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灾难深重的抗日战争年代,一九三九年十月国立第十一中学创建于竹篙塘。杨宙康、李际间先后任校长。学校致力抢救沦陷区失学青年,使之培养为国家栋梁之才。以殷忧启圣,多难兴邦相激励,把教育与民族、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名师荟萃,辛勤耕耘,进德修业,桃李争妍。办学七年,成绩斐然,在湖南历届会考中均名列前茅,很快成为全国的一所名校。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中学收容教育沦陷区和战区流亡失学青年的任务已完成,政府又颁布今后“国办大学,省办中学、县办小学”的教育方针,国立第十一中学的名词也就被载入光荣史册。当时,湖南省教育厅非常乐意接收国立第十一中学改名为湖南省立第十一中学,在湖南省树立一面旗帜。决定慰留校长李际和全体教师,学生除外省学生转学回原籍外,湖南省籍学生一般保留不动。问题是校址设在何处?一时竞争比较激烈主要有三种意见互相争胜:一是教育部负责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的督学辛树帜先生建议学校办到他的家乡临灃县,劝说李际校长为开发湘西方面的教育事业作贡献。二是李际校长要求迁到水陆交通便利的岳阳,为岳阳首创一所省办学校,方便大批岳阳学生就学,发展岳阳的教育事业。三是辰溪县当局的请求,希望在辰溪留下不动,提供抗日时原湖南大学临时校址龙头垴为校址,兴建一所全省的示范中学。最后,由全体师生民主决定迁校岳阳。我是高28班学生的班长,通过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在班长汇报会上,当我说出高28班一致同意迁岳阳时,李校长的大圆脸露出了高兴的笑颜。
国十一中1946年春在辰溪开学不久,奉教育部令,所有的国立中学一律复员,学生各回原籍,经费发至期未为止,不另发师生复员还乡费。李校长果断地采取措施,缩短1946年上期办学时间,利用学生膳食费,分地区远近发给旅费回家。高中21、22、23班及初中36、37、38、39班星期天增加课时,加班加点提前两个月完成教学课程,五月底毕业离校。肄业班学生一律下学期补课,在三月底四月初分批离校。凡本省肄业生待下期开学前夕,凭长沙市发行的《中央日报》刊登通知,按指定时间和地点报到入校,继续享受公费,直至毕业。我是在朱公桥考区录取的,1942年秋在竹篙塘入校,1945年秋升高中的学生,家住本省岳阳县黄沙街坪桥河。学校不需发给旅费,也没有发给我旅费,只集体领取了辰溪县政府的难民还乡证,就由善后救济署提供餐宿,乘坐该署雇用的民船,顺沅江而下,中经沅陵住宿一晚,第二天傍晚直达岳阳县鹿角宝塔湖起坡,星夜步行十余里,回到了战乱离别的家园,结束了流浪逃亡的生涯。
回家后,探访了几家亲友。有一天,喜出望外,遇到李际间校长与张伟主任带领了几位总务老师,兴高采烈,专程来坪桥河察看何氏宗祠,以及相距在一公里之内的明清古典建筑群的几处民房,计有五十多个厅堂可供作教室。看后,大家非常满意,决定此处为湖南省立第十一中学临时校址待岳阳县城北春华山永久校址基建完成,再行迁往。李校长看见我时,便慎重地交待我两个任务,一定要做好。首先是协助总务老师动员族人把学校需要的房屋尽量地腾让出来。如果有困难,要请大家克服,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是我的首要任务。其次是宣传学校办在坪桥河的好处。子女入学方便;卫生组为居民服务只收取医药费;本地农副产品能就地销售;对集成、协泰、兴隆等商店营业更加有利等等。根据校方研究提出了对房屋需求的方案,经与族老户主共同协商,以何氏宗祠为高中部新屋为初中部,老屋为女生部,中间屋为校本部。其他如卫生组、图书馆、附属小学等都有足够的房屋安排。教职员工家属住宅都由居民承诺腾让,一律不要租金与报酬充分满足了学校的需求。隔了几天,我家中间屋大门口挂上了“湖南省立第十一中学”的仿宋字体的校牌。李校长就住在里面开始办公了。
洞庭湖水上涨的夏天,通过沅江资水运来了大批建筑木材和校具,加速了学校的基建和设备。黄沙街是位于原粤汉铁路(现京广线)上的一座小镇,这里有个小火车小站,坪桥河紧邻黄沙街,为便利师生,快慢客车往来停靠,黄沙街上随之繁华起来。招收新生后,接着1946年8月23日,湖南省立第十一中学的第一个开学仪式在坪桥河隆重举行。因它是国十一中原班人马一起端过来的,继承了原校的优良传统,开学仪式当然与国十一中完全一样。校歌只把歌词中的“国”字改为“我”字,“中华民族前途无量,我十一中万丈光芒!”同样高唱入云。在李校长的艰辛栽培下,国十一中这所名校,终于被移植到了岳阳,即现在的岳阳市一中。它挺立在洞庭湖畔,岳阳楼边,开花结果,闻名全国。
(作者:高28班校友,岳阳市职业技术学院离休干部)
中央文献出版社:《雪峰山下谱春秋》
责任编辑:李谷灿 最后更新:2019-08-08 10:16:4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回忆·历史文献〗国立十一中史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