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祥(1893——1976)字瑞堂,安徽颍上人。十八岁考入设在阜阳而考录严格的省立第三师范。四年毕业后任小学教师。因为他在三师成绩优异,后来三师校长余幼泉先生鼓励他,继续升学深造。1919年8月他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今武汉大学前身)史地系,1923年7月毕业,到当时省会安庆省立第一师范任史地教员。1924年2月回阜阳,任母校省立三师教务主任,7月任校长。1928年7月,三师与设在阜城的省立六中合并为省立三中,苏家祥任校长(兼任国民党阜阳县党部指导委员会委员)。1929年8月,调本省蚌埠农村师范学校担任训育主任。
1930年6月苏家祥调任颍上县教育局长。1932年秋他来到桐城中学任教务长。1933年8月又应聘前往合肥,先后任省立第六中学(今合肥一中前身)初中部主任和学校教务主任,1934年8月六中改称省立庐州中学,苏被省教育厅任命为校长。1937年秋,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入读该校高中二年级。
不久,苏又调回阜阳担任由省立三中改名而来的颍州中学校长。1938年春日寇挑起的徐淮战事导致世局动荡,时任颍州女中校长不敢到校,苏家祥又义无反顾地兼任女中校长。
1938年4月台儿庄大捷后,徐州吃紧,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后撤阜阳。眼见形势险恶,苏家祥等力主学校迁移到安全地带,于是谒见李宗仁。李答应将颍州中学、颍州师范、颍州女中三校,迁往他将要移驻的河南潢川。
1938年5月23日午后,苏校长召集师生大会,宣布学校转移及行动的具体安排:三校师生与部分家属子女共1000多人,指定教师带队;重要物资装船跟进。
次日天没亮,三校人员就已集合完毕,苏校长作简短讲话,嘱咐听从指挥、千万小心,队伍就出发了。
苏校长曾以多年学生报名费的余款400多元购置了一套中华书局的《四库备要》。安排大队人员先行之后,他亲率员工把学校的图书、仪器、教具、铺板等,满满装了四大船。那部视若珍宝的《四库备要》,他安排专人保管护送。出发前苏向李宗仁申请了一份“战时车船征用证”,所以物资得以顺利起运。
看着船队启航,苏校长急去面辞李宗仁,并请求指示。而后他自率一个小队,昼夜兼程。
5月24日上午十点左右,大队人马刚近六十铺,突然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只见九架大型飞机由东南直扑西北,顷刻间遥望浓烟冲天而起,日寇轰炸了阜阳!不少学生惊恐地哭了。
当先头队伍经六十铺到南照集下淮河,溯流向西至潢川时,苏校长已经抄近路先期抵达。两队人员汇合了。
驻扎潢川的桂系军方,想把三校学生编入广西青年军团,以扩充队伍。苏家祥反对这样做,就打电报请示国民政府教育部。
当时,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邵华正在六安视察。邵与苏是同乡,小学和中学都是苏校长的学生。1937年5月,国民党陕北考察团到达延安,受到中共中央的热烈欢迎,并与毛泽东、周恩来等合影留念;邵华任该团副团长(美国作家斯诺《西行漫记》误记其为团长)。1937年10月,他还曾到苏的颍州中学宣传抗日,态度坚决。邵等接到教育部长陈立夫电示前往潢川,支持苏校长。于是三校师生继续远征。
1938年6月底到达武汉。这时安徽皖西四所临中也都先后抵达。7月上旬教育部决定七校合并,成立国立安徽中学,校址远在湘西。所有师生离开武汉,逆长江入洞庭湖西进。
辗转数千里,经历万般难,1938年8月,终于到达湘西。
当时,国民政府在各地创办了战时国立中学二十二所,按成立先后编序。1939年3月国立安徽中学更名为国立八中,先后任命安徽省教育厅长杨廉、邵华为校长。学校下设一个总部,四个高中分部,一个师范分部,六个初中分部,共十一个分部(校)。各部散布在湘西、川东的沅江流域六七个县镇。总部设在所里(今吉首市)。
苏家祥被任命为永绥(今花垣)初二部主任。他选定附近的寺观作校舍,又修建八间草房迅速投入使用,教学很快走上正轨。初二部是八中复课最早的一个。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苏家祥主持学校,除了开设文化课,手工劳动和文体活动也丰富多彩。还在河边租地种菜。湘西的西红柿,就是他们第一次引种到那里的。当然,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立志打败日窛。
1939年初,苏家祥兼任高二部主任。此部原在乾城县河溪镇,那里规模甚小且校舍分散在三处山上,师生尤其老教师每天上山下山几地奔波,倘遇风雨更加不便。尤其该茅草小镇,根本无法支撑三百多名师生的生活。苏校长经过认真考察,毅然决定于1939年初的寒假期间,把高二部迁到永綏县城。新址选在永綏西门外的文庙,这里生活、学习条件都很好。2001年5月,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偕夫人劳安,重游母校故地,这里是他们五十七年前读书的地方。他1944年夏从省城长沙与同学结伴前往考入八中高二部,其学号是4262。苏家祥任八中校长时,1946年2月始曾为朱镕基班的历史老师。朱该年秋季毕业,考入上海交大。
在文庙北边不远有三座庙宇,苏校长派人从阜阳千辛万苦运来的巨著《四库备要》等文献资料,及理化仪器教具等,就珍藏于此。这里是八中的十一个分部中唯一的图书馆、仪器室,人们更加钦佩苏校长的远见卓识。2001年,八中校友来此重拾旧梦,但庙宇早已荡然无存,大家只能怅惘地立下石碑一块,文曰“国立八中图书仪器室旧址”。那部颠沛流离的《四库》,而今也该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不知道他流落到了哪里?
苏校长为高二部延聘学养深厚的大家名师。国文教员鲍哲文,前清举人,耆宿硕儒,万卷诗书尽在胸中。张涤华(原阜阳地区)凤台县人,后来成为新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英语教师王道平,三十年代在庐州中学是杨振宁的老师。他曾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到永綏参观文庙的美国官兵对话,当时令人称奇。等等。
今安徽合肥一中的前身庐州中学,1938年也辗转流亡并入八中。该校资料载,八中系其校史的重要一章。多位当年校友撰文指出:无论当时还是后来,社会公认二十二所国立中学里,规模最大、办得最好的是八中,而八中的核心与精华,是初二部、高二部。
苏家祥是二部的领路人,是八中的灵魂。在他的悉心经营下,初二部、高二部成为八中人数最多、设施最完善、生活最安定、教学效果最好存在时间最长的两个分部。
为了宣传抗日,苏校长关怀支持学生成立进步文艺团体,并让自己的女儿苏庭林参加话剧社。学生组成文艺小分队,多次到乡间演出。当时的朱镕基,喜好并擅长的是平(京)剧。1945年7月他和同学们认真排练了《空城计》,他饰演诸葛亮。他们步行50多里路,来到保靖县城演出获得成功,一时传为佳话。
湘西的落后,根本在教育和师资,苏家祥就让高二部为当地设立了高师班。1941年夏教育部决定,在川湘黔三省交界处创办一所师范学校,任命苏家祥为校长。官方原定校址在秀山洪安,苏家祥实地考察后,认为这要占用大量宝贵农田,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生产生活。若选址在河对岸的茶峒,则只占一些荒山旱土。他的意见被采纳。。
于是他白手起家,四处奔走,并聘请当地士绅协助建校。茶峒师范给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生,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后来有些人成为优秀党政干部和科技人员,如曾任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杨正午,曾任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吴运昌等。
苏校长对学生总是悉心爱护。有的断绝了经济来源,有的考取大学没有路费,有的病号需要补充营养等,他都千方百计想办法。安徽蒙城县的武泰昌在八中读书时经济窘迫,苏校长介绍他到永綏小学兼课;他考取重庆中央大学,苏校长又给他路费,让他如期入学(解放后,武任国家铁道科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42年12月,倾向革命的八中安徽霍邱学生刘敬坤,被反动势力开除学籍(解放后曾任职南京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他无奈前往重庆,听说苏校长出差住在望江楼旅馆,就急忙前去投奔。此时早已不在八中任职的苏校长,立即给他十块钱,并让他赶快把行李搬过去,就在自己的房间先住几天。又给他提供谋取学业的信息(解放后刘曾任职南京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
1944年8月,苏家祥由茶师调任四川江津国立九中校长。1945年2月又调任八中总校长,一直到八中复员安徽。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了!
八中在湘八年,共培养学生5200多人,其中苏家祥主持过的初
二部、高二部就有1500多人。后来学有所成者,除朱镕基等人外,还有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唐德刚,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庚麟,台湾《联合报》社长刘昌平等。
1946年7月,为感激苏家祥连续创办初二部、高二部、茶师三所学校、悉心主持八中的功绩,在他将要离开永綏回皖时,当地人倡议给他立碑纪念,被他拒绝了——40多年后,从美国、英国等地回国观光的八中校友,辗转见到苏家祥的儿孙,也提出了这个要求,但也被谢绝了。低调是苏氏家风。这是后话。
八中复员回皖后,一分为四。苏家祥又把阜阳学生送到太和国立二十一中(今太和一中)就读。这些人有的如颍上县耿登航等,就是在苏校长的影响感召下,走上了终生执教的人生之路。
1946年8月苏家祥被任命为芜湖女中校长。1947年2月任安徽省教育督学。11月又被任命为省教育厅驻南京通讯处(办事处)主任,为安徽教育事业奔忙。1948年春,他任南京中央博物院办公室主任。1949年春国民党溃逃前,下令将珍贵文物运往台湾。苏家祥组织人员,把散乱的文物整理装箱搬入地下室,用水泥牢固封门,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解放后这批文物回到人民手中。
1949年6月后,苏家祥先后到南京、马鞍山的中学教书。1950年4月,他被隔离审查,后被判刑送采石场劳动改造。1964年他担任该场图书管理员。1975年11月苏家祥获得政治自由。1976年3月,他的孙子把他接回安徽阜阳县王店乡刘庄,和儿子苏庭杲住在一起(其妻李义和早在1960年就已去世)。1976年11月,年迈体弱的苏家祥罹患感冒而引发肺炎,病情很快恶化,不幸病逝,走完了八十三年辉煌而坎坷的人生之路。(张晓枫)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5-09 15:30:1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