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贸易
回族先民长于贸易,回族代代继承下来。
回族远途经商,不畏辛劳,不贪安逸,完全是从伊斯兰教中汲取鼓舞他们的力量。回族生财有方,取之有道,在《古兰经》中也能找到依据,《古兰经》中就有关于商业规范与经商道德的论述,如买卖公平、禁止重利等等。自中世纪以来,阿拉伯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商队的足迹遍及五大洲。就中国而言,自元至明清,回族贸易始终未中断,民国以来,尤其到了30年代,回族贸易的范围更广。
回族贸易,从距离和范围看,主要有长途贩运和城乡间商贩流动两种。从地域看,长途贩运主要集中于西北、西南、华北,贸易中心或商品集散地最有名的如:甘肃的临夏、张家川、临潭、平凉,宁夏的吴忠,青海的西宁,内蒙古的包头,新蒙的古城,云南通海、玉溪,天津和河北也有商路联结。从贸易的运输手段看,主要有马帮、驼队、皮筏运输等几种。至于贸易内容,外地运进的多是工业品、日用百货等,运出的以皮毛、土特产、清真食品、山货、药材为丰。
30年代的宁夏,商业经济中皮毛、各类土特产、牛羊肉、皮革、清真食品的加工和销售占重要地位,同时,当地生产消费所需及营利为目的的商品进货,种类极为繁多。如绸缎、布匹、海味、棉花、首饰、小五金、火柴、肥皂、毛巾、糖、茶、毡毯、小农具等。所以,宁夏的回族贸易较发达。
在宁夏的贸易点中,吴忠最为有名。吴忠地处西北商道上,当时商贾云集,贸易发达,货物集散既可驮运,也可水运,因而有"水陆码头"之称誉。吴忠将宁夏的皮毛、山货、药材、粮食、油料、豆类、牛羊肉、清真食品等运往兰州、西宁、西安、包头,以及甘、宁、陕、绥的其它城镇、集市;最远可至北平、天津。同时,又从陕、绥、甘、青及北平、天津进货,也有少数商号从沪、穗进货。几家大的商号都有骆驼队,如"天成和"、"义顺源"、"福顺安"、"振兴永"、"宣德堂"、"复兴魁"等。其中"天成和"有骆驼200多峰。大商号单独或联合组成将近百峰的骆驼队,"驮上宁夏的土特产品由吴忠出发,昼夜兼程,经过内蒙古伊克昭盟到包头卸货后,又将采购的货物运回吴忠。往返一次,需时月余。在当时吴忠的商业中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行商、单帮、小商小贩占商业贸易额的比例很大。"还有一些私商与马鸿逵的一些军政官员相勾结,收购大量的鸦片,雇用当时专搞走私的马队(马帮)带枪护送。他们或单人独马,或结群搭帮,经过草地,避开关卡,运送到日本侵略军占领的包头等地销售。这些马帮都会使枪用棒,在起运之前讲明命价,由雇主一次付清,如遇官家的马巡队逮捕或遇大股土匪袭击丧命,雇主概不负责。如果能侥幸生还,可发一笔小财。"到抗战后期,宁夏烟土大涨价,包、绥敌占区种植鸦片,这些走私商人又从包、绥收购烟土运回宁夏贩卖,大发其财"。
在回族集聚的甘、青两省,回族的商业贸易,主要表现在皮毛和藏区土特产的交易上。"甘、青一带的回族商人从牧区收购皮毛、牛、马、鹿茸、麝香、药材到西宁、兰州、河州、西安、成都、北京、天津、张家口等地出售,然后从这些地方购回藏区所需要的茶叶、丝绸、布匹、食糖、瓷器等生活和民族用品,到西宁、河州等地或直接进入牧区出售和交换"。用这种方式进行民族贸易的,以临夏最为典型。
临夏在汉唐时就是"丝绸之路"的商站,自宋代以后,又成为著名的"茶马互市"之地,是东部农产品和西部畜产品交流贸易的中心,明清两代曾商贾云集,但清末萧条达二三十年之久,直到民国初,随着近代皮毛交易的兴旺,外地商户的迁入,这里又繁荣起来。但一部分本地商人面临竞争和压力,被迫转向甘南及青海藏区,寻找到新的经商基地,自发地开始了与藏区的贸易。
临夏商人在向藏区销售商品的同时,将藏民手中的羊毛、皮张收购并转销到临夏,使临夏的皮毛交易活跃起来,吸引了大批外省商人,驻天津的外国洋行也派买办来临夏设庄,销售洋货.收购羊毛。羊毛生意兴隆,羊毛商不断涌现的同时,皮货商也生意红火。"皮货商和羊皮商一样,在销售皮货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熟悉了经营渠道,后纷纷在西安、成都、北平、天津、上海等大商埠设立常驻庄码,一面销售皮货,一面采购各地新式产品及民族用品,运到临夏销售,进一步沟通了下临夏与各大城市、商埠的贸易渠道,丰富了临夏市场的货源,使临夏逐渐成为一个商品批发业务兴旺的旱码头。需要说明的是,临夏羊毛、皮货贸易的最兴盛时期在20年代,只是由于民国17年马仲英事变的影响,商贸一度中断。到了民国20年(1931年)以后,随着社会的稳定,临夏羊毛、皮货贸易再度复苏。30年代前期,临夏回族商业也得到新的发展,瓷器业、珠宝业兴起,临夏的贸易中增加了新的商品内容。同时,"茶叶贸易也十分活跃,临夏茶叶商主要从陕西、四川、云南等地贩运茶叶"。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临夏一部分商人还通过各种关系,办理护照,出国经商。1939年,临夏回族工商业家马辅臣利用护送十三世达赖喇嘛吉卜坚措回西藏的机会,带儿子及马元海、马子恺等商人到印度去做生意。他带去大批国产绸缎、金银首饰、瓷器等商品销售后,从印度购买价值10万元白洋的外国商品,派马子恺运回西藏,从西藏用200头牦牛驮运到临夏销售"。于是,外国商品如呢绒、毛哔叽、香料等,便出现在临夏市场上。马辅臣从印度带来外国货只是一例,其实,临夏与中亚、西亚阿拉伯国家早有经济往来。前往麦加朝觐的回族,不仅可以带回阿拉伯国家的商品,而且将沿途国家如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地的精美工艺品和名优产品带到临夏市场。由此可见临夏贸易的地域广泛,影响深远。
在西北,张家川的皮毛业也很出名,张家川是回族贸易的另一个"旱码头"。
张家川自明清时代就有了皮毛业。到民国初年。皮毛业经营的规模逐渐扩大。"民国I1年(1922年),德国德斯股洋行进入张家川扎庄。民国17年到23年(19281934年),德国美得时洋行和英国聚生公洋行先后进驻张家川开设皮店。本地人先后开设的著名皮店有:马锡武的天锡店,马桓武的桓盛店,马保元的大成店,马少凡的凡盛店,百云高的德新店,马振河的福来店,还有同盛店、德统店、万元店、兴盛永店、俱兴堂店等18家"。随着皮店的兴起,皮毛生意日趋红火,市场口渐繁荣,外省的客商来张家川经营皮毛业的络绎不绝,有来自河北顺德府的,有来自天津、张家口的,有来自山西潞安,山东济南,河南开封、洛阳、孟县的,也有来自汉口、沙市、宜昌、泾阳、三原、西宁、银川、吴忠等地的客商,还有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客商。在甘肃境内,就有临夏、甘州、凉州、平凉、海原、固原、庆阳、临洮、岷县、西和、礼县、盐官等地的客商,总计达100多家。这些客商有的长年扎庄,有些是随购随运,周转较快。当地回族农民干完农活,就去平凉、庆阳一带收购牛皮羊皮,然后到张家川市场上向皮货商出售,赚钱维持生活.这是普遍的现象。而皮毛生意中赚大钱、获利多者,主要是本地专业皮毛商和外地客商。
张家川地处山区,远离交通要道,早年的皮毛运输主要靠脚户的驮运和人力背挑,少量经过邮运途径马鹿(张家川东南)运往陇山以东寄出。1934年以后,西兰公路修通,宝天线(宝鸡一天水)途经张家川,这时,皮毛运输由背、挑、驮等人力、畜力,逐渐转为汽车运输。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皮毛业的兴旺。
抗日战争爆发前,张家川皮毛销往西北、西南、华北、东北各地,并经天津码头转运往英、法等国,销路极好,张家川皮货深受各地顾客好评。抗战爆发后,东路运输中断,皮货主要销往重庆、成都。张家川皮毛一度萧条(后面详述),直到抗战胜利,皮毛市场又趋复苏,客商再度光顾张家川,皮毛生意兴盛起来。甘肃的另一个商业中心是临潭。临潭地处藏区,这里的回族麻均、商业活动与藏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临潭回族的商业经济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西道堂的商业活动。西道堂是清末产生于临潭的一个中国伊斯兰教特殊的宗教派别,其有别于中国伊斯兰教其它派别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他们从事的商业活动。西道堂的一切财产均属公有,教民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才干,或经商,或务农,或干道堂内的辅助性工作,其中经商者的地位在道堂内比较高"。西道堂是宗教社团,实际上也是商业组织。西道堂的经营方式,主要是把藏区的牛羊皮、羊毛、药材、马、牛、羊等运往外地出售,返回时带上藏区需要的生活用品,如布匹、面粉、铜铁器、茶叶及百货,到藏区出售,有时是物物交换。"西道堂组织的商队足迹遍及西藏、青海、四川、西康、甘肃等藏族聚居区。对外的商业活动区域,近则河州、贵德、兰州、松潘、甘孜等地,远及宁夏、西安、张家口、内蒙、北平、天津、上海等全国主要商业城市"。由西道堂创办的"天兴隆"商号,在甘肃、四川、青海、张家口等地设有分号。西道堂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商业经济,当时不仅在甘肃,在西北,而且在全国商业界都有一定影响。
青海的皮毛贸易,以贵德、西宁为典型。贵德的出产以皮毛为大宗,"每年羊毛集中于此者,150余万斤。羔皮十万余张"。"民国以来,临夏县商人到此经商,年有增加,直至现在约数十家。多投资于皮毛而设立国货庄,以通有无,每年运往上海、汉口、四川1、天津等地销售"。回族皮毛商也从牧区收购皮毛后,运回本地加工,再向内地销售。西宁东关地区的回族,就是以这种方式经营的。当时,"有几家大的家庭倒贩商在当地收购各种皮张,自做(人工做)发天津、汉口、张家日、包头等处销售,回来则运布皮[匹]杂货等,这些生意回民较多"。
整个宁、青、甘的回族贸易中,具体来说,皮毛贸易形成收购、运输、远销的一条龙特殊流通形式。甘南和青海的皮毛外运有多条路线,除了陆路,还可借助黄河上的皮筏运输,销路较广,对当地回族商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了西北民族经济在当时的进一步活跃,尤其回族皮毛商人从内地运输民族用品,直接进入牧区进行收购皮毛的活动,给牧区带进了技术、信息和文化,刺激了牧区自然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对封闭型的牧区自然经济的开发打开了缺口,灌注了新的活力"。商业贸易中,增进了藏、回、汉各族的相互了解,也为后来的回族皮毛生意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当时的回族皮毛业,"收购方式原始,运输工具落后,再加上阶级分化明显,外商和本地官绅豪吏巧取豪夺,以雄厚资本和权势控制、垄断皮毛生意,从中获取暴利,使回族皮毛生意不能得以正常发展。"例如,马步青、马步芳控制临夏的商业经济,地方官僚与外国商行勾结,依仗政治权势和雄厚的资本,欺行霸市,囤积居奇,武装走私,贩卖鸦片,并且垄断了羊毛、皮张、大麻、鹿茸、麝香等主要产品的经营权,加上洋货倾销,政府苛捐杂税盘剥,使民族商业纷纷破产。抗战爆发后,西北回族贸易经受严重摧残,回族商业惨淡经营,较长时间处于困境。
三四十年代回族贸易的另一个重要区域是云南。云南境内多山,回族从事贸易的主要形式是贩运,云南的马帮客商很出名。云南马帮是以马匹为运输工具,十几个或几十个行商组成临时性的贩运伙帮,一般是远距离、长时间的运输。马帮内有严密的组织与分工,有时,马帮商人为沿途自卫,还备有武装,因此与一般的回族行商不同。
云南马帮的兴起始于清代。当地回族为了谋生,除就近短途运输做些交易外,主要是长途贩运。云南有很长的国境线,回族行商组织马帮到泰国、缅甸、越南、马来亚、老挝、印度等地,远距离贸易,成为云南回族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渠道。"滇西的一些回族地区如腾冲、保山、大理、宾川、巍山、永平、德钦等县,在杜文秀起义以前,就有马帮出入国境,有的就在国外定居。比如腾冲回族明、朱、马三家,早年就向外发展,成了腾冲回民中的望族(原文’旺族’)。由于外出的人口益增多,腾冲就成了著名的’侨乡’。滇中的峨山、通海、玉溪,滇南的沙甸、大庄、盘溪、砚山等地,也有不同数量的马帮对外贸易"。这种贸易持续到二三十年代。
云南商业经济的地域特色也很明显。前面提到腾冲是著名的"侨乡",峨山也有"侨乡"称誉;沙甸的回族马帮,以勇武出名,巍山回族大多参与大烟贩卖,文山、永平则以经商人口占的比例大为特征。
就以沙甸马帮为例。据称,"回族马帮中,沙甸人是佼佼者,不仅能吃苦耐劳,不艮烟(雾)瘴(气),且勇敢而机智,一个马帮只要有20条好枪,路上遭遇一二百土匪是不在他们心上的。每年在秋天雨季结束后,马帮便开始作边区的长途旅行,或代人运货,或自己合伙贩办边民的日用品,运到彝区去售卖,再转贩边地的土产出来,甚或深人到缅甸、越南、泰国去贩货。一年中能来回跑上三次而不遭到意外,那添置三五亩田地的钱是准赚得到的"。
在云南的马帮中,规模大而声誉高,生意好而持续时间长的,是原信昌马帮。
原信昌马帮之兴,是因原信昌大商号之故。原信昌大商号在昆明,开办商号的主人是通海县大回村回民马同惠。最初马同惠在墨江开设"源馨斋"杂货店,"从昆明驮运百货、布匹、棉纱及运销泰、缅商品到墨江销售,在墨江收购紫胶水、獭猫皮、牛羊皮运销昆明。一年后(1920年)交二哥马同宽、四弟马同恭接管(源馨斋)。(马同惠)又在思茅成立’原信昌’杂货店,交侄儿马子明经营,在元江设一个点办理汇款。在磨黑盐井场开设’源馨斋’分店,卖货买盐,驮到元江出售给建水商人,让商人把货物转到昆明"。马同惠"又在江城成立’敬昌茶号’和百货店,揉制’七子饼茶’转运越南、老挝、香港销售。于是墨江、思茅、磨黑、江城与泰、缅、越、老边境的景栋、掖市等几个基地连成一线,在原有信誉的基础上,使货物运转和资金周转非常灵活,避免了旷日持久的长途货运和资金积压。"于是,各个基地的统一调度就显得十分重要,马同惠便常驻昆明,昆明成了"原信昌"总商号,墨江、思茅、江城等地就成了分号。
"原信昌"商号除了承揽转运低档货物,还经营名贵药材和当地特产,如鹿茸、犀角、水獭皮、靛精、紫胶、象牙、参类、沉香等,尤其是大宗批发,获利极多。正因为"原信昌"商号规模大,生意兴隆,分(商)号较多,所以,原信昌马帮就很有名。原信昌马帮从1919年到1949年之间,是滇中、滇南最有影响的贸易团体。
除此之外,华北地区还有回族贸易中心,如内蒙古的包头、河北大厂、天津,新疆的古城等,只是规模不如宁、甘、青、滇的回族贸易那样大。包头的回族最初以贩运牲畜为业,从当地押运牲畜到河北、山东等省,再从内地把草原牧民的生产生活必需品贩运到包头周围的广大牧区。到了二三十年代,包头成为回族商品集散地和转运码头,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皮毛、药材等,从陆路或沿黄河运至包头,再从包头转至北平、天津,或由北平天津运往华中地区,或从天津出口国外。同时,又将内地日用工业品、布匹、煤油、糖等经包头转往鄂尔多斯、乌盟草原、河套平原及西北各省。尤其是平绥铁路通至包头后,加上黄河水运之便,东西客商纷至沓来,包头成为中国北方皮毛集散的重要基地。同时,牲畜、粮食、药材的贸易也十分活跃。由此又带动了一大批相关的行业,如牙纪行、屠宰行、养驼行、皮革制品行、驼运行、牛奶行、饮食行等(后文专述)。即所谓"皮毛一动百业兴"也。河北大厂有一条通商古道,专营牛羊贩运,南到河南,北到内蒙,西到包头,东到沈阳,范围相当广。天津的回民,有一部分专门从事运输,陆路运输西去太原,往山西钱庄运银两;北去多伦、热河、归绥、喇麻庙等地,主要贩运牛羊、皮货;南至襄樊、西安、老河口等地运杂货。也靠南北漕运、撑船为业,维持生计,但由于水道变化,漕运萧条。
新疆古城,驼运业较为发达。古城回民从事驼运业的,大部分来自山西,还有来自宁夏、甘肃的。从清末至1933年前后,"古城回族中有20余家驼运业主,他们养的骆驼约有五六千峰左右。驼户大都是掌柜雇来的"。"古城的驮运队主要来往于晋、陕、甘、津、迪化、外蒙等地。""往来于商道上的驮队。长年贩运的货物有:布匹、皮毛、干货、药材、烟酒、黑白糖,有时也驮运军粮、军草"。有时驼队也从外蒙转道苏联,用新疆的皮毛换回苏联的布匹、石油、自行车、缝纫机、煤油灯、铁锅之类的物品。驼户的生活很艰难,风险也极大,有时驮队被劫,驮户有丧性命的可能,更不用说货物和骆驼的损失了。到40年代,古城驮运业日趋衰落。
总之,回族贸易中,长途贩运和皮毛生意是主要特征,宁、甘、青、滇、冀、津、新、内蒙是回族贸易的主要省区。城乡间短途贩卖也是回族贸易的内容,但这种方式在回民生活中太普遍,凡有回民聚居的地方,就有贩卖和交易。交易可在回汉民之间进行,可在村与村、镇与镇之间进行,也可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进行。交易内容,不外乎以己之有,换己之无,依照各地生产生活需要而选择商品,看准不同市场的差价而获取利润,但一般是薄利。所以,小贩常常和小摊主并提,"小商小贩"一一说较为概括,本书中将从事城乡问短途贩卖的小贩,置于"回民小商小贩"条目中,总体描述他们在三四十年代的经济生活状况。 包山、王晨:《回民与古城驼运》,《西北回族与伊斯兰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哈尔滨、牡丹江三地大逮捕,他不幸被捕入狱,同年8月牺牲。马秉忠(?一1939)1937年8月,任暂编骑兵第一师第3旅旅长,后调任第2旅旅长。1939年8-9月的淮阳之战中,马秉忠中弹阵亡(同时牺牲的还有李营长、赵清心连长等)。战争结束后,骑一师在水寨为马秉忠等烈士召开了追悼会,在其墓前立了纪念碑。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第一战区长官部、青海当局都发了悼念唁电,西宁也召开了追悼会。
马庆华(1914-1939)河南开封人,生于1914年,少年时饱尝生活艰辛。1937年8月,到开封扶轮小学做校工,开始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马庆华由党组织派往杞县,从事开辟睢杞太抗日根据地和组织抗日游击队的工作。1938年5月,马庆华在杞县南部和杞通边境地区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后编入豫东抗日游击队三支队,马庆华任政委。1938年11月,马庆华负责"豫东特委工作",1939年4月,组建中共睢杞特委,马庆华任特委书记;同时,将睢杞太抗日游击大队改称为新四军睢杞太独立大队,对外仍称豫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马庆华兼任大队政委。1939年8月,在宋庄伏击战中,指挥游击队打死数十名日军,打退了开往付集的敌人,缴获10余支步枪,万发子弹。马庆华中弹牺牲,年仅26岁。马庆华牺牲后,冀鲁边区行政委员会决定将杞太边抗日联防委员会办事处命名为"庆华县抗日民主政府",以示对烈士的纪念。
马道元 四川灌县人。1936年参军。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民党部队127师37旅58团。该团调至前线作战时,他屡立战功。后在湖北以身殉国,年仅28岁。
新疆古城,驼运业较为发达。古城回民从事驼运业的,大部分来自山西,还有来自宁夏、甘肃的。从清末至1933年前后,"古城回族中有20余家驼运业主,他们养的骆驼约有五六千峰左右。驼户大都是掌柜雇来的"。 "古城的驮运队主要来往于晋、陕、甘、津、迪化、外蒙等地。""往来于商道上的驮队。长年贩运的货物有:布匹、皮毛、干货、药材、烟酒、黑白糖,有时也驮运军粮、军草"。有时驼队也从外蒙转道苏联,用新疆的皮毛换回苏联的布匹、石油、自行车、缝纫机、煤油灯、铁锅之类的物品。驼户的生活很艰难,风险也极大,有时驮队被劫,驮户有丧性命的可能,更不用说货物和骆驼的损失了。到40年代,古城驮运业日趋衰落。
总之,回族贸易中,长途贩运和皮毛生意是主要特征,宁、甘、青、滇、冀、津、新、内蒙是回族贸易的主要省区。城乡间短途贩卖也是回族贸易的内容,但这种方式在回民生活中太普遍,凡有回民聚居的地方,就有贩卖和交易。交易可在回汉民之间进行,可在村与村、镇与镇之间进行,也可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进行。交易内容,不外乎以己之有,换己之无,依照各地生产生活需要而选择商品,看准不同市场的差价而获取利润,但一般是薄利。所以,小贩常常和小摊主并提,"小商小贩"一一说较为概括,本书中将从事城乡问短途贩卖的小贩,置于"回民小商小贩"条目中,总体描述他们在三四十年代的经济生活状况。
2.牛羊业
回族从事的经济活动中,许多行业和牛羊有关,如贸易中的牛羊交易,牛皮羊毛交易,饮食业中的牛羊肉,牛奶制品,还有手工业中的皮毛加工、皮革制作等。习惯上所称的"牛羊业",具体包括牛羊饲养业、屠宰业、牛羊肉经营和皮毛生意。牛羊业是回族的传统行业,这一行业中,其它各族始终不能和回族竞争,因而是回族重要的经济支柱。
牛羊的饲养主要在农村,尤其内蒙、宁夏、青海、甘肃等草场资源丰富的地区。牛羊的皮毛生意,分制作、加工和贩卖、交易两方面,前者属于手工业行当,后者在"贸易"的内容中已提到。屠宰业在城镇和农村皆有用武之地,要么是近"原料产地"(饲养牛羊较多的地区),要么近市.场(包括饮食市场,也包括皮毛市场)。牛羊业中,除了较为稳定的牧场,较为稳定的市场、贸易中心、城镇消费区外,不可低估的"动态因素"是小商小贩。他们或贩卖牛羊或牛羊肉,或收购皮张、羊毛,或倒卖皮革制品等,穿梭于城乡之间,活跃于商业市场和各居民点。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民族构成差异较大,加之历史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因素,造成各地经济的巨大差异。回族散居全国各地,尽管他们的经济生活中,牛羊业占据重要地位,或以牛羊业为优势,这是回族经济的总特征,然而各地回族经营牛羊业的具体门类是大不相同的,尤其三四十年代回族的牛羊业发展情况,只能按地域举例说明了。
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是牛羊饲养的重要场所,从事饲养业的回族,一般都是农牧兼营。客观地说,大量饲养牛羊的还有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以及汉族。回族的专长并不在牛羊饲养,而在牛羊屠宰、皮毛加工和皮毛贸易。所以,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的回族牛羊业,主要是牛羊屠宰、皮毛加工、皮毛贸易。内蒙古的回民牛羊业中一日,是包头、呼和浩特。民国时期,包头屠宰户近百户,多数为自宰自卖,也有大屠宰号出现。由于包头是贸易中心,回族多从事牲畜或畜产品贸易。甘肃的牛羊业中心是临夏、临潭、张家川、平凉,当地回民主要从事皮毛收购、加工、贩运。例如,临潭的牲畜、皮毛主要来源于藏区。卓尼、夏河、临潭等甘肃西南地区的牛羊交易很兴旺,据统计,"1941年这里牲畜产量为172.16万头,年成交量7.2万头,其中拉卜楞寺占92.02%,临潭旧城占7.98%。"临潭牲畜交易和畜产品交易额都相当可观。临夏的羊毛商和皮货商,多从藏区收购羊毛、皮张,在本地加工,再转往外地销售。较大的回族羊毛商号有"同兴店"、"昌新店"、"天庆魁"等等。羊毛商在临夏做生意,收益十分可观。平凉主要以经营和加工皮毛出名,泡制加工裘皮是平凉有名的传统工艺,故而流传着"宁夏皮子平凉熟"的说法。民国初年,有"锡裕丰"商号、"祥发荣"商行、"长盛店"兴盛于平凉市场,号称"东皮行"、"西皮行"和"北皮行"。30年代,又陆续出现"瑞盛奎"商号、"毓庆祥"商号。抗战时期河南回民在这里开有"宏兴皮行"、"祥记皮行"等。规模最大的是白受三的"文茂祥"商行,其营业额占平凉皮毛业的60%以上。到40年代以后,"文茂祥"又成立了"裕生祥"商号,成为西jE最大的皮毛商行。由于战时河南等地回民避难到平凉落脚,平凉皮毛业达到鼎盛。张家川回民既从事牛羊饲养,也从事牛羊屠宰、皮毛加工,但以皮毛生意最负盛名。经营皮毛的外省商客很多,因而成了西北皮毛集散市场。宁夏的回族从饲养到屠宰,再到卖牛羊肉、皮毛加工,都能驾轻就熟,十分在行。银川、吴忠、中卫、石嘴山等商业中心。除了回民个体经营牛羊业,还有许多大商号,如,1935年前后,银川共有商号428家,资本在10-40万元以上的有8家,经营的百货中以羊皮为大宗。在青海和新疆,草原区的回族和藏族、哈萨克族主要从事放牧饲养,在交通要道和城镇的回族,从牧场直接收购牛羊,或收购牛羊皮毛,然后转往其它省区,他们多以贩运为主,在流通领域获利。这是内蒙、甘、宁、青、新等省区的牛羊业经营特点。
在陕西、河南、河北、天津、北平等省市,回族牛羊业是传统行业。具体来说,陕西回族的屠宰业和派生出的牛羊肉饮食业、皮毛加工业很有名,牛羊肉泡馍、腊牛肉等是陕西回民的特色食品。皮毛加工主要在大荔及渭水、泾水与汉江渡口。河南的牛羊业,以皮毛加工和制作著称,全省的牛羊皮制革业和皮毛加工业在三四十年代几乎被回族垄断。其中,孟县桑坡村早在清代就成为皮毛集散地,有"只知桑坡,而不知孟县"之说。桑坡村几乎家家从事皮革生产。三四十年代,桑坡的"兴盛玉"号皮作坊,皮货做工讲究,信誉极好,远销外省。河北省定县、文安、任邱县等城镇的回民,从事牛羊屠宰业的较多,但大都是小本经营。制皮革业是河北回民的传统手工业,以张家口、晦西县等地较为突出。如《临清县志》记载:"汶河北支之西(今艋西县境内)为回族聚居之地,皮货及屠宰业颇发达"。"其生皮多运自西口,制成后销于平、津,年销约计三十万元"。天津回民最初经营牛羊业时,以贩卖牛羊肉为主,且多是自采自卖,大约在晚清咸丰、同治年间,牛羊业千里商途已形成。业主们或开设牛羊肉铺,或长途贩运于内蒙古等地。清末至民国时期,天津牛羊业中较大的商号有"世兴"、"义兴"、"万兴"、"长兴"、"德盛"、"源顺"等。随着牛羊业的兴旺,来海河两岸定居的回民增多,天津回民人口呈上升趋势。到"七·七"事变前后,天津共有牛羊肉铺265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回族经营。北平市在民国时期回族牛羊业集中于羊栈业和牛羊肉生意。羊栈也称羊店,只经营活羊,不屠宰。羊栈业主和羊贩子之间协议,由买卖双方付5%一7%的佣金,羊栈佣金的比率一般并不固定。当时,羊栈多在德外马甸,90%以上由刚民经营。另外,牛肉的屠宰和批发,由牛锅房来经营。间或有牛肉铺自行采购、屠宰,但属少数。牛锅房把牛肉发给牛肉铺也采用信用方式结算。每5天为一’膘’,即买方取货后5天归款。羊肉的批发与牛行相I司,定7天为一’集’,即取货后7天归款。因此,牛、羊肉铺多不备更多资金,只要能保持住信用,即可畅行无阻"。
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云南的回族经营牛羊业,以牛羊皮毛的贩运为主,其次是熟皮制革,还有牛奶业、饮食业中的牛羊肉制品等。云南皮商经营的范围很广,遍及全省各回族聚居区。规模最大的是"永义昌"皮商号。"永义昌"皮商号创办于1906年,是四川回族张子义和同乡马宇章、马伦臣、沙杰士、撒炳斋等合伙办的,地点在昆明顺城街,业务主要是收售牛羊皮和狐、獭、虎、豹、狼等杂皮。张子义善于经营,"永义昌"货源充足,销路很广。张子义还先后取得"殖边银行"贷款和官场来往货款及股金,兴建崇仁街仓库,用机械制捆牛羊皮,批量运往国外。又在大西门置营业室,在香港设分号。"永义昌"取得港商信任后,"羊皮出口成为专业、牛皮和其它山货杂皮都放弃经营"。"从1912年以后的二十年,’永义昌’几乎垄断了昆明羊皮市场,成为云南生皮业中的巨头"。在四川,回族多住于交通要道.城市回民中经营清真饮食、牛羊肉、制革、皮毛生意的很多。成都回民的屠宰业较兴盛,据载:"成都之屠宰业,牛为大宗,且为回民之专业,每年约宰14000余只屠场有二,城内小西巷,系黄牛屠场,西门外金仙桥则为水牛屠场,屠户约50余家,资本在千元172 i-者不过十余户,每日二场约宰牛30余只。中秋系牛肉节,前后三日每日约宰百余只"。"或自行挂架售卖,或批发与人",另外还有"走担"售卖。"牛肉架之地点,以皇城贡院街为多","走担约300余户"。屠宰业还涉及畜牧饲养、长途贩运、饮食、皮革制作等行业,所以四川各地城乡回民从事牛羊屠宰业者极为普遍。在贵州省,本来回族人口并不多,抗战爆发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地的回民逃难到贵州,于是贵州回族人数大增,尤其在贵阳市和清镇、平坝、安顺等县城最集中。这些回族中,从事各行各业的都有。经商的回族中,制皮革、做皮革衣物、开餐馆的较多,带普遍性的行业是宰卖牛羊。
至于全国其它地方,只要有回民聚居,就有牛羊业经营,且大多以牛羊业为谋生的主要行业,无须一一列举。
3.饮食业
回族的饮食业,和回族的贸易、回族的牛羊业一样出名。为什么出名,主要由回族饮食业的独特性所决定,具体表现在五方面:第一,回族从事饮食业的人多;第二,回族的饮食业历史悠久且信誉不衰;第三,回族饮食业分工很细,门类很多,各有特色;第四,回族的清真食堂、糕点、茶行都有世代相传的绝活;第五,回族饮食业多集中于城镇,生意好,够档次,经得起考验,易于吸引各行业各阶层的顾客。
回族饮食业,经营形式主要有三类:一是饭馆,包括清真牛肉馆、清真羊肉馆、包子铺、饺子馆、菜肴馆、小吃铺。二是糕点、熟食业。三是茶庄、茶馆。在三四十年代,天津、西安、南京、银川、吴忠、兰州、包头、成都等大城市及回族聚居的小城镇里,回族几乎垄断上述行业,在同行竞争中占很大优势。当然,不同的城市环境,由于居民构成、消费水平、生活习俗等差异,回族饮食业又有各地的特点,只能分别叙述。
回族饮食业,天津人称为"勤行"。天津回民经营饮食业的人占较大比例。天津的回族包子馆、饺子馆清末就有,如白兴恒经营的"白记蒸铺",经营蒸食、饺子、素包子。还有"西南角的恩庆合饺子馆.南市鸿兴德饺子馆,辽宁路恩义成饺子馆,东门脸恩德发包子铺,北门西保和轩刘记包子铺,北大关庆发德包子铺等"。后来又有清真牛肉馆、清真羊肉馆兴办起来。清真卞肉馆有北大关的恩德元,北马路的恩华成、长恩和、万顺德,河北大街的恩德厚,东兴街的恩元合,红桥街的下记恒等。经营以牛羊肉为主要原料的菜品以及鱼虾、河鲜、海鲜所烹制的菜肴,在天津颇有名气。清末到30年代后期,清真羊肉馆发展较快,共有十多家,如永元德、庆兴楼、鸿宾楼、会芳楼、畅宾楼、富贵楼、迎宾楼、同庆楼、大观楼、宾宴楼、燕春楼、又一春等。经营规模较大的,是清真饭馆中的高档饭庄,既做全羊大菜,也烹制河鲜海味佳肴,兼营北京烤鸭和爆、烤、涮羊肉,并有凉菜,四季面点。门外挂的招牌是"包办教席,全羊大菜"。天津回族肉味小吃独具特色,以甜食为居多,质量好,制作工艺细,"耳朵眼炸糕"、"王记麻花"、"大福来锅巴菜"、"马记盆糕"、"杨村糕干"等,颇受消费者欢迎,尤其"耳朵眼炸糕"堪称"绝活"。天津的清真糕点业,民国时期有影响的是,回族刘星泉创办的"桂顺斋"糕点店,穆文忠创办的"重美斋"糕点店,张铁孙创办的"春德涌"糕点店,还有"春和斋"、"信德斋"、"大庆来"、"恩德昌"、"四美香"、"鸿顺斋"等糕点店。天津回族经营的茶庄中,"正兴德"茶庄颇负盛名,它是清中叶由穆文英创办的。到了清末民初,该茶庄经营的茶叶有了正规的"绿叶"商标。1928年,"绿叶"茶在天津第一次国货展览会上获优等奖章。1934年,在第三届铁道沿线出产展览会上获超等奖证,同年还赴芝加哥竞展,深受欢迎。此外,天津饮食业中,还有"月盛斋"酱牛肉,历史悠久,曾为宫廷贡品。到民国时代,亦享盛名。
在西安市,回族饮食业中最出名的是牛羊肉泡馍,它是西安回族特有的传统风味食品。牛羊肉泡馍作为特色饮食,大约形成于明朝中叶,很长一段时间由包子馆或牛羊肉馆兼营。到了清末民国初,专门经营牛羊肉泡馍的饭馆大量出现。经营牛肉羊肉泡馍馆的几乎全为回民,他们有一套传统的煮肉、烙馍、选料、烹制、泡馍的技术,工艺很讲究,做出的牛羊肉泡馍肉酥汤鲜,营养丰富,老少咸宜。西安最有名的牛羊肉泡馍馆,在三四十年代是"一间楼"。"一问楼"最初叫"德润福羊肉泡馍馆",创办于1927年,创办人是回民刘德福,"地址在西安市五味什字。因经营不善,负债累累。1929年,刘德福退出,转由回民刘文玉、刘子俊、刘文喜兄弟经营。1932年,刘氏兄弟将’德润福’迁到广济街,有四间门面,仍专营牛羊肉泡馍,伙计六七人,炉头为戴永录。因品种单一,热天顾客少,每年夏季要停业二三个月,影响营业收入。但刘文玉等锐意改进制作方法,赢得了顾客的称赞,不久还清了原欠的外债,而且使’德润福’牛肉泡在西安逐渐有了名气。1935年又迁至钟楼西北角现’德发长饺子馆’地址,因为只租赁到一间门面房带一间楼房,因而将店名改为。一间楼牛羊肉泡馍馆"’。在刘文玉兄弟的泡馍馆生意好起来后,他们逐渐有了资金积累,又买了相邻的10多问房和院子,业务迸一步扩大。"西大街和钟楼盘道拓宽后,扩大成6问门面和6间楼房,楼上增设了雅座,技师除戴永录外,相继聘请了马连生、刘汉民、米博义、马奎等技术较高的炉头(煮馍)、板头(切肉、煮肉、捞肉)和堂头(招待)。职工也发展到30多人"。"一问楼"牛羊肉泡馍馆在夏季增营水盆羊肉,使淡季也顾客常满。三四十年代的"一间楼"不仅誉满古城西安,而且在渭北数县享有盛名。据刘文玉回忆,"西安事变"期问,杨虎城在这里宴请过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吕正操等人。后来,这家牛羊肉泡馍馆的名声更火了。
西安市回民经营的饮食业中,还有特别著名的清真菜馆,位于西安城内桥梓口西北角的清真名菜馆"天锡楼",民国时期饮誉省内外。据传,慈禧西逃时(1900年),曾在这家菜馆用过膳,并赐了馆名(原来叫"天锡永")。民国时"天锡楼"也接待过高级官员,社会名流。如接待过蒋介石、张凤翔、马玉贵、马鸿宾、马鸿逵等人,杨虎城将军更是"天锡楼"的常客。"天锡楼菜谱有名菜百余种,光海参就有六七样,如炖海参、葱黄海参、鸡米海参、虾海参、红烧海参等。三仙有肉三仙、素三仙等。全羊席108样,有滚盘珠(羊眼)、百革关(羊喉咙眼)、百尝草(羊舌)、登云梯(羊蹄)、红烧云头(羊脑)等。像这样的宴席过去20多块银元一桌席,其它(指普通的)一桌席也得12至18块银元,价格昂贵、劳苫大众真是可望而不可及"。天锡楼不仅名炒菜有多种,而且涮羊肉、牛羊肉泡馍也很出名。还经营烤鸭、烤羊肉等,生意很红火。
三四十年代,"天锡楼"之外.西安又出现"月华楼"、"西来堂"、"清雅斋"等饭馆。"天锡楼"生意萧条时,这些饭馆逐渐兴盛起来。
江苏的南京、镇江、扬州、苏州等城市,从事饮食业的人占的比例大,而且这些城市里在民国时期有许多名饭馆、名荼庄、名小吃。
在南京,30年代有人做过调查,当时回族总人口接近30000人,而从事饮食业的近万人,约占三分之一。饮食业门类繁杂,这近万人所分布的门类如下表:
总人数
饭馆
茶馆
鸡鸭
牛肉
炒货
茶食
小食
干货
鲜货
19824
838
417
2939
283
562
395
518
694
178
南京食品特产,首数板鸭。从上表可看出,鸡鸭业人数最多,这与江苏河流湖泊密布的地理环境有关,离南京不远的湖熟、菱塘等地是水禽著名产区,那里的回族多以饲养鸡鸭为副业,他们养的鸡鸭,为南京提供了优质的板鸭制作原料,故而南京板鸭十分出名。著名的板鸭商号有韩介侯经营的韩复兴号,左亮卿经营的金恒兴号。除南京板鸭外,生产于江北六合的"六合牛肉脯",也是南京食品店和餐馆里的上乘食品。南京的薰牛肉、油鸡也为群众所喜爱,是南京名优特产。南京的水产行中,以金氏经营的春记鱼行和马氏经营的马元记鱼行历史悠久。
南京的饭馆菜馆中,最有名的是"老宝兴"和"马祥兴",茶馆最有名的是"奇芳阁"、"奎光阁"。其它各类清真饭馆、茶庄,在南京街面上随处可见。
扬州、镇江、苏州等城市,回族经营饮食业的人数同样占很大比例,回族经营的饭店、茶庄随处可见。如扬州的"天兴"菜馆、"大兴"菜馆,镇江的"元兴"菜馆、"大兴"菜馆、"九如"菜馆,苏州的"申源楼"菜馆、"金陵馆"。茶庄中有盛名的如扬州的"公园教门茶室",镇江的"春升园"茶庄、"春江楼"茶庄等。当然,这仅是大城市中的名菜馆、名茶庄,而回族经营饮食业的门类很多,经营范围也很广,尤其在江苏省内,凡是有回族的城镇,都有回族人经营的饮食业,只是规模有大有小,生意有好有差而已。
在成都,回族人口占的比例不大,但回族中的赤贫者较少,大多经济较为充裕,并不乏富户。成都的饮食业中,糕点业有数家老字号,从清末至解放初一直不衰,如"彩芳斋"、"德泰斋"、"清芳斋"、"咏芳斋"、"玉泰斋"、"两仪斋"等。茶庄中最有名的是陕西回族茶商在成都开的"仁和号"和"本立号",这两家茶庄齐名,从道光年间开办,直到解放前夕停止,享誉蓉城一百多年,可谓百年老号。至于饭馆、小吃,在成都市面上更不可胜数。
三四十年代的北京,饮食业是回族经营最多的行业之一,全市有清真饭馆千余家,档次高的有东来顺、西来顺、两益轩、同和轩、一亩园、同聚馆、瑞珍原等菜馆。东来顺的涮羊肉,驰名中外。诸连祥的西来顺菜馆,有70多种菜,150多样花色上席,"扒海羊鱼翅"等名菜是诸连祥的独创。
包头回民的饮食业,始于小食、小摊,到民国时大饭馆兴起。1929年以后,除福和元、庆寿和、兴源清真饭馆等老字号外,又开设有万和轩、晋丰轩、义和轩饭馆、西祥饭店。先后在包头创办的回民饭馆,大约有二三十家。同时,糕点商号也逐步出现,在包头饮食业中占一席之地,至于回民传统食品小摊,比比皆是,深受群众欢迎。
青海的西宁、民和、大通、化隆、门源等回族居聚区,饮食方面以面食为主,面条、拉条、揪面片、炒面片、臊子面和花卷、油花、饼子、困锅是经常性食物,副食主要是牛、羊、鸡鸭。当然,各城镇及农村具体情况不同,仍有以牛羊肉为主食的。青海回民招待客人喜用"碗菜",即将熟牛、羊肉切成小方块,和萝卜块、洋芋块、凉粉块用牛羊肉汤烩在一起,用碗盛上,就上米饭或花卷来吃。当地回民过节时的食品,有油香、馓下和麻花。他们的饮料很}井究,较普遍的是奶茶、盖碗冰糖茶,用盖碗冰糖茶接待客人。
甘肃的临夏、张家川、平凉和省会兰州,饮食业也很兴盛,清真餐馆、牛肉面馆、清真小吃、烧馍、肉馅饼、酿皮、凉粉,在城镇街面上随处可见。以乎凉为例,"30年代,密布于平凉东关和西兰公路两侧的清真餐馆不下30余家,成为回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中以者清云的清和馆、杨春发的春华楼、李秀成的义盛馆最为驰名,号称乎凉三大清真馆子"。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11-07 14:41:1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战争中的回族(20)
下一篇:抗日战争中的回族(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