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万溶江畔的国立八中烽火读书声
2017-05-10 09:54:30  来源:吉首新闻网 作者:肖庆宾   点击:  复制链接

耄耋老人向朝辉低声吟唱起《万溶江之歌》,心中思绪万千

  红网吉首站9月2日讯(记者 肖庆宾)“万溶江,愁波荡漾,四围山色,绿杨芳草……”江边台阶上,耄耋老人向朝辉低声吟唱起《万溶江之歌》,满眼都是自己十几岁的影子,“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最难忘的还是在国立八中就读的那段日子。”

国立八中师生所做歌曲:《万溶江》与《告别万溶江》

  九十年代初,乾州人士陈金章出差安徽。“因为和当地人不熟悉,大家都比较局促。”借着酒性,陈哼唱出《万溶江之歌》。一曲作罢,“一些年轻人纷纷鼓掌打开了话匣子,说这首歌自己家中不少老人都会唱,乾州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一首歌拉近了两地人、甚至两代人的距离,这是陈金章万万没想到的。

  西南联大、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和这一长串人们耳熟能详的抗战时期国立大学相比,国立中学并不那么耀眼。然而八年全面抗战,八年办学,流亡在大后方的国立中学师生历尽艰辛,同舟共济,在流离岁月中坚持学业理想,在动荡年代里坚持抗日救亡,最终迎来抗战胜利,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饱满而积极的一笔。

  迁徙辗转 只为放下一张平静书桌

1938年4月18日,日军轰炸安徽和县

  1938年4月下旬,侵华日军渡过长江,安徽皖江地区因逼近抗日前线,终日饱受空袭不得安宁。

1938年5月4日,日军攻占安徽淮南地区

  1938年5月,“徐州会战”失利,安徽局势日益紧张。安徽省教育厅决定迅速将四个省立临时中学和阜阳颍州中学、颍州女中和颍州师范等省立三校,约四千余名师生员工,集体迁往西南大后方适当地方继续办学。

  同年春末,金寨县一临中、舒城县二临中和宿松县三临中等皖西三校师生身背书包,携带简单行李,分成小队,三五成群地翻山涉水,走过峰峦起伏、绵延数百里的大别山区。初夏,抵达湖北武汉市,驻进武昌各校,听候安排。

  而远在江南至德县(今东至县)四临中的数百名师生员工,也由校长带领,由至德县起程,越过皖南山区而到安徽屯溪;再乘新安江木船,抵达浙江金华,换乘浙赣铁路火车,经江西南昌到湖南省会长沙市,暂驻湖南第一师范校舍。

  与此同时,阜阳三校近千名师生员工顶着日寇轰炸,日夜兼程,向淮西方向迁移。两天后,到达河南潢川县城。适逢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邵华(后任国立八中校长)。他认为流亡学生必须继续读书,要求此三校师生员工迅速赶往武汉集中驻定,再图西迁。6月,此三校师生员工全部驻进武昌安徽旅鄂中学和汉口难民所。

1938年6月12日,日军侵占安庆

  1938年6月12日,日军侵占安庆,正式拉开进攻武汉的战幕。7月初,教育部决定将上述7校合并为国立安徽第一中学,后改名为国立八中。

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

  抗战前期,湖南是后方,进入战争相持阶段后,则成主战场,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但湘西地区多山,地势险要,敌军一时难以攻克,仍保持难得的平静。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遂致电”湘西王“陈渠珍,指示将滞留师生迁往湘西继续求学。

为保流亡师生安全,“湘西王”陈渠珍立下军令状

  “安徽学生来湘西,对我们大有好处,我陈某保证他们的安全,如稍有闪失,拿我是问。”史料记载,得知将流亡师生愿来湘西授业读书,陈渠珍当场立下军令状,选定校本部和各个分部校址后,还在武汉、常德、长沙等地设接待处,并派军队沿途护送师生。

  出发还是暮春,长达数月的逃亡,4000余名国立八中师生艰苦备尝,终于到达湘西可以容身的土地,而时间已经到了初秋。

  艰苦卓绝 精神昂扬传递抗战薪火

国立八中高女部设乾城协台衙门内

  由于国立八中人数众多,集中在一起办学无法供给,教学点便分布在湘西、川东6县的11个地方。11个分部中,4个高中分部、6个初中分部、校本部在小镇所里(今吉首市)。另设一个师范部。高中和初中各有一个女子部,为保障女学生不受土匪流寇侵扰,特设在乾城县(今吉首市乾州)。

国立八中初女部设乾城县文庙内

  作为抗战大后方的湘西敞开胸怀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流亡学生。用湘西质朴水土养育了他们,使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有地方住,远离了战火纷飞,摆脱了蹉跎青春的厄运。

全副戎装打扮的国立八中女生

  因长期抗战,国力困乏,教育部对流亡学生只能实行低标准的全公费教育救助标准,加之物价飞涨,师生生活之拮据可以想象。

国立八中师生开展劳动生产

  向朝辉作为国立八中后期在湘西本地招收的学生,1944年就在乾州文庙的初女部就读。她介绍以口粮为例,南瓜、白菜是主食,萝卜、酸菜要从年头吃到年尾,有时粮食供应不上,“拿几颗蚕豆混糙米煮稀饭,各人半碗也是一餐。”向朝辉说因为食物短缺,学生们常年是饿着肚子去上学,“要是哪天看到点油星子,那真的像过年一样。”

乾州文庙内,国立八中“艰苦卓绝”校训依然清晰可见

  即使条件艰苦,功课压力却丝毫没有减轻。英语、数学、国文、政治、军训......每天的课表上,课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各科作业也不少,早晚自习时学生们都在教室内做作业,“大家都觉得时间不够用,有时候半夜了,大家就围着一盏桐油灯看书。”因为几十号人挤在一间木房子里,地下铺的茅草,学校通常不允许晚上在寝室看书,“所以巡夜的老师来了,她们就把油灯吹灭,听着老师走远了,又接着点起来。”

国立八中女生登台演出

  然而在生活清苦、功课繁重的条件下,学生们仍然利用课余自动组织起来,成立歌咏队、话剧团、读书会、戏曲社,通过文艺表演的方式,唱救亡歌,排抗战剧,丰富文化生活,宣传团结抗日思想。

旧时万溶江

  清幽的万溶江畔就留下了“飘零的儿女”们的身影。张中之、张金帆两位国立八中、省十三中教员,面对这“四围山色,绿杨芳草”的绝妙景色,却是有家归不得,说不尽的思念,说不尽的惆怅,于是创作出了《万溶江之歌》和《再见万溶江》两首歌曲。一经试唱,不仅唱响了整个湘西,还传遍大江南北,俗称北有《松花江》南有《万溶江》。

师生泛舟万溶江

  笑对清贫,没有抱怨,就是靠一股精气神,流亡的学子们顽强地把学业坚持了下来。他们不仅为湘西这块“蛮夷之地”带来了先进文化教育,同样还影响了身边不少湘西子弟,将抗日救国的薪火扩散开来。据不完全统计,从学校开办至抗战结束,仅乾城县就有4000余名儿女投身抗日救国队伍,整个湘西加入救亡洪流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硝烟散去 他们在此留下宝贵遗产

登台演出庆祝抗战胜利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老师们从广播得知消息后,立刻在学校集会上宣布我们胜利了。同学们听到后,都沸腾起来了。唱啊跳啊,围在一块笑啊。乾州城内也是锣鼓、鞭炮声一片。”说起胜利时刻,向朝辉仍然记忆犹新,“有人笑着笑着就哭了,因为想到八年来付出的艰辛,老师同学即将分别,想到马上就要离开留下自己最好年华的地方,慢慢从一个人到两人,到最后变成了一片抱头痛哭的场景。”

离别前的合影

  1946年,八中复员回皖,国立中学番号就此消失。吴朝辉转入湖南省立十三中继续学习。

国立八中走出的部分杰出代表

  1936至1946,抗战期间兴办国立中学时间虽短,但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空前的,形成了特殊篇章。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赓麟、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纪美、台湾原《联合报》社社长刘昌平等一大批官员、学者、工程院士,都是当年国立中学走出去的杰出代表。

国立八中毕业证书

国立八中纪念亭

  大量学校的迁建,让湘西无数像向朝辉一样的土家、苗、汉族子弟得到了公平教育的机会。后来,他们成为发展湘西本地教育的主力。“假如我们没有到国立八中来接受文化基础教育,没有好老师的培养,那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忆起母校,向朝辉感慨万千。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5-10 09:56:2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一纸印证:千里流亡求学路(国立八中的毕业证书1800字)

下一篇:国立八中的现况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