼓励,又是一种鞭策,让我在做好林业本职工作之余,更加坚定了参与文艺创作和文字工作的信心和勇气。我对所有关心国立五中那段办学经历的各界人士回复到:“欢迎社会各界周知“国立五中”资料和历史真相的人士,给我提供相关资料、图片和线索,如果时机成熟,我将整理出版一本关于“国立五中在天水”方面的书籍,以报答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我也会一如既往的继续积累和努力,希望这本集子能够早日面世。特别感谢!”
过去的将永远成为历史,不变的永远是我们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量。重读历史,可以使我们的人生更加清醒和执着;重温历史,会使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奋起和坚定。让我们牢记那段历史,携起手来,共同迎接新的灿烂与辉煌吧!
(2009年4月18日星期六)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5-21 09:32:1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西北行之国立五中篇
下一篇:国立五中简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