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日战争中的回族(16)
2017-11-06 14:53:51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复制链接

  时值夏季,人马于庄稼、树丛中容易隐蔽,以青纱帐为掩护多次迂回敌后,出其不意地袭击日军,破坏敌人的辎重车辆不计其数。在战斗中,副师长卢广伟牺牲。

  参加阜阳保卫战后,骑八师只和日寇发生过小规模遭遇战。骑八师仍驻皖北御敌。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骑八师和其它部队一起,奉命赴徐州"接收",被中央军歧视,只驻扎城郊。"接收"完毕,马步康想把部队带回青海或甘肃,一番周折后,1946年元月,骑八师调至陕西富平一带,与马禄骑二师合并。3月,调至甘肃永登。

  八年全面抗战期间,骑兵师官兵远离家乡,转战陕、晋、豫、皖几省,不惜流血牺牲,与日军奋勇作战,为保卫祖国做出了贡献。

  (三)各地其它的回族抗日力量

  国民党军队中,除了前述81军和骑兵师是以回族为主的抗战部队外,在其它的抗日队伍中,也有数以万计的回族官兵。整个抗战时期,国民党各路军队都编入抗日军队序列,不论是直接开赴前线的作战部队中,还是留守后方的地方部队中,都有相当数量的回族官兵。他们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立场出发,满怀爱国热情,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杀敌,不惜流血牺牲,在后方驻地,忠于职守,支援抗战事业,涌现出无数抗日英雄、爱国志士,其抗日业绩光耀史册。尽管在某些回族官兵中,竭力维护国民党独裁统治、坚决反共反人民的倾向是明显的,但八年全面抗战中,国民党军队中回族爱国官兵为全国抗战胜利所作的努力,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所取得的抗日成果,还是不容低估的。

  1.国民党军队中的回族士兵

  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广大回族青年踊跃参军,奔赴抗日前线。

  1937年,南宁军校招生时,当即就有1000多名回族青年报名。1937--1938年4月,云南共组建60军、58军和新三军三支抗日部队,开赴抗日前线。在这三支抗日部队中,有许多回族官兵,他们和其他各族爱国官兵一样,同仇敌忾,奋勇作战。其中,参加台儿庄战役的60军之542旅1084团1营2连的130余名回族战士,在台儿庄血战中几乎全部殉国。

  1939年秋,云南回族救国会号召全省高中二年级以上的回族青年学生报考军校,为国效力。回族青年踊跃报名,经考核,有150余名学生被中央军官学校南宁分校录取。这批学生于1939年11月提前毕业,奔赴疆场,编人各战斗队。1942年,又有120余名青年高中学生被中央军校桂林分校录取。在受训期间,即被编入部队,参加了湖南永明、桃川,广西龙关等战役。从1937一1944年,每年都有许多回族青年学生报考军校,投笔从戎,报效祖国。据载:"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当桂林战局失利时,因大军他调,第二十期军校学员曾参加过有名的虎牢关战役,以较少的人数,枵腹赤足,苦战数日,竟阻止了近万敌军之进攻,直到大军赴援,才扭转了战局写下军校学生抗战史上最光辉的一页,也充分体现了穆民的忠勇战斗精神。"

  回族比较集中的甘、宁、青三省,回民同胞在抗战初期入伍参军的总人数达数万人。除了81军和骑兵师两支抗口部队的回族战士,在其它国民党抗日队伍中也有回族士兵。他们在不同的队伍中积极抗战,保卫祖国。

  据《河州志》载,八年全面抗战,仅从临夏、和政、永靖、宁定(今康乐、东乡、积石县)出征的穆斯林就达35317人,他们英勇抗敌,浴血奋战。

  湖南,回族同胞在回教协会的组织宣传下,一批批热血男儿奔赴抗日前线。据统计,仅邵阳镇的回族就有一批将士在上海、云南、江苏、广西等地与日作战中光荣牺牲。

  以上所举,仅是国民党军队中各省回族青年踊跃参军、报效祖国的众多事例中的典型,足以说明广大回族同胞以挽救国家危亡为己任,以参加抗日为荣,将祖国利益摆在最高位置。 这充分表现了回族人民的爱国精神和献身精神。

  2.河南境内的回族抗日武装

  抗战时期的回族武装和抗日团体中,有一些是自发建立和组织的,不归属任何一个军队司令部指挥。然而,这些回民武装和抗日团体,以多种方式,打击日寇,保卫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配合、协助抗日部队、支援抗日战争的作用。主要有:

  南阳的石桥镇,在抗战初,回族群众就自发组织"回族报国会",并建立抗日武装,运用游击战术,采取"能打就打,打不了就跑"的斗争策略,不断消灭日本侵略者的"尾巴部队"。南阳的黄池陂回民村,群众抗日情绪十分高涨。1938年,他们自发组织黄池陂村回民武装。日军妄想消灭这支回民武装,多次向黄池陂村发动进攻,但始终未能占领该村。黄池陂回民抗日武装是南阳地区抗战的一面旗帜。

  豫北的博爱、商丘、洛阳等地,回族群众自发地组织有伊斯兰大队,伺机消灭敌人。

  洛宁县回族抗日游击队,1944年7月组建,队长丁振兴。队伍由当地回族青壮年组成。这支游击队不久即加入洛(宁)卢(氏)抗日自卫纵队。1944年下半年至1945年春,抗日游击队先后在长水东马店村阻击战、县城西崖底寨等战斗中,取得重大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日寇,威震一时。后转入长水西北山区,坚持游击战,直到抗战胜利0

  3.河北、山东等沦陷区的回民武装斗争

  回族聚居的河北省邯郸地区的西常屯、韩庄、贺堡、韩西同等村庄,在日寇占领河北,蹂躏家园的时刻,回族群众成立了"模范班"(基干民兵)、"青抗先"等组织,他们破坏敌人的通讯线路,为附近驻地的中国抗日部队传送情报,配合部队作战。河北文安县,在1937年秋日寇入侵之时,夏村回民自发组织起来,拿起武器,袭击日军,击沉日军汽船,俘虏日军多名。山东是日寇最先侵占的省份之一。国民党正规军队败退撤走后,沦于日军铁蹄之下的山东回民,自发组织起来,与日寇斗争。

  1938年2月,山东济南回民为反抗日军的侮辱和暴行,约有1000多人聚集起来,在教长率领下,拿起武器,和日寇开战,击毙日伪军1000多人,教长在战斗中献出了生命。

  山东洛宁附近的回民,因日寇逼他们杀猪,他们忍无可忍,起而反抗,当场杀死日军200多名。

  4.活跃在前线的"战地服务团"

  抗战期间,从大后方组建并直接奔赴抗日前线的各类"战地服务团"、"战地工作队"、"运输队"等等,有力地协助和支援了抗日部队。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湖北、陕西、云南等省的"战地服务团(队)"。

  湖北,1938年夏,国民党政权中枢所在地--武汉,即将遭受日本全力围攻。为了保卫武汉,国民党正规部队作好战斗部署,准备迎战日寇。在此背景下,湖北回民积极行动起来,在汉口市组织"回民战地服务圃"。1938年8月,在敌军包围武汉,军事形势紧迫之际,几位服务于武汉邮政界和教育界的回族爱国青年马鸿章、杨兴瑞、魏云刚等,放弃固定的工作和安逸的生活,与来自东北、山东、河北等战区的青年学生、教师、阿訇等共22人,在汉口组成"中国回民救国协会青年服务团"。其主要工作是宣传、慰劳、救济和救护,即深入民众宣扬伊斯兰教义和抗战救国宣传;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慰劳负伤将士及出征军人家属;救济和疏散流亡难胞--尤其着重于教胞;在战地和空袭中实行救护。"服务团"一成立,在武汉立即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进行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慰劳负伤将士。当时在武汉保卫战中负伤后留在武汉疗养的将士约千人以上,他们在医院进行歌咏演出,代写家信、洗衣、洗被,以安抚慰勉将士。当他们看到这些民族英雄缺少毛巾等基本生活用品后,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积极在回民中进行募捐,筹款购置大批毛巾,分赴汉口六十四后方医院、重伤医院(在同仁医院原址)、中西医院及天主堂医院,发给负伤将士,并致慰问鼓励,希望他们伤愈后再上前线杀敌。将士们深受感动和鼓舞,纷纷表示:"杀不走鬼子不甘心!"第二,创设"时事研究班",增强抗战认识。为了激发回民固有的勇敢善战精神,团结抗战,他们特设"时事研究班’,"每晚召集青年教胞,讲述抗战建国的意义,各战场的战况,倭寇凌虐男女同胞尤其是教胞的惨状;讨论救亡问题及战时常识,邀请名人演讲,藉以增强教胞敌忾同仇的心理,坚定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信心。"使回族青年投身抗战。第三,组织难民服务队救济难民。徐州、南京陷落后,战区转向晋、皖、鲁、豫、鄂边境。这一带回民及汉族同胞不愿做亡国奴,抛弃家产田园,大量流入武汉。为了照顾回民的生活习惯,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服务团"在慰劳队外组建难民服务队,在汉口市区设立"回教难民招待所",收容流亡教胞。服务队一方面深入难民收容所及"回教难民招待所"服务;另一方面又"随时讲述抗战时事,及前方作战将士的英勇故事,并利用他(她)们诉说颠沛流离的苦况,或身受倭寇暴行的惨痛的机会",勉以忍苦耐劳,启发教育难民拿所有的力量--人力物力献给国家,增加抗战的力量,争取最后的胜利,"使他们增强同仇敌忾的情绪,努力为国家服务。"

  1938年10月22日武汉失守前,服务团离开武汉。五天后到达十室九空、人心惶惶的宜昌。他们发现当地回胞因新教旧教的纷争而生隔阂,于团结抗战不利。于是,他们议定除在回族节日时服务团全体轮流前往不同教派清真寺礼拜并进行团结抗战的宣传外,平时可随时召集两方教胞,举行"教胞抗战座谈会",借以联络彼此感情,消除隔阂,以增强教胞抗敌情绪,加强抗日救国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服务团还受中国回民救国协会委托,筹备成立了中国回民救国协会湖北省分会。分会亦经常召集教胞聚谈,经服务团与湖北分会的努力,宜昌教派不同的回族同胞尽释前嫌,抗日热情日见增高,并纷纷参加群众游行、认捐救国献金等抗日救亡工作。当时,政府令所有居民转移,当地居民通过投亲靠友等方式解决了疏散问题。而由外地辗转前来的回族难民扶老携幼、举目无亲,疏散难度大。服务团一面与各处接洽寻找木船,疏散流亡教胞中的老弱妇孺;一面与民生实业公司及其它轮船公司交涉,允许贫苦教胞半价或八折购票。又设法给徒步西迁的难民发给米盐及每日伙食。按指定地点疏散,每30里即有专人负责照料。他们将每站负责人姓名及里数、路线绘成详图印发。以备参考和方便疏散。当时约有500多人得到服务团的疏散和救济。武汉失守后,宜昌一时成为军事重心,但救亡及宣传工作几近空白。服务团不仅刊印传单及宣传小册子,而且本着"大众化"的原则,以浅易的文字和单色图画编印对开张的《回声》壁报。栏目有时事解说、短评、诗歌、漫画、回教消息及本团工作简报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壁报不仅张贴于宜昌市区市郊,而且分寄湖北各清真寺。这一工作收效颇佳。服务团在宜昌城内有声有色地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的同时,又在星期日,团员们分赴农村,以访问的形式,与回民们先谈点琐事,继以歌声引来群众,再转入正题,将一周来的战况与可歌可泣的抗战将士的故事,以浅显的语言讲述出来,并把日寇的暴行予以揭露,激发群众的抗敌情绪。他们用以上的方式,"常把握着紧张的场面,将’抗战期间民众应有的认识与责任’问题,单刀直入!我们不断地这样工作着,唤醒了不少的同胞。"

  1939年2月21日、3月8日和3月14日,日寇接连三次轰炸宜昌,有"小汉口"之誉的宜昌到处残垣断壁,无辜百姓惨遭不幸,"残肢断臂、脑裂肠溢的尸骸,纵横满目",惨不忍睹,服务团一面进行慰问救护,一面进行被灾调查,上报请赈。当时宜昌正在进行献金运动,服务团积极行动,向贫苦回民中募得58元6角5分现金,捐款数额虽小,但却体现了当地回民的一片爱国之心和服务团辛勤工作的收获!春节期间,将写春联与动员参军的兵役宣传结合起来。所写500余幅春联都与抗战和参军相关,如"好男儿献身报国,大丈夫壮志凌云"等。他们在参加盛大的提灯会宣传兵役活动中,制有彩色书写的"好男儿要当兵"、"当兵是最光荣的事"等排灯。特别是他们制作的一只硕大而残缺了五条腿的"大螃蟹"灯,将灯架在一日寇头顶上,以象征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正面临着"国内经济崩溃"、"兵员补充困难"、"国际唾弃"、"士兵厌战"、"人民反战"五大困难,并将五句话分别写在五条残腿上。在螃蟹上方竖有象征正义的巨型炸弹,书有"以全国皆兵的力量给横行者以致命的打击"的警句。他们别出心裁,以"螃蟹灯"形象地预示着日寇因内在五大问题困扰而行将横行不成和在中华民族全民皆兵团结抗敌的打击下走向灭亡的必然结局。这一生动形象的宣传,激起宜昌民众爱国抗日情绪的共鸣,许多群众对着这只"倭头蟹"异口同声地高呼:"看你横行到几时!"在宜昌第三次遭日寇轰炸时,服务团办公处被毁,他们将办公地点设于距城10余里远的河西偏岩子魏家湾雕城。每天往返城乡之间,继续进行宣传工作,利用防空的时机及时作宣传工作,"所得的效果,却比平时增强十倍。倭寇的’恐怖政策’实在是心劳日绌。"不久,服务团又迂往市内福绥路27号办公,地点在英国驻宜昌领事馆和太古、怡和洋行附近,他们在一块数丈高的围墙上,用彩色书写了中英文两种文字的"中国为世界和平而战"的巨幅标语,一时被人们称为"国际标语"。发挥了积极的宣传效果。"服务团"还曾配合第二期抗战第二次宣传周,深入宜昌周围农村,宣传"国民精神总动员"、"国民公约"、"国民月会"与抗战的意义等。所有这些活动,对于推动抗日救亡的深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陕西在抗战初成立了"西安回民青年战地服务团"。由回协理事杨绍源(系42军驻西安办事处主任)任服务团团长,马图轩任副团长。在日机轰炸期问,服务团成员冒死疏散群众、抢救伤员、掩埋死难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回协安康支会"在其理事长的领导下,动员数千名回胞于1939年承包了修建飞机场的石料采运任务,并按工程要求如期完成。此外,陕西回民还组织了义勇队、自卫队等,积极支援抗战,报效祖国。

  云南,1937年12月,昆明回族女青年马少良、沙英华、李涉珍、马玉仙、马如琴、撒明腾等人,一起参加了云南省组织的"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她们先后随60军、58军和新3军转战各地,足迹遍及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省,同滇南健儿一道,冒着枪林弹雨,在战场上从事救助和服务活动。为抗日作出了贡献,受到了部队官兵和各地人民的称赞和尊敬。马玉仙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后,奔赴延安。

  1944年,滇西至缅甸,由于抗日需要,中国远征军第6军成立了"随军海外战地工作队"。军长(兼远征军副司令)黄杰特意邀请滇西视察专员、回族沙国珍任军部高参。在沙国珍的亲自主持下,招收了滇西地区懂缅、印、泰语的回族归侨青年近百人,参加了"随军海外战地工作队",并推荐马恒丰担任队长,短期培训之后,即分派各部队随军出境,开始了战地工作,积极配合和协助远征军,取得了最后胜利。

  回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各类抗日武装和从事的多种形式的抗日斗争,不仅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全国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促进了回族自身的觉醒和进步。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回族不畏强暴,不为私利,掀起全民族的抗战,成为中华民族捍卫民族尊严的一支劲旅。回族有组织的抗日斗争,显示了回族人民英勇不屈的牺牲精神,增强了回民族自身的凝聚力。换言之,回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也是回族凝聚力、爱国心的体现。

  "八年全面抗战,是回回民族有史以来最活跃,最豪迈,最富于进取的阶段。"

  关于回族抗日武装及群众自发的抗日斗争,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所能掌握的材料不够全面,也不够详细。国民党军队中除81军和骑兵师之外,其它抗日队伍的爱国官兵的抗战史料,相对较少。沦陷区群众自发的抗日组织和抗日活动,国统区同族志士支援抗战的具体举措,各类抗战史资料的记载较略,因而不能窥其全貌,只能列举其中有代表性的几个例子。这是研究工作中的欠缺。本书所研究的方面,期望成抛砖引玉之举。

  附录 回族抗日英烈谱

  在抗日战争中,回族同胞和全国各族同胞一样,为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抗战胜利的成果。无数抗日英雄血染疆场,无数爱国志士为国捐躯。他们的生动事迹,他们的悲壮行为,他们的豪迈气概撼山岳、感天地、泣鬼神。任何一个珍惜今天追求明天的民族,都会重视历史、牢记昨天,世世代代敬仰和缅怀为祖国和民族利益而献身的英烈。在叙述回族抗日斗争史时,无论如何,要详细记录回族英烈事迹,为他们树起高高的丰碑。下面就以英烈们牺牲的时间为序,简介他们的抗日业绩:

  安德罄(?--1933)河北保定人。出身于小商人家庭。自幼志向不凡,常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励。中学毕业后.即考入山东武术练习所,练得一身精湛的武艺。1917年,安德馨参军,进人马良率领的驻山东济南的(皖系)参战军第2师,开始军旅生涯。安德馨为人忠诚,作战勇敢,迅速得到升迁,历任司务长、排长、连长等职。1920年参战军被改编,安德馨进入奉系张作霖军中任职。1925年秋,安德馨被保送到东北讲武堂第六期步兵科深造。1927年6月以优异成绩毕业,担任奉军第23师少校营长及本师副官长。1928年,东北"易帜"后,第23师缩编为东北军独立步兵第9旅,安德馨任第626团第一营中校营长。1932年,第9旅在山海关一带驻防。1933年1月1日,日军进攻榆关(即山海关),安德馨率全营500名官兵扼守榆关南城,抱定"誓与榆关共存亡"的决心,沉着应战,与日军殊死搏斗,多次打退敌人的冲锋。1月3日,日军出动陆、海、空三军,猛攻榆关,轰倒城墙,冲人城内,安德馨身先士卒,亲率大刀队,与日军白刃相搏。厮杀之中,安德馨头部中弹,壮烈牺牲。

  马广达(1906--1936)字君儒,河北沧县人。14岁时,随父人冯玉祥国民军。他擅长武术,1933年元月,日军进犯山海关,危及华北。"长城抗战"爆发,他担任29军赵登禹旅王长海团副团长,在收复喜峰口的战役中,马广达亲率大刀队冒雪夜袭日军军营,英勇杀敌,重创日军,名扬全国,日军闻之胆寒。后来在日军反扑中遭炮击受了重伤,身致残疾仍坚持带兵,终因伤重不治而亡。马广达牺牲后,北平各界曾为他举行公祭。抗战胜利后。马广达名镌八达岭等地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张秋明 1937年10月26-30日,谢晋元团800勇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与日军周旋4昼夜。回族战士张秋明是800壮士中的幸存者之一,是四行仓库战役最后一批撤退的轻机枪手。他的手臂被炸断,面部炸伤,当场昏死,后被救护队送到国际红十字医院抢救治疗。在医院里认识路易?艾黎,路易?艾黎被他的事迹感动,两人结为至交。张秋明被当时报纸称誉为"独臂勇士"。

  杨玉林(?一1937)河北交河(今泊头)人。幼年在家乡读书,后投笔从戎,服务于军界十余年,曾在庐山训练团学习。"七一七"事变后,杨玉林任国民党军某部营长,驻守山西雁门关广武镇,常以"为国家,为主义,为教门效命"自勉。1937年9月,杨玉林奉命赴崞县参加忻口战役,身先士卒,视死如归,左腋中弹后不顾痛苦,仍努力杀敌,终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顾明哲、王梦祺、刘宝元 1937年7月26日,日军围攻北平南苑,顾明哲等西北公学的回族学生,投入佟麟阁军队的抗战队伍中,英勇杀敌,壮烈殉国。顾明哲是察哈尔人,其余烈士籍贯不详。

  李立强(1915-1937)安徽怀宁人。中央航空学校第六期飞行科毕业。抗战爆发后,李立强驾机参加上海、南京保卫战,先后击落日军飞机5架,升任27飞行队分队长。1937年9月,在执行任务时因天气恶劣,飞机迫降,不幸殉职。追授航空烈士。

  马聚富(?一1938)河南新野人。19岁参军。1938年与日军会战徐州,时任国民军代理营长,坚守萧县城西南之陈家山,与敌相持数昼夜,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

  陈钟书 国民党第60军183师542旅旅长。1938年,在台儿庄战役中,指挥542旅英勇作战,在陈瓦房战斗中,壮烈牺牲。

  麻秉均(1908--1936)黑龙江宁安人。1931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理工学院。1933年任齐齐哈尔市日语专修学校教师、中共齐齐哈尔市地下特派员。1936年6月,日本关东军在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三地大逮捕,他不幸被捕入狱,同年8月牺牲。马秉忠(?一1939)1937年8月,任暂编骑兵第一师第3旅旅长,后调任第2旅旅长。1939年8-9月的淮阳之战中,马秉忠中弹阵亡(同时牺牲的还有李营长、赵清心连长等)。战争结束后,骑一师在水寨为马秉忠等烈士召开了追悼会,在其墓前立了纪念碑。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第一战区长官部、青海当局都发了悼念唁电,西宁也召开了追悼会。

  马庆华(1914-1939)河南开封人,生于1914年,少年时饱尝生活艰辛。1937年8月,到开封扶轮小学做校工,开始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马庆华由党组织派往杞县,从事开辟睢杞太抗日根据地和组织抗日游击队的工作。1938年5月,马庆华在杞县南部和杞通边境地区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后编入豫东抗日游击队三支队,马庆华任政委。1938年11月,马庆华负责"豫东特委工作",1939年4月,组建中共睢杞特委,马庆华任特委书记;同时,将睢杞太抗日游击大队改称为新四军睢杞太独立大队,对外仍称豫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马庆华兼任大队政委。1939年8月,在宋庄伏击战中,指挥游击队打死数十名日军,打退了开往付集的敌人,缴获10余支步枪,万发子弹。马庆华中弹牺牲,年仅26岁。马庆华牺牲后,冀鲁边区行政委员会决定将杞太边抗日联防委员会办事处命名为"庆华县抗日民主政府",以示对烈士的纪念。

  马道元 四川灌县人。1936年参军。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民党部队127师37旅58团。该团调至前线作战时,他屡立战功。后在湖北以身殉国,年仅28岁。

  蔡龙 四川隆昌人。1937年毕业于本县乡村师范,任教于县立小学。后人军校。毕业后任少尉排长,转战粤桂。弹尽援绝,激战后身亡,年仅21岁。

  丁良玉、薛万有 丁良玉是国民党宁马81军205团三营一连连长,薛万有是三营营部的文书。1940年2月,在乌布浪口、四义堂战役中,丁良玉负重伤后牺牲;薛万有也被炮弹击中而牺牲。

  梁瑾瑜 上海人,南京路大新公司的第一位党员,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37年抗战爆发后,梁瑾瑜根据党的安排,到苏州、常熟、太仓一带开展工作,担任地方武装常备队队长。1941年2月,任苏州县辛莫区区委书记,当年4月,在与日伪军激战中被俘,英勇就义,时年21岁。

  王俊峰(1909--1939)河北盐山人,又名玉岭、华坤。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刘子芳等建立盐山第一个党支部。1929年师范毕业后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1930年任乐陵县委书记,1932年任盐山县工委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联合当地爱国人士成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总会,组织救国军,筹款筹枪。其后,任救国军第九路政委、冀鲁边第六专署锄奸部长。1939年为叛徒所害。

  金方昌(?一1940)山东聊城人,生于1921年。在中学读书时,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卢沟桥事变后,在党组织的指引下,金方昌离开家乡,到山西抗日民族大学学习。1938年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代县县委委员、宣传部长、代县城关区区委书记等职。。由于叛徒告密,金方昌于1940年11月23日被日伪逮捕。敌人严刑拷打,威逼利诱,金方昌始终没有屈服。在刑讯室里,敌人用尽各种刑具后,还惨无人道地纵狗撕咬,金方昌遍体鳞伤,多次昏厥。但他苏醒后,醮着自己的鲜血,在墙上写下14个大字:"严刑利诱奈我何,颔首流泪非丈夫!"。1940年12月3日,金方昌被敌人杀害,年仅19岁。

  郭志雄(1906-1941),别号积健,1906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白奇乡(今东园乡)一个回族农民家庭。黄埔军第六期炮科毕业,先后在国民党部队独立炮兵旅和航空特务旅供职。1939年调任福建南平,在中央军政部直属第十三补充兵训练处供职。1940年受命选择第十三补训处优秀官兵组建第一装备团,任副团长。1941年5月,日寇进犯古田。在古田县与福州之间的高山峻岭大湖一带,第一装备团有力地阻击敌人。在占领"涤洋顶"制高点后,日军欲集重兵反扑。郭志雄获知敌人在通往大湖的路上必经"寨上关",于是果断地率领20多名敢死队员,抢占了寨上关,并冒着枪弹抢占"双髻山"高地,郭志雄不幸中弹牺牲。然而第一装备团取得了大湖战役的胜利。郭志雄牺牲后被上级追授为陆军上校,大湖战地"寨上关"被命名为"志雄关",同时勒石以存永久纪念。大湖战役光荣牺牲的官兵的遗骸,于1942年合葬在大湖后圹山麓。墓前竖立着"大湖战役阵亡将上纪念碑"。1943年秋,惠安县各界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并于城南建"忠烈祠"。蒋介石及国民党各级要员、海外华侨、国内社会各界人士送来挽联,发来唁电。蒋介石挽日:"殉国死如归,试看史牒千秋独标大节;忠魂长不泯,为告我军四日复坚城。"1962年,郭志雄遗孀陈漱凤从菲律宾回归祖国,定居厦门市。1985年,中国民政部正式追认郭志雄副团长为抗日烈士,颁发了烈士证书,其家属享受烈士家属待遇。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11-06 14:54:0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战争中的回族(15)

下一篇:抗日战争中的回族(17)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