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原名李朝法,字惠卿,1914年生于河北省威县北马庄村一户地主家庭。兄弟五人中,他排行老四,村里长他几岁的人常以四弟呼之。他中等身材,肩背宽厚,大眼睛,厚嘴唇,两颗大门牙稍有前突,为此,乡亲们都亲热地叫他“李大牙”。他自小习武功,舞刀剑,爱打抱不平,对侠义小说极感兴趣。1929年,他考入本县乡村师范学校,加入校“读书会”,开始接触马列主义。1930年,他加入了共产党。毕业后,他以小学教员身份作掩护,组织“流动图书馆”,发展“穷人会”和农村党支部。1935年,冀南一带盐民抗捐抗税,驱赶国民党盐狗子,很快发展成震动华北的农民大暴动。李林在家乡领头抗捐抗税,分粮吃大户。不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威县一带成立冀南人民抗日救国军(被人们称为“红军”),李林任副连长。这时,抗日救国军没有枪支,但地主们为了守家护院,几乎家家购置了长短枪,这成为“地下红军”的重要枪源。李林的父亲李老贵托人从天津买来两支快枪。李林几次动员父亲把枪交出来,老头不但不交,还把他斥骂一顿。李林无奈,心生一计。
一天,威县北马庄突然闯来一伙人,不由分说,把李林捆绑起来,连踢带打地拉到通街杂货铺前,招来许多看热闹的人。
一个黑大个子站在土台上,叉着腰喝道:“李朝法,你老实点!我是红军,我们抗日没有枪,今天是找你借枪的。”
李林哭咧咧地说:“红军老总,我家的确有两支枪。可都在我爹手里,我当不了他的家呀!”
“去通知他爹,交枪放人。”
李老贵赶来,见此情景,吓得瘫在地上:“快把我儿子放了,我把枪交给你们就是了。”
夜里,李林在沙果行子里又和同志们见了面。黑大个子说:“大牙哥,我踢的疼不疼?”李林哈哈笑了:“要不是你们使劲打,我爹舍不得交枪啊!”
这种“苦肉计”式的方法,虽然简单了点儿,但李林终于有了自己的枪。
李林家的枪交出后,对邻村影响很大,各村地主惧怕“地下红军”,纷纷上交枪支。当时,核桃园村大地主黄老善家囤积粮食10多万斤,购置长短枪五支,雇用保镖护院,死不缴枪。“地下红军”决定从他这里下手,发动群众分粮。李林等人趁黄老善到街上喝茶时,将他抓住,然后率领农民们闯进黄家,缴获了全部枪支、弹药,把粮食分给了四乡群众。“地下红军”从此声威大震。到1935年底,广(宗)威(县)一带已组织起近千人的农民武装。
1936年春,国民党第三十二军和第二十九军数万人开赴冀南,镇压农民暴动,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城头上,村镇的寨门上,常常悬挂着革命者的头颅。敌军还在威县等地张贴告示,捉拿李林。
李林在家乡难以立足,奉命转移到石家庄进行秘密工作。
1936年4月中旬的一天,李林找到了化装成编筐工匠潜伏在石家庄第一舞台前阁西胡同22号的苏博光。他们是同乡同学,又是一同参加革命的老战友。半年不见,他竟不敢认李林了。只见李林头发散乱,形容憔悴,穿一件破旧长衫,两颗大门牙没了,嘴唇上沾有斑斑血迹。
“四弟,你怎么弄成这个样子?”
李林笑嘻嘻说:“敌人不是悬赏捉拿李大牙么?刚才我把大牙拔了,那些王八羔子们再也找不到李大牙喽!我来石家庄,一方面是换牙,一方面是通知你,组织上决定咱俩一块去做兵运工作……”
过了两天,李林镶上两颗正常的门牙,打扮成乡村青年模样,同苏博光来到宁晋大曹庄敌五十三军当了兵。
五十三军是东北军的老班底,下层官兵一提起打日本,就来情绪。李林和苏博光等人采用拜把兄弟的方法,很快和下层士兵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得空儿,他们就和大家念叨东北的风物人情、日军在东北的罪行和抗日的道理。不到三个月时间,就争取一个连队的两个中士和一部分士兵倒向革命。
时间长了,李林与连长的父亲混熟了,按东北习惯称呼,喊他“老爷子”,经常帮他干家务活儿,和他唠家常。“老爷子”对李林无话不说,一天,李林从“老爷子”口中得知,这个部队近期要调威县去“剿共”。李林马上通过中共地下交通员,把消息转告给威县党组织,叫他们早做提防。晚上,他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说:“如果队伍开到威县,无异自家打自家,得考虑离开这儿。但大家都走,目标大,又走不脱,何况我们还有长期潜伏,从敌人内部夺枪的计划。所以,决定威县籍的先走。”
是夜,云淡风轻,月亮升到东南屋顶,营房里传出一片鼾声。上半夜恰好轮到李林站岗,他借机和苏博光离开了那支队伍。
从敌五十三军逃出后,李林被调到石家庄秘密联络站工作。这个联络站主要是负责护送干部,搜集情报,发放秘密文件等工作。由于地下工作经费紧张,李林就给雇主干起送水泥、推水车、修烟筒等苦力活,以筹措党的活动经费。但时间不长,李林累得吐了血。
李林觉得靠卖苦力挣几个小钱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他想:看来,还得靠枪杆子说话。他的病刚好,即带领交通员小常等七八人,星夜潜回冀南,起出了埋藏的枪支,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打了两家土豪,搞到700多元。联络站有了这笔经费,地下活动又开展起来。
1937年2月的一天,李林被党组织派到延安中央党校去学习深造。
1938年春,李林从中央党校毕业后,担任了广(宗)威(县)中心县委书记。在中心县委组建会上,他讲的第一句话就是:“别看我们这里是穷乡僻壤,风沙滚滚的不毛之地,沙丘、土冈可以种植果木树,桃李杏枣,即可供军用民食,又是天然青纱帐。这是一块宝地,我们要坚决建设她,保卫她。”这年夏天,李林又被委任为冀南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在冀南和冀中的边缘区抓武装。半年之内,在辖区内相继建立了游击队(组)。到1938年底,各县大队与分区独立营武装已达7000余人。由于他人熟地熟,消息灵通,且机智灵活,一分区的部队不断打胜仗,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不久,一分区的地方武装组建第二十五团,李林由一分区司令员改任团长兼政委。李林改任二十五团团长后,二十五团也因其英勇善战而闻名。
国民党第十军团制造反共磨擦专家石友三,1939年初由鲁西北开到冀南一带,到处委任县长、区长,强征苛捐杂税,还故意制造事端,搜捕抗日群众,活埋八路军干部,激起冀南抗日军民的强烈义愤。1940年2月,李林奉命参加对石友三部还击,率第二十五团配合其他兄弟部队从雪塔镇一带打起,直到把石友三赶到黄河边上。
由于冀中、冀南两个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发展,对日军威胁很大,日军除了对抗日根据地和正规部队进行大规模“扫荡”外,还推行“囚笼战术”,到处挖土豪筑路,将两个地区分割成若干小块,每隔二三华里修建一个炮楼。为了打破敌人的“囚笼战术”,抗日根据地军民于1940年夏季开展了大规模的破路斗争。
日军原计划在沧州到石家庄之间铺设一条柏油公路,以便分割、封锁抗日根据地。但没想到,路在白天铺好了,晚上就被扒得精光,筑路材料也被四乡百姓运走。公路沿线的电话线被游击队剪得七零八落,从来没有畅通过。路边的据点、岗楼,也被二十五团端掉不少。鬼子气急败坏,决意寻机报复。
一天,衡水“内线”送来消息:日寇井川大队要派出一部分兵力,到沧石路沿线“扫荡”,让二十五团早做提防。李林闻讯,捋捋袖口说:“机会来了,正好教训教训它!”说罢,俯在军用地图上沉思起来……
这天,烈日高悬,蝉鸣不已,上百名日军沿公路向西北开进。
日军走到苏正村附近时,被路当中的一辆马车拦住了去路。车轱辘陷在水坑里,车上装满了大西瓜。车老板正汗流浃背挥鞭吆喝牲口,见鬼子来了,忙不迭地捧起一个切开的红瓤西瓜:“太君,辛苦大大的,西瓜的咪西咪西。这车马上就好!”
日军行军口干舌燥,见到西瓜,不禁垂涎三尺,忽喇喇地围上来。车老板把手中的西瓜一丢,滚下了路沟。鬼子正在纳闷儿,西瓜车轰然炸响,10多个鬼子立时送命。
路边青纱帐里枪声骤起,从半夜就埋伏在这里的二十五团指战员,搭起梯桥,跃过八尺宽、丈余深的壕沟,冲上公路,挥刀向鬼子砍去。十几名鬼子策马向东逃窜,也被李林指挥的机枪手撂倒了。
这次战斗,只用了九分钟,歼灭日军井川大队一个分队,缴获一批枪支,加农式重炮一门。二十五团为此受到了十八集团军通令嘉奖。
1940年9月中旬,高粱吐红,玉米秀穗,威县北马庄村一片喧腾。人们聚集在村头道旁,瞧着八路军队伍齐齐整整从村中穿过。人们兴奋地议论着:
“瞧这机枪,一抹新!”
“嗬,还有山炮呢!”
“二十五团该打回来了吧?”
忽然,人群中有人喊道:
“哎呀,那不是朝法哥吗!真是二十五团啊!”
“是啊,我们的李大牙回来了!”
远处的大道上,烟尘腾起,飞来一小队骑兵,为首的正是李林。他身着八路军服,腰挎驳壳枪,骑着一匹高头大马。
这次,李林奉命率部队北上,转战到石德公路一线活动,正巧路过家乡。
他跳下战马,拱手招呼:“乡亲父老们好哇!”
人们忽喇一下子把李林围起来,问长问短。李林一闪眼,发现人群外孤零零站着妻子,左手牵着儿子志国,右手拽着女儿存秀,妻子默默地望着他,泪水在闪动。李林从1936年春逃离家乡后,就一直没有进过家门。妻子曾带孩子到一分区驻地看望过他,但由于有敌情,分区机关要转移,两人见过一面,又匆匆分别了。眼下,儿子已经9岁,女儿也已6岁,他们都快认不得爸爸了。
李林走过去,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示意警卫员拿来两筒缴获的日本罐头,塞到两个孩子手里,然后无言地望了妻子一眼,跳上战马,飞驰而去。这是他们夫妻二人的最后永诀。
10月间,部队开到秦村附近,恰好与日军一个中队遭遇。当发现敌情时,鬼子70多人已冲到眼前,子弹呼啸着在头顶和脚下迸散。
李林跳下马,抽出驳壳枪,捋捋袖口,高声命令通讯员:“通知部队,正面散开,节省子弹,准备拼刺刀!”
二十五团的将士们挺起刺刀,挥起大刀片,向敌群中冲去。一场残酷的白刃格斗开始了。
杀声震天,铁器锵锵,战斗从中午一直进行到黄昏,日军尸体横躺竖卧,遍布深秋的田野。战斗将近结束时,李林站在田埂上,高声命令:“彻底打扫战场,迅速撤离……”突然,他手中高举的驳壳枪坠地,鲜血从背部涌出……
一名残敌从隐藏的山药蔓下窜起,挺枪刺入了李林的后背……
“为团长报仇!杀啊!”
战士们呼喊着,拥上来,抡起刀枪,将这名残敌斩成肉泥。
李林牺牲时年仅26岁。
责任编辑:李一菲 最后更新:2018-05-27 11:32:4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王少奇
下一篇:杨小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