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们的生活清贫到了极点。货币贬值,上个月能买一石米的钱,本月只能买五斗了。而学校发给的薪水是教育部规定的数额,只能买米果腹了。大多数教员都带有眷属,老小一大家子张口要吃,买柴租房都要钱,月月都捉襟见肘,家里有病人的,处境就更加艰难了。
李作华老师的病情已经恶化。咯血,这是肺痨的症候。上世纪四十年代,肺结核是不治之症,许多人死于肺痨病。李先生患肺痨病已有一年多了。这是种富贵病,需要良好的营养,充分的休息。没有钱,何谈营养?教学任务又重,难以得到很好的体息。加上家有八十多岁的赢弱老母,两个嗷待哺的小女孩吃一个鸡蛋都是少有的事。连每天早晨学校提供的一磅豆浆,李先生都带回去让母亲和孩子们喝了。
没有营养,缺医少药,加上劳累,李先生的肺病一天重过一天,咯血也更加频繁了。有时上一节课要咯两三次血。他怕学生看见,总是侧过身用手绢接着,然后悄悄藏到衣服口袋里,以掩饰过去。
但早两个月得的痢疾病,却是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住的。
李作华老师得的是红白痢疾,开始是拉肚子,肠鸣肚胀,一日数次,拉的是稀水,水拉干了就是红白冻子,一日复一日,肚子里没什么可拉的了,仍奇胀难忍。不到一星期,眼睛凹进去好深,人也变了形,坐都坐不起来了。
初中部主任阮湘得知情况,叫来两个校工,借了竹躺椅,将他抬到校医院,让牟敬之医生赶紧救治。牟医生用听诊器检查了一番,又详细问了病情。牟医生用眼睛向阮湘主任示意,两人来到诊室外间,“李先生的病情非常严重。就听诊判断,肺痨已是晚期,我已无法施救。红白痢疾夹杂一起,目前正无特效药可用。上次从武冈军校分来的一瓶土霉素,算是最好的止痢药了,但现只剩下十几粒,尚有三个学生正在医治疾已经快痊愈了。如果将土霉素给李先生吃,三个学生的治疗将难以为继,阮主任看怎么办?”牟医生急急火火向阮主任反映了目前情况。
阮湘主任说:“可否再向军校要一些?
牟医生说:“军校李将军出于与杨校长的友谊,出于对我校学生的爱护,赠了些救命的药,恐怕不可能再给了。
这些对话,李作华都听见了,他挣扎着对阮湘说:“阮主任,我已经是病入膏育,无可救药了。再将有限的一点药用在我身上,放弃对学生的治疗完全是一种浪费,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留着这点药救学生吧。即刻起,我拒绝服用任何药物!请尊重我的决定。淑清先生,当年我们抱定救国救民的宗旨,一同留学日本,回国以后,尽赤子之心,作过一番努力,吃尽千辛万苦,在竹篙塘办起如此大规模的一所中学,办学成绩,聊可自慰。只可惜我没能看到抗战的胜利,也不能与各位同仁一起奋斗了,奈何奈何!我死后,葬我于竹稿塘向阳之坡,日夜陪伴全校师生卧薪尝胆,救我国族!
李作华双眼干燥,未曾流泪,语调平静,就像他平日在课堂上上课一样。可阮湘和牟敬之已是泪水满面了。
阮湘说:“作华兄,你是湘省最有成就的历史教员,也是竹篙塘最受学生尊敬的好先生,我们要千方百计救你。杨校长出差在外,我想他也一定是这个意见。你一定要配合牟医生,好好医治,或许会有转机!”
李作华轻轻摇头,再不作声。
当天下午,在医院住院的两个初中学生将“李先生生命垂危,拒绝吃药”的消息传到了初中部,初中几个班的学生都骚动起来。他们只知道风度翩翩的李先生两个星期未上历史课了。哪知他已一病不起,而且校医院也无药可施了。几个女生找到高中部国文教师郑业霁,哭着说:“郑先生,您是神医,您的药方救过几个同学的命,您也救救李先生吧!他是我们的好老师啊!”
郑业霁先生长叹一声:“一般肺痨,用纸包扎活乌龟在柴火灰烬中煨熟了吃,可以医治;萝卜缨子煎水放红白糖,可治红白痢。可惜李先生拖得太久,又是两种病夹攻恐怕难以奏效。”
学生听到郑先生有单方可治李先生的病,一下子有十多个学生跑到平溪边的田坎下摸乌龟,摸遍了泥坑水洼,居然摸到了一只半斤多重的乌龟,如郑先生的方法烧制:几个女同学到菜园里找萝卜缨子,季节不对,没有找到,便到老街药铺里买了些干萝卡缨子。
两个单方都弄好,初中部学生代表十多人,顾不得肺痨和痢疾都是传染病,满怀希望把药送到李先生的床边,李先生已经双眼紧闭,滴水难进了。
望着昔日斯文儒雅的老师如今眼窝深陷,骨瘦如柴,想着昔日讲课妙趣横生的恩师瞬间辞世,永远离他们而去,男女学生失声痛哭起来。
学校根据李先生的意愿,将他的墓地选择在公路北侧的山坡上。这里地势高,可以眺望平溪和湘黔公路女生部、初中部、师范部、高中部、图书馆、大礼堂、增康桥,还有那架日夜不息的筒车,都尽收眼底。李先生长眠在这块山坡上,每日仍能听到莲社的午炮,早操的哨音,学生们的脚步……他没有离开他所热爱的学校和学生。
李先生是第一个长眠在竹篙塘国立十一中的先生。他是在流亡离乱的愁苦中死去的。他把生命给了十一中,给了竹篙塘,所以全校师生都无限怀念他。追悼会上,有教师送挽联:
一袭青衫,浩荡师恩同日月。
连霄绛帐,阑干血泪尽江河。
六十年后,他的学生回忆说,下葬的那天,全校师生都加入了送葬的队伍,两千人排成双行,前头已到了山坡墓地,后头还在学校大操坪上,足足牵了几里路长。这是他们平生所见的最长最长的送葬队伍。
(节录自《烽火弦歌》)
中央文献出版社:《雪峰山下谱春秋》
责任编辑:李谷灿 最后更新:2019-08-09 09:16:1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回忆·恩师难忘〗余音在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