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湖先生(18871958年)原名,字忠恕,笔名伊甫,岳阳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先生一生忧国恤民。解放前,追求教育救国,改良社会。1945年,发起创建中国民主建国会,抨击黑暗,支持进步。解放后,积极参政,曾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彭一湖先生
一、东渡日本,负笈求学
彭一湖先生出生时,家贫,靠穷困的老秀才父亲彭我泉教私塾训蒙为生,6岁从父进学,后经亲友资助就读于岳阳金鹗书院。1905年考人岳麓山湖南高等学堂,求学时加入同盟会,与革命党人焦达峰等为友。1910年因学费难筹,中途辍学,赴陕西延安所新办的中学教书。辛亥革命后南归,应友人张声焕之约任汉口民国日报”编辑。1912年,湖南选送留学生,一湖先生以底蕴深厚的儒学基础被录取,于1912年5月赴日留学。先学日语一年,后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汤芗铭入湘后,取消留日官费,先生学业难以为继,幸有友人罗良干、林伯渠、周鲠生等的帮助,得以继续求学。1917年回湘找湘督谭延恺申请官费留美,未果,再赴日本98年学成回国。
二、办刊办报,改良社会
一湖先生学成回国后,游走于从政救国、兴学育人和报刊立言之间,而办刊办报是他早期热心的社会事业。1911年,在汉口“民国日报”初试锋芒。留日回国后,经霍俪白、陈博生、刘勉己介绍,入亚洲文明协会所办的“时事句刊”(后改为月刊)任编辑、总编辑,至1921年冬停办为止。“时事句刊”只能编辑文章,不能撰稿。因此他先后在上海《太平洋》杂志、《新青年》、《北京晨报》、《改造》等报刊上撰文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如1919年在《太平洋》杂志上发表“社会主义论”,1920年又发表“防止中国破灭策”,在后文中“呼吁社会当局实行社会改革,来挽救社会危机”。这期间,应罗良干之邀,还曾回湘当过短暂的湖南“民国时报”主笔。当时,国内军阀混战联省自治之说日盛,一湖先生在该报著文,首次提出湖南制定省宪的主张,此为湖南制宪的开端。友人李剑农在湖南担当起了制宪工作,并邀请一湖先生出任省法制编纂委员,从事法制编纂工作,1931年,一湖先生得到留日时好友陈铭枢的资助,在上海创办壬申半月刊》,任社长兼总编辑,宣传社会改良,受到政府干预,次年8月停刊1932年1月28日,日寇入侵上海,十九路军英勇抵抗,上海人民组织义勇军救护队、运输队支援前线,时在上海的一湖先生对日寇义愤填膺,回湘招募兵员千余人,开赴上海支援、补充十九路军,队伍到武汉后,遭蒋政府阻遏而被解散,至今仍然为岳阳人民的美谈。
三、政界不顺,知难而退
1927年,一湖先生到时任国民革命军11军军长的陈铭枢处作客,陈有意介绍一湖先生进入政界,于是推荐他任广州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常务委员,并兼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为李济琛)秘书长。他以为秘书长可以对改良全省政务产生广泛作用,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但因他为人正直,个性倔傲,不善交际,屡与同事发生龃龉,四个月后知难而退,辞职回湘。
1932年8月,友人陈筑山邀一湖先生到河北定县参观平民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他直致力于改良社会,以为这是一个实地实验的好机会,于是就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干事、编审委员达三年之久。在平教会做些扫盲、兴办农村医院、办学校等方面的工作,但成效不彰。1936年湖南省采纳平教会干事长晏阳初的建议,将衡山县定为平民教育实验县,由一湖先生出任县长。在衡山,一湖先生大力推进社会改革,废区并乡并保,设督导员指导政事,创立县立乡村师范学校,统一调配小学教师,整理财务收回劣绅把持的公产,颇有政绩。一湖先生为官清廉,自谓任职期间“未到民家吃过次饭,一杯酒”。后因日本侵华,抗战事起,县政难以推行,并受军队烦扰,遂于1938年夏辞职回乡。在家乡,捐出田产、米粮筹办了黄沙田小学,还捐资修桥补路,为家乡人民谋福祉。1939年日寇侵华已逼近岳阳,一湖先生被委任为九战区党政委员会委员,1942年又被聘为湖南省政府设计委员会委员,后又聘为湖南省临时参政会参议员,但并无实际作为。
四、兴办学校,教育救国
湖先生最大的贡献是兴办学校,教书育人,是一位有影响的民主教育家。还在求学时代,即到延安教中学,留日回国后,由章士钊介绍到北京法政学校任教授,但都为时很短。他长时间进入教育界是在1924年秋,受湖南省教育司长李剑农之聘,出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据他自述,出任校长是想以此由学生再教学生,让学生服务乡村以改造社会,来传播自己改良社会的抱负,他在校门口撰联:“学问功夫,穷理尽性;男儿事业,济世安民”。他在一师,热心办公,关心学生,甚得学生尊重。当时学潮四起,他反对赵恒惕政府迫害学生,曾托病辞职,一师学生派代表去政府教育司挽留,后因一师学生砸毁湖南通俗报馆,难以应付赵恒惕的追查,加以自己的办学理想难于实现,于1926年初辞职。但一湖先生想通过教育振兴社会之心益坚,随即在长沙创办私立晨光学校,设大学部和农村师范部,大学只设国文系,农村师范部不教英语,数学的程度也很浅,完全是为农村培养教员和改革人才,得到社会上的支持,章太炎等知名学者曾往讲学。1927年2月部分教职员与之作对,学校无法继续办下去,炎等知名学者曾往讲学。1927年2月部分教职员与之作对,学校无法继续办下去,于是交给唐生智后,离开晨光学校。
1928年8月应老友何公敢的邀请,到福建学院任教授兼教务长,1931年6月因侍奉老病的父母,辞职回乡,办学育人生涯暂时告一段落。
一湖先生再次办学教书已到1939年。留日学友李待琛在安化任十一兵工厂厂长,派人接他出任子弟学校校长。不久工厂被炸,友人劝其到迁往新宁县的由他创办的衡山师范学校任校长,他到任后,仍以服务乡村建设为宗旨,立校训为“尚公务实培养乡村农业人才、小学教师等。1941年春,衡师迁至武岗县,改称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他继任校长,1942年辞职。同年9月,应聘到设在武岗竹篙塘的国立十一中任教。搬迁到辰溪的十一兵工厂厂长李待琛坚持请一湖先生继办子弟学校,于是由国立十中转到了兵工厂任校长,1945年才离职。
抗战胜利后,1946年国立十一中由辰溪龙头垴搬到岳阳县坪桥河,聘一湖先生仍来任教,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任教席,直到湖南和平解放。先生在十一中期间,教学认真,讲课品味高,深得学生的尊重,他自律甚严,生活俭朴,教行统一。1943年10月为国立十一中校友录写的序言中,他大力提倡师要自尊,“师不自尊,而尊师之风圯矣”,提倡“修身”,教导学生“应使科学与人学合流”,全面发展。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人生沉浮之后,他痛斥专制统治,抨击政治腐败。他曾给国立一中高28班出了一道作文题“论民主”,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写道;“民主的反面就是,独裁者远有章破仓,近有希特勒,图索里尼和中国的蒋介石先生”,学生觉得评语好而写在了墙报上,被国民党特务探知,来校抓人,校长李际闻用计搪塞过去,才不之。国立十一中首任校长杨宙康在新中国成立后,评价一湖先生时说:“彭老是具性格的湖南人,学同好,品格高,吃苦耐劳,政为人先,魄力惊人,他是社会活动家,晚清到民国,所有的重大社会事件,他都是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他又是实干家,他创办或主编的报刊有五家之多,创办或任校长的大、中、小学有八所之多,还当县长,当中央委员以及杂七杂八大小小的官员。一个人一生短几十年光阴,真如陀螺一样旋转,没有一刻停息。”
五、走向革命,人生曲折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离开辰溪赴重庆。国共签订“国共双方代表会议纪要”(即双十协定)后,蒋介石仍坚持独裁政权,破坏双十协定,不断调动军队,准备内战。湖先生参加了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发起的反内战运动,并且加入了反内战同盟,他参与审查并领衔签发了反战同盟致毛泽东和蒋介石的电报,主张“组织联合政府”、“在和平妥协中求进步”。在重庆与毛泽东和周恩来均有来往,增进了对共产党的认识。年底,与黄炎培、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任常务监事,在民建成立大会上,他号召大家“集合起来,为国家努力”,由于在重庆受到安全威胁,于是回到岳阳国立十一中任教。
在十一中,他宜传和平建国思想,在高28班上语文课时,在黑板上写了“和为贵”字,向学生解释说:“这话是谁说的?是毛润之先生在重庆说的,这就是共产党的主张。”十一中曾聘有多名中共地下党员任教,被专署发觉,向校长要人,校长与一湖先生等人商量,决定放走,第二天向专署报告,自承学校疏忽,掩护过去。他的三儿子在校参加了地下党,在家印传单,存放资料,他佯作不知,并送儿子去了解放区。
1949年湖南解放前夕,一湖先生任岳阳“自救会”主任委员,后参加唐生智、周震麟等人的“八·五”联名通电,拥护程潜、陈明仁的和平起义。9月,任湖南中山图书馆馆长,并应邀赴京与毛主席会晤。年底,中南军政委员会成立,他被任命为委员及中南区参事室副主任,中南区撤销后,任武汉市参事室副主任,并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这期间,还担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及民建武汉市分会委员。
湖先生虔诚拥护共产党,在他心目中认为新社会是理想社会,对党和政府工作中的某些缺点、失误、唯恐改正之不速。他是政协委员,自认为有责任议政。他性情耿直,心中藏不得事,有言必发,有意见即提,不避忌讳,累向高层进言。如镇反中认为有错杀者,便上书谏议;统购统销初期,认为统购太多,民食不足,便上书请求实事求是,以照顾农民生计。1957年共产党整风,号召向党献言。他为农民缺粮呼吁,并建议健全农业合作社的制度,没料想受到批判,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含冤离世。1980年中共中央为之改正平反。
湖先生生活在中国社会大动荡大交替时期,是一位承袭儒学又受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在探索兴国之路上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的遭遇,更多地带有悲剧色彩。
(作者之一:彭廉仲,高25班校友,湖南岳阳塑料厂高级工程师)
中央文献出版社:《雪峰山下谱春秋》
责任编辑:李谷灿 最后更新:2019-08-09 09:06:4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