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回忆·桃李芬芳〗母校为我的一生立下牢固的基础
2019-08-06 14:44:56  来源:谭天恩  点击:  复制链接

  1939年9月,我离开漫天烽火、兵荒马乱的家乡,进入母校国立十一中。看不见逃难的景象,听不到凄厉的警报声;过着半天补课,半天劳动的安定生活;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初步交流。这一切都使我感到新奇、兴奋、温暖、幸运。

  十月一日,举行开学盛典后,半天劳动改为每周两节生产劳动课,学习转向正规老师们个个学识渊博、教导有方,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在校训“忠义、切实、勤劳”的薰陶下,同学们既踏实用功,又学着老实做人。让我逐步领会‘业精于勤’、勤能补拙'的真谛,养成勤学、严谨、爱动手、喜实践、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好习惯、好作风。

  在母校学习时,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化学老师,因而在1941年毕业后,考人了浙江大学化工系就读。次年,经校内选拔,参加“全国数学竟试”,取得了第4名,这与母校给我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1945年夏,大学毕业,进入昆明化工厂工作。八月,日本投降,欢庆胜利。但不久,工厂遭遇到土法产品无法与涌入的洋货竞争的尴尬,终至停产,我被遣散。幸好失业不久就进入中学,教了两年书,学着象母校老师那样,满怀热情地上好课,对学生严格要求。

  1948年初,我回到浙大,任化工原理课程的助教。1950年夏,被派往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班学习俄语,并随苏联专家进修化工原理。1953年毕业返回浙大,担任化工原理大班讲课。化工原理是化工类各专业学时最多的一门课程,属基础技术课,要引导学生从理论学习向工程实践转变;除课堂讲授外还有习题课、实验课、工厂实习等,作业多,师生负担沉重。我全身心地投入这些工作,精益求精地提高各教学环节和自编教材的质量,并热情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终年忙碌,与假日几乎绝缘,虽然身在杭州,只有偶然陪同远方来客,才会去风景区走走。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见到过去的学生,常会听到“在工厂里,化工原理最派用场了”之类的反映。如此十余年,直到文革。跟我学过化工原理的本科生有两千余人,其中也有留校成为同事的,他们常会提起:“最怕的老师就是你!”也许我的要求是过份严厉了吧!

  1981年,我晋升教授。当年,化工部组织我和他校两位老师共同编写统编教材《化工原理》。此书的初版,在1988年首届高校优秀教材评选中,获化工部优秀教材奖。第二版获化工部优秀畅销教材奖。在此基础上,我注意结合实际发展,及时更新教材内容。2006年出版、仍由我主编的第三版,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986-190年我被聘为“全国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每年召集1-2次工作会议,讨论课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实验室、教材、多媒体教学等的建设。召开全国性交流会,举办青年教师进修班等。还为制订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评估体系”两个文件倾注了心力。1991-1995年期间,仍以顾问身份参加了指导委员会的全部工作。

  我很高兴,有机会为全国高校范围的化工原理课程教材建设、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科研工作方面,我坚持以实际需要为主攻方向,在理论基础上加强应用研究,重视科技成果转化,解决生产具体问题。1962年,在“全国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号召下,开始研究谷物的烘干,以减少其霉变损失。1965年创制成“高温气流谷物烘干机”,在农场成功地烘干了三万多斤稻谷后,于当年全国高校科研成果展览会上展出。1970-1973年研制成功用于气液相互作用的“旋流塔板”,因其性能优越,很快在工业上推广使用,尤其在全国几百家小、中氮肥厂的多种用途中,取得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该项目的进展,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化工部小氮肥建立30周年突出贡献奖和其他省、部级多项奖励。

  随着参与浙大环境化工专业的筹建,科研工作逐渐侧重到环境保护方面。1986年起承担国家“七五”攻关专题“旋转喷雾法烟气脱硫”子专题的研究,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在实验室研究、小型工业锅炉试用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1996年为两套130吨锅炉的烟气脱硫除尘装置设计(每套的气量约22万标米3/时,脱硫塔定为2xd3.6m的旋流板塔),并参加制作和调试工作,装置顺利投产,长期运行。这种用自有技术建立的中型规模脱硫除尘装置,为国内首创;1999年通过省级鉴定并获当年浙江省环境保护科技进步2等奖。随着我国对环保工作力度的增大,新增加了不少以这一技术为基础的环保公司,治理工业废气,至今不衰。1993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等离子体一催化法治理有机废气及恶臭的研究。至2000年初,进行了近20m3/h气量的放大试验,获得有助于工业化的数据。此项目获2001年浙江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8年,随着大规模招收硕士研究生,我开出化工系学位课“传质过程”,并结合上述研究项目培养硕士生;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后,又培养博士生。直到2005年最后两名博士生毕业为止,共培养了硕士28名、博士和博土后27名。我牢记在母校所受教益,对受教者要求严格,重视实践环节:如考察实验数据或现场数据的取得,其代表性、可靠性和规律性;并联系到推理、结论的关联性、逻辑性和适用范围。因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共同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多篇获国内外论文奖;而且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切实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锻炼培养了人才。研究生们毕业后,能很快独当一面,其中不少已成院、系的学术带头人。我相信他们中的一些人定会青胜于蓝。

  我个人在1988年和1992年两度获得浙大先进教职工奖励;并于1992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缘于母校给我打下了人生和治学的牢固基础。我深深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

  (作者:高2班校友,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央文献出版社:《雪峰山下谱春秋》

国十一中旧址

责任编辑:李谷灿 最后更新:2019-08-09 15:16:5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回忆·桃李芬芳〗孜孜不倦 蜚声乐坛

下一篇:〖回忆·桃李芬芳〗无尽的怀念——忆周品威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