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屋。(原载《新安晚报》)
久雨初晴,移步工农街“江南行”古玩店,觅得一纸抗日战争时期安徽流亡中学毕业证书。细端详:其上盖有8个印记,是为舒城人氏王同学的旧物。发证时间:民国三十三年;发证人:国立第八中学(方印),校长邵华(签名加私印)。学生照片上加盖紫色青天白日圆形校章,上贴一枚面值1角的橘黄色六和塔印花,铃有销票戳记,最后是一方湖南省教育厅大印。
此外,尚有3枚不常见的印记引发了我探讨兴趣。一是“国立四川大学验讫”,表明该生1944年7月毕业后,进入“川大”继续深造;二是证明兼评语式印记:“该生参加湖南省第十四届中学学生毕业会考,各科成绩均已及格——湖南省教育厅注”。下面再就是通过这件历史性物证,再现了当年国立中等学校正在实行助学贷款制度:“该生所欠贷金总数计2467.86元。”背面印有“国立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贷金暂行规则”(教育部三十年七月十八日总字二七四九三号训令颁行):偿还办法(文字内容略)。
以这张证书的发给时间,按初、高中学制各3年来向前推算的话,6年前正是抗战初期,安徽境内的各校学生被迫陆续分散、迁移。省立一中高中部迁往江南九华山,初中部迁往潜山、桐城,江北的大部分学生逃难到立煌(今安徽金寨县)。为使学生不致失学,安徽省教育厅将各县的失散学生相对集中起来,组成一、二、三、四临时中学(临中)。
1938年6月12日,日寇侵占安庆,局势进一步恶化。师生结队,相互搀扶,顶骄阳冒炎热,先后溯江而上。一路上有敌机轰炸,不时有学生病倒,间有亡故者几达20多人。他们有的从江南至德出发,经徽州入浙江,一路步行或乘排筏,经江西抵达湖南,有的乘车船或步行,离安庆经九江达汉口,过长沙到湘西,有些自立煌步行到洛阳,再乘火车到宝鸡,然后经川陕公路去重庆再到江津; 还有些从立煌步行经湖北老河口到巴东,然后乘小轮去重庆抵江津。不论走哪条路,都要躲避敌机,时走时歇,饿病交加;不论乘舟筏车船,都要断续徒步千里,跋穷山恶水,遭地方武装盘剥、土匪抢劫……莘莘学子,背井离乡,小小年纪,泪别爹娘,最长的在路上蹒跚90多天方到湘西,最短的也是曲曲折折一个多月后抵巴东。乡音从此被硝烟隔断,师生手足胼胝,迤逦缓行。迢迢求学路,个中艰难险阻,不是亲身经历,其甘苦情节难以言状。
1938年上半年,日军侵犯安徽的时候,这张证书主人公王同学,其时正在小学毕业跨入初中的升学阶段,是日本人破坏了他的学习环境。一个14岁的孩子,背着一筐书衣,远涉湘西的土家苗族地区,来到一个川、贵、湘三省交界的群山之中,为的是寻求一爿平和、安宁的学习环境。流亡的师生们先后住过祠堂、寺庙、公馆、戏楼、防空洞,在自搭的茅屋土墙校舍里潜心求学,好在学子人小身不孤单,周围多是安徽逃难的老乡,远离本土,师生情谊亲比一家。经当局统计,仅安徽流亡的师生就有5200人,那里就叫湘西乾城所里,今湖南吉首苗族自治州。
自安庆沦陷后,一、二临中的学生结成一队,由校长顾访白、唐协卿率领,经汉口、长沙,取道沅陵转所里,与陆续到达湘西的一、二、三临中的部分学生,组成安徽省第一中学。后来,又有桂丹华率领的四临中部分师生加入,不久,国民政府教育部将湖南所里安徽流亡一中改校名为国立第八中学,将分散流浪到四川江津的安徽省第二中学改校名为国立第九中学。两校安徽流亡师生员工约有8400人之多。
国立八中的大致情况是:校本部设在所里(吉普),附近各县有十几所中学,分部主任为分校长,共设11个分部:除第一高中部和第五初中部设在四川秀山外,余部均在湖南境内。永绥设有第二高中部和第二初中部,洪江设第三高中部和第一初中部,乾城设有女子高中部、女子初中部和师范部,保埥设初中三部,麻阳设初中四部。以上11个分部(校)统称“国立八中”,校长邵华(1901~1973)。
据笔者的南京藏友张前芳寄来的资料称:邵华为安徽颖上人,先后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上海大厦大学。历任第27军政治部主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委员、政府委员、天津市、汉口市、湖北省党部主任委员、国民党五届、六届中央监察委员、中央执委、国立第一安徽中学校长。抗战胜利后,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教育长。1949年去台湾,为“立法院”立法委员……
时至今日,当年学子老矣!近70年过去,举凡在抗战时期的国立八中(湖南所里)、国立九中(四川江津)毕业证书,多是安徽流亡学子求学的印证,它是收藏、研讨地方文献资料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安徽近代教育史上重要的物证,反映了湖南、四川两省人民,对安徽学子的殷殷关爱之情。它同时见证了旧中国的流亡教育体制和那个难以熨平的战争创伤、那段屈辱难忘的艰苦岁月。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5-10 09:46:3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万溶江畔的国立八中烽火读书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