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回忆·恩师难忘〗“非教育无以出人才,非人才无以救中国”
2019-07-30 15:06:06  来源:郑博文 郑吉武  点击:  复制链接

  我们的父亲郑泽(1895年3月-1959年6月),湖南省汨罗人,江西省政协委员。他是一位爱国志士和著名的教育家,曾任四川大学及华西大学的教授、湖南省立第一高级中学、国立十一中学教导主任、省立洞口师范学校校长、湘阴县中校长,江西省政府参事等职。

  郑泽先生

(一)热爱教育事业

  父亲铭记孙中山先生的教诲:“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当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从青年时代起,父亲就立志教育救国。二十世纪初,其时正值日本学习西方技术,在短期内国力大增,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我爱国青年纷纷东渡,欲学习其强国富民之策。清政府用庚子赔款送青年出国留学。父亲早年几渡东瀛,毕业于东京高师及九洲帝国大学。他常说:“强国必须强民,教育是根本。”又说“非教育无以出人才,非人才无以救中国。”友人国民党外交部次长邀请他去做官,被他婉拒。他倾毕生心血于教育事业,满腔热血地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他的学生遍及海内外,为祖国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父亲归国后先任湖南省第一高级中学教导主任,后任四川大学及华西大学教授主讲社会学和教育学,他精通英、日、德三国语言,综合世界各国情况,自编教材,向学宣传民主进步思想,深受青年学子的欢迎。同时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办刊物,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针砭时弊,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在当时四川的教育界,尤其是对青年学生影响很大。因此,我党曾多次派人与他联系,不幸被国民党特务发觉,他的行动受到严密监视险遭毒手,乃被迫离川。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任教于长沙市女子中学,1938年日寇逼近,湘北危急,父亲先参加民训工作,深入各县视察督促民兵积极备战,准备必要时打游击。后应杨宙康伯伯之邀参加国十一中的筹建工作。任教导主任。招生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招不招湖南的流亡学生。教育部规定只招江、浙、东北沦陷区的学生,但湘北已部分沦陷,父亲坚决主张“先斩后奏”,即将湖南学生先招进来,然后再向教育部据理力争,申请批准。这样终于为湖南学子争取到了部分公费名额。

  从建校伊始,他老就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四处聘请老师,培育英才,与校长合作校歌:“忠义、切实、勤劳,悬为圭桌,生产训练,人格教育,精神贵发扬”。他治学有方管理有道,工作严谨,富于创造性。如学校利用当地祠堂印族谱的木刻字模印文科教材。数理化及英语教材就采用化学药剂把原书上的文字及图片拓在石板上,用石印印制。这样就解决了教材这一主要难题。尔后国十一中师范部改为省立洞口师范学校,父亲任校长。43年5月应老家湘阴县父老的一再邀请,遂辞去洞师校长之职,回乡办学,造福桑梓。他与洞师的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临别时学生送给他老一块大匾,上书“春风骀荡”四个大字,作为永久纪念。十一中同仁送别时,父亲作诗二首留念。

  赠别国十一中同仁1943年5月

  一

  卢沟桥畔起狼烟,鼙鼓声传汩水边

  芦舍丘墟余碧血,新亭孤愤似奔泉。

  亡秦楚户钦前哲,杀敌湘江仰后贤。

  为整山河新士气,竹塘宣教四经年。

  二

  国学宏开胜誉驰,追随贤达忆当时

  和康设教曾参划,莲社厘章忝备咨

  忠义勤劳标教范,精诚团结省人思

  同舟纵尔无多日,话别骊歌贵相知。

  父亲返湘阴县任县中校长(当时汨罗属湘阴县)实现了他为家乡教育事业尽力的夙愿。父亲在此期间还兼任过汨罗中学校长。湘阴沦陷后,县中被迫停课,他不忍看到学生受失学之苦,在极端困难险恶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在敌后四处奔走,分区办学,采取“敌来我散,敌散我聚”的办法复了课。当得知敌军企图抢走学校准备扩建用的大量木材时,他心急如焚,连夜组织师生抢运,途中遇到日军盘查,父亲精通日语,巧妙应对,成功的保护了学校的财产。

  父亲是以国立十一中的办学精神来办县中的,他聘用原十一中的教师黄续山等,及多名十一中毕业生来县中任教,在全省会考中,国文、数学均为甲等。台湾校友李嘉溪在《名教育家郑泽的浓郁乡情》一文中写道:“自先生到县中之后,校誉大振,校风为之一新,有如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弦歌诵读之声,尽日洋洋溢耳,春风化雨,桃李成荫,均前所未见!四育并进,成绩斐然!俨然国内之模范学府!”80、90年代湘阴、汨罗两地的领导干部中,很多都是他的学生。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向全国推进,中共湖南省工委及长沙地下党组织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的部署,积极策动湖南和平解放。当年7月,在湘阴的父亲首先响应并联合全县各界发出快邮代电,积极支持,为湖南的和平解放奔走呼号。他热爱祖国,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台湾校友易德成说:“县中在台湾的学生都是坚定地主张祖国统一,反对台独的急先锋。”

  父亲数十年来献身教育事业,解放后,由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推荐,到武汉中原大学学习,随后,组织上曾就他是去江西大学任教授还是去南昌市第一中学任校长一事征求过他的意见。终因身体原因,他不得不离开其挚爱一生的教育事业,改任江西省参事室参事,参加修订省志的工作。在任省政协委员期间,不顾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常下基层做调查研究,了解社会民意,及时向政府反映并提出过不少好的建议和提案。他工作勤恳,认真负责,为人正直,好评如潮。

  1959年6月,在省政协开会前夕,为了准备第二天会上的提案,他伏案工作到深夜,终因积劳成疾,突发重病。医治无效,逝世于南昌,享年64岁,归葬于老家汩罗。

  父亲热爱新中国,写过不少歌颂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诗篇。他学识渊博,长于诗律,对中国古典诗词有较深的造诣和浓厚的兴趣。在抗战前编纂的《现代名人诗词一书中,就收有他的作品。

  父亲身后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遗产,但他老人家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永远享用不尽的。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二)爱国志士

  父亲是一位教育家,但首先是一位爱国志士。他老人家早年追求革命,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王朝和北洋军阀极为不满,他痛恨列强欺我中华,瓜分我国土。北伐战争时,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军部秘书。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他老人家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并被选为东京支部委员:1927年夏归国途中,险遭国民党右派的陷害,得友人之助才得以脱险。1927年马日事变时,长沙驻军许克祥等率兵袭击省工会农会及其他革命组织,捕杀共产党人及国民党左派。父亲为保护进步人士,特回湘阴县任临时学监。使他们兔遭迫害,安全脱险。

  在日本求学期间,父亲积极参加爱国运动。1917年第一次赴日参加次年的公费留日学生的考试。不料在临考前的一个月,美国国务卿蓝辛和日本全权代表石井菊次郎私下签订(《蓝辛——石井协定》。美国以承认日本在中国享有特殊利益来换取日本遵守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原则”。这是美日帝国主义相互勾结,无视中国主权,瓜分中国的罪恶协定。而当时国内军阀混战,无法顾及抵御外悔。留日学生目睹帝国主义的横暴,痛感祖国命运之垂危,奋起反抗,组织大规模游行示威,表示坚决反对。父亲爱国情深,参加游行后,毅然放弃等待已久的入学考试。回国参与请愿运动。他与龚德柏等人在上海创办《救国日报》,分寄全国各地,得到各界的支持,坚持到斗争胜利才重返东京求学。他说,我出国是为了救国,岂有祖国将被瓜分而不急回救国之理。

  1919年1月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取消卖国的“二十一条”和收回日本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在遭到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的拒绝后,腐败的军阀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于是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留日学生身处敌境,不畏强敌,在东京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日本警视厅出动了大批武装警察沿途阻堵,打伤二十余人。父亲因为在队伍中高喊“打倒趁火打劫的日本强盗”,被日方速捕。后由中国驻日使馆保释出来。

  湘阴沦陷期间,日军发现父亲大量的日语书籍,曾四处寻找父亲,想让他为日本人做事,父亲避而不见。维持会长左某,卖国求荣,下聘书请他出山相助。父亲怒不可遏,愤然撕碎聘书,怒骂道:“真是卑鄙无耻之极,自己叛国,还拉人下水,天理难容。”他义正词严,字字铿锵,表现出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驻湘阴的顽敌拒不投降,用枪对着接近日军营的我方受降人员,工作无法进行。父亲当时被邀请参加受降工作,并任翻译,他用精湛的日语写了一封长信,令其放下武器立即投降。父亲的信起到了威慑作用。日军立即改变了态度,使得受降工作顺利进行。日酋知道父亲是九洲帝国大学毕业的,对他十分尊敬。当时日军的仓库堆满了各种物资,他问父亲需要什么东西要多少都可以奉送。父亲不为所动,丝毫不取,把接收到的全部物资分类造册上缴。日酋又从自己手上取下金表,送作纪念,也被父亲严词拒绝。

  在湘阴各界人民庆祝抗日胜利的大会上,将父亲作的对联悬挂在会场中央;

  好战必服上刑,古训如斯,看来墨相希魔,到底难逃法网。

  强权不敌正义,公理所在,毕竟东条平沼,终归没好下场。

(三)爱生如子

  父亲十分热爱自己的学生。他在师范部七班同学毕业纪念册上写道:“余待诸生,若父兄之于子弟,爱之弥殷,望之弥切,原毕业生徒时有书信……。”洞口师范学生雷震寰、米长庚两位地下党员,分别兼任武冈地区某县的农会主席和支部书记,被叛徒指使便衣特务绑架至邵阳关押,父亲知道后极为愤慨,亲自赶到邵阳与有关方面交涉,将其营救出来。一次十一中的学生不幸淹死,他十分悲痛,特作挽联悼念:

  资水为殃,竟淹君命,老夫闻噩耗悲伤,慈母哭儿断

  肠,四月正黄梅,怕听杜鹃催热泪。

  校门不幸,屡丧奇英,国家失培育功亏,师友怀人心

  碎,九泉寄旧恨,应随王勃告河神。

  县中初十七班同学毕业时,父亲撰写贺联,对他们寄予厚望。

  寒窗兴寐,南泉勤笃,喜三年学业初成,万里鹏程坚意志;

  百鹭回春,双林饯别,愿异日勋名大就,百年梁栋认根源。

  在县中时,有一次在他外出开会期间,学校开除了一学生,他回校后得知此事,认为应以说服教育为主,开除会影响该生的前途。但开除的布告已贴出去了,无法挽回,父亲难过得落泪。他不仅十分关心学生的学业,还深入宿舍问寒问暖,关心其生活。对家境贫困的学生则尽力的为他们减免学费,即使对已毕业的学生也关怀备至想方设法给他们介绍工作,或进入公费工业学校读书。他爱学生,学生也热爱他。在他逝世后数十年中,不断有他的学生主动与我联系,述说老校长当年对他们的关爱写诗著文纪念他老人家。台湾学生李农说:“我与老校长关系分属师生,情如父子。十一中师范部学生萧先锐说:“老校长是我一生的楷模。他老人家不仅关爱我,还费了很多周折,帮助我把家乡辍学的弟弟妹妹接到学校,后来他们都考入了国十一中”。学生杨白良说:“校长爱生如子。这些表达了学生们对他老人家的共同心声,也说明了父亲对学生们的厚爱。父亲辞世26年后的1985年,他的爱国爱生思想和光辉业绩仍不为人们所忘。湘阴、汨罗两县政协为他老撰墓志铭,勒石于其墓之门,赞曰“矢志深造,几渡东洋;热爱祖国,艰苦备尝;献身教育,泽被湖湘;鞠躬尽瘁,史册留芳。”举行了浓重的树碑仪式,闻讯赶来参加的学生及领导等近两百人。

  十一中校友李邦干的吊唁诗曰:

  岁暮斜阳吊墓前,愁云暗淡锁南天。

  魁祠授业言犹昨,湘水传经志更坚。

  沐浴春风桃李灿,淋漓化雨苞花妍。

  瓣香自有千秋在,典范长留示后贤。

  十一中刘惠亭的挽联云

  师事忆资江,记曾面命耳提,楚地高峰攀屈子。

  魂招归汨水,恰值冰天冻地,程门立雪愧杨时。

  多年来,一些从海内外回乡探亲的往日学子,都主动前来为他扫墓。2001年清明节,48位耄鲞之年的学子集体来扫墓,重撰长篇祭文,刻石立碑于墓侧。2004年学生们为了纪念他老诞辰110周年,纷纷写出诗文,并将纪念他老的所有诗文汇集成”水恒的怀念”一书出版。同年8月,汨罗市人民政府发文公布父亲的墓为市级保护单位。三湘学子的厚爱,各级政府的关怀,使得他老的爱国精神得以发扬光大,他老的教育思想得以启迪后人。我想父亲地下若有知,定当含笑九泉。

  (作者:郑博文初32班校友中央党校教授)

中央文献出版社:《雪峰山下谱春秋》

 

责任编辑:李谷灿 最后更新:2019-08-08 16:30:4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回忆·恩师难忘〗永恒的仍然永恒——怀念阮淑清先生

下一篇:〖回忆·恩师难忘〗竹篙塘记忆——纪念我的父亲吴学增先生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