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到怀沙先生的噩耗,是在他含冤去世之后若干年。这时,我也已经登入另册,流放湘南,对于这个揪心裂魄的消息,耳可得而闻,口不可得而言,只能暗暗地把眼泪吞进自己的肚子里去。
国十一中校徽、校训
先生姓侯,讳恨生,怀沙是他的别号和笔名。他教过我一年语文,那是我进入国十一中后的第二个学年,读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就是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以他的渊博的知识,开发了我的心田;以他的人格魅力,塑造了我的灵魂;以他的一身正气,硬挺了我的骨架;以他的关爱,鼓舞了我奋发进取的信心和勇气。可以说,我一生的道路,都可以隐隐地看到他留下的痕迹。
和怀沙先生接触以后,最初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名字和身材。我觉得这两个方面,似乎和我有某些类似。从名字想到:人而“恨”生,而要“怀沙”像屈原那样怀石自沉,如此厌世,其中必有某种重大的不幸。因此,我一直不敢探问先生的身世和遭遇唯恐触动他的伤痛。这种伤痛我也有过,不过我当时毕竟是“少年不知愁”,并不懂得什么是厌世。从身材看,先生清癯瘦削的脸形,单薄文弱的身段,不禁又联想到我自幼骨瘦如柴。人们说这是“拖了小苗”—自幼缺少母乳和营养—的缘故。莫非先生也有我那样一个贫穷多难的家庭。这二者只是我的猜想,至今还是一个谜。
我在国十一中的头一年,默默无闻,是被冷落,被淡化,甚至是被嘲弄和凌辱的对象。这也无怪其然,只因为我是一个典型的乡巴佬,土气十足,衣裳褴楼,不会唱歌不会打球,更不会言词交际,加之弱不禁风,胆怯怕事,那些孔武有力、见过世面的哥们,便自然有理由取笑我,乃至欺侮我。
可是到了1941年下学期,上述这种状况便迅速扭转过来了。这时,怀沙先生接手教我们的语文,并兼级任导师。他在第一次发作文本的时候,有意把我的压在最后,待到众人的发完了之后,才拿起我的作文本说:“这次的作文,方正华的写得最好,最认真……”接着便把我的那本批有“传观”二字的作文本交给同学们传阅。此后我的每次作文,不是传观,便是口头表扬。侯老师以公平正直的心态、实事求是地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不从衣冠外貌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这种做人的风格,使我从心眼里十分钦敬,绝不带丝毫个人感恩怀惠的因素。
正是由于有了老师的频频嘉奖,才使我迅速摆脱了尴尬的处境,正好从泥淖之中而登诸几案之上。从此以后,班上的同学都以亲和的眼光看待我。甚至那些从前欺弄过我的大力士也一变而成了我的“保护神”。当然,无论是“欺侮”也好,“保护”也好,都是尚未褪净童真、童趣的表现。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都成了患难之交的好朋友。
作为语文教师,怀沙先生既能口讲,又善笔述;上能博古,下能通今,更旁及域外。他在《资声》杂志上撰文介绍自己的治学经验,用的是文言散文,述事说理,直逼唐宋名家;他为学生自治会写的送杨校长序,用的是古代骈体,典雅华丽,不减六朝辞赋;他发表在邵阳日报上的《扩大作文的视野》,纯粹用的现代语体;他投赠亲友言情述志的作品,多为旧体诗词;而刊登在报刊上的作品,均系现代诗歌。他教导我们,阅读要广泛,多读一点外国作品,可以扩大眼界。就是在他的推荐下,我第一次阅读了《哥德对话录》。他介绍说:这本由哥德的朋友写的书,介绍了哥德对诗歌、戏剧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的观点和对当时一些作家的评论,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欧洲,特别是德国文艺界的状况。他甚至还给我们背诵过哥德诗歌中的一些名句。老师用如此广博、新鲜活泼的知识,诱导我们向文化艺术的广域进军,在全班迅速掀起了一个读新书、求新知的热潮,引导这个热潮的核心人物正是怀沙先生。
武汉失守以后,抗日战争进入敌我相持阶段,而国内政治形势也急转直下,反共气焰甚嚣尘上。学术界、文艺界、知识界,心情苦闷,噤若寒蝉,甚至有些人号召“只写家庭琐事、柴米油盐”。对于这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局势,怀沙先生出于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直觉和本能,忍无可忍,在报刊上著文大声疾呼“扩大作家的视野”,要勇敢地面对现实,直刺时弊,揭露黑暗,戳穿铁幕。在那个时代,敢于公开发表这样的言论,真可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有些进步同学发现自己的书报被人黑夜翻动、检查过。这件事传到怀沙先生的耳边后。他怒不可遏,在课堂顿足大骂这种无耻、下流的勾当,拍着自己的胸脯说:“你们去告密吧!就说我坚决痛骂你们这种卑鄙无耻的行径!”听了这番话,同学们都拍手称快,不仅把怀沙先生当作给自己传授知识的良师,而且从此他的家便成了同学们经常过往的场所,在那里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师生之间,浑然一体。怀沙先生一身正气,凝聚了同学们稚嫩、纯洁的心。
从我个人来说,在师事怀沙先生的一年中,我觉得自己的思想及其相关方面都在迅速成长。怀沙先生也时时注视这个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变化,适时地予以诱导,有时纠正偏差,有时指明道路,更经常的是鼓舞进取精神。而这一切又集中到一点一表达他对我关爱之深和期望之切。
1942年春天,省运动会在耒阳举行;国十一中组织了一支劲旅前往参赛。出发之前,为了郑重送行,杨校长决定全校各个班级在同一时间,以同一题目,进行一次作文比赛,以代本周的作文课。赛题由杨校长亲自拟定一《送校队参加省运动会序》。试卷一律密封送校本部,由教导处组织全校语文老师评审。结果我的文章以内容充实,创意新颖,名列第一,使我名噪一时。怀沙先生唯恐我因此而骄矜自误,便在我的下一次作文本上批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应防骄矜自满,须知山外有山。”这就等于给我打了一次预防针。
有一段时期,我爱读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和胡适的(四十文存》,特别欣赏梁氏的少年中国说和胡氏的“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于是我把他们的这些观点结合起来。在一篇作文中斗胆提出“少年壮志不怕难,治学务求博而精。”先生在这篇作文的后面写下长篇批语,说:“读书而能活用,化人言而为己意,不露形迹,具见学而思之勤;但须知确定目标容易,实现目标便难;大抵做事、治学目标既定之后,还须持之以恒,持之以毅,方能克抵于成。青春易逝,时不再来,勉之,勉之,余日望之,但愿能睁眼以待子之成也。”读了这篇批语,令我感激泪零。他既肯定我学而能思,又担心我好高鹜远,一曝十寒,继而指出成功的道路,必须是踏踏实实,以恒以毅。最后归结到他关爱我之深,期望我之切。这种至性的流露。岂仅是师生之间的情义?
更令我难忘的是,先生以自己的事例教育我,读书要洞达人情,深谙世事,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生活;否则便会成为死啃书本的蠹书虫。他讲了他自己的故事:有一年春天,他把自已的旧体诗投送曹孟其先生,求其指教。曹先生乃长沙名士,享誉甚高,奖掖后进,也不遗余力。曹老回信说:“尊诗已阅,堪称力作,但有不谙世事之处。例如有句云‘脍炙争尝春后笋’,笋过清明,即已成竹,何争尝之有?此事农夫知之,书生不知也。”侯师毫不掩饰自己的缺失,公然把曹老的信亮出来,意在教育他的弟子,无论读书和作文,都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先生之用心,亦良苦矣。
1942年下学期以后,学校安排先生改教另外的班级,但他仍时时在关注着我。次年春,杨宙康校长奉命调西北大学,临行前,学生自治会拟送一本由全校师生签名的纪念册给他。纪念册的前面应该有一篇序文,自治会分派我去恭请老师承此重任,但俱婉言相辞;我只好借着私谊去找侯师。侯师起初说:“这类文章你也可以写的。”这使我惶惑无地,赖着脸皮央求他。他终于应允了,并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他不愿写这类文章的真实原因,其实我心里也明白。这个小小的插曲,说明我们师生之间,仍然是心心相印的。
我是一个孤儿,最缺少的是人们的关心和爱抚,而这一切怀沙先生慷慨无私地给予了我。当年我清夜自思,我能够报答先生的,就只能是遵照他的教导,孜孜不倦地学习,诚诚恳恳地待人,切切实实地做事,堂堂正正地做人。我把他的一言一行、都作为自己奉行的楷模,真有点孔步一步、孔趋一趋的味道;连他那笔童派的字体,至今还可以从我的毛笔字中找到他的影子。难怪我和先生有着类似的命运。
解放后,先生执教于湖南大学。五十多年后,听说先生的儿子。那个在竹篙塘才牙牙学语的小师弟也是一位大学教授,继承了先生的旧业。先生地下有知,也应该含笑于九泉了。
中央文献出版社:《雪峰山下谱春秋》
责任编辑:李谷灿 最后更新:2019-08-09 09:13:4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