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岸边,反共顽军邵洪基——这一民族败类的兵丁,押解着本要赴任中共东明县委负责人的杨授谦与东垣县委负责人刘幼林,缓缓地向黄河滩捱来。两位革命志士衣衫褴褛,寒风吹开了衣袂,露出的是抽开撕裂的皮肉。不难想象,穷凶极恶的敌人为获取中共地下党的机密,曾给他们动用了什么样的酷刑!
刚挖成的一方土坑出现在他们的脚下。敌头目走到杨授谦和刘幼林跟前,冷冷地说:“怎么样?二位若再不招供,这方坑可就是你们的归宿了。”
杨授谦用眼角斜视着坑边的泥土,讥讽地说:“阁下闻得陈毅将军的两句名诗吗?‘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我们就是到阴曹地府,也要招得两万冤魂,向你们这些民族败类及日本鬼子讨还血债!”
“哼,年纪轻轻竟如此顽固!”敌头目恶狠狠地说。接着,他又说道:“你今年才22岁,如若回头知返,日后该会有怎样的黄金岁月在等着呵!”
“呸!你说的黄金岁月在我看来粪土不如。苟活一日我不为,大义凛然向永生。废话少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敌头目仍不死心,围着土坑转了一遭,又说:“你们要想清楚了,明年这个时候二位就是这里的一抔黄土。可惜呵可惜……”
“你不要狼鼻孔插香装慈悲了,我们的同志被你们杀得还少吗!这笔账我们早晚是要算的。”说罢,杨授谦、刘幼林手拉手一起跳进坑内,毫无惧色地喊道:“开始埋吧小子们,把废话说满天也是枉费心机!”
无计可施的敌人残忍地挑起一锨锨黄土。这时,一阵狂风席地卷来,遍野的劲草“刷刷”作响,天空中掠过一道电光利剑,继而炸开了一声巨雷。“不好,要下雨了,快回营!”伪头目喊了一句,率先朝来路窜去,众喽啰紧随其后,惶惶若丧家之犬一般。亿万条雨鞭在电闪雷鸣的助威声中狠狠抽打着这伙败类的脊梁,黄河的怒涛更狂了,一道道巨浪掀上了天……
被杀害的两位烈士之一的杨授谦,字北征,1921年出生在山东省东明县许寺村(现属菏泽市牡丹区)一个较富裕的家庭。其父杨文明先是经商,后专事稼穑,把腾达家族的期望全寄托在儿女们身上,他的几位子女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著名爱国人士杨履谦就是杨授谦的三哥,曾任东、长、濮三县边界地区动委会主任等职。杨授谦在弟兄中排五,又是十三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幺,号称十三郎。杨授谦自幼聪慧,启蒙时期就学于王浩屯完小,该学校由他三哥杨履谦亲自创办并担任校长。
年少时期的杨授谦就感受到了社会贫富不均的残酷现实,心中一直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土地要平分,不能都是户家(地主)的。要按人分,一人一份,人多多分,人少少分……杨授谦犹如一棵强壮的树苗,拼命吸收着学校内自由的空气与知识的阳光。然而,与校院内民主气氛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国破山河碎”,日军大举侵华使爱国救亡成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基本人生主题。小小年纪的杨授谦开始思虑起了国家大事,也积聚着自己全部的能量,努力在救亡运动的大潮中尽一份力量。
1935年,北平爆发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王浩屯完小师生也感应着时代的怒涛狂澜。14岁的杨授谦组织发起了向南京政府请愿活动,虽因故未获准许,但他满腔的爱国热血却沸腾不止。他在学校组织的演讲会上,以一篇题为《小朋友怎样挽救国难》的演说赢得场下阵阵掌声。他的这篇演说稿被收入了校刊——《童话期刊》的首篇,杨授谦还被委任为完小校刊主编。特殊的岁月、如火的年代,过早地锤炼了这位少年。这之后,小主编凭着满腹才华,满怀一腔热血,或撰写爱国文章、诗词,或收集、编辑抨击时政的谜语、典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大部山河已失去,莫笑当年石敬瑭”,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颗因祖国破碎而长夜当哭的心灵。
1936年,杨授谦考入山东省立六中。1937年发生的鲁西南大地震致使校舍倒塌,学校被迫停课。七七事变后,杨授谦义愤填膺,组织发起了同学联合会,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到1938年9月,该组织发展社员500余人,活动已扩大到濮阳、东明、长垣、定陶、菏泽等县。
1938年下半年,杨授谦参加了濮阳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在这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训练班结束后,他担任中共东明县委机关秘书,负责编印县委机关报《红星报》。编辑部没有固定场所,破草棚、秸杆庵、甚至瓜棚就是办公室,一块纱布在地上展开,铺纸推动油滚儿,伴随着“叽叽”的虫鸣和因劳累受寒所致的阵阵咳嗽声——一张张油印的《红星报》便诞生了。报纸撰稿、编辑、排版、油印全是靠他一个人。有时他实在太累了,从县委书记到通信员,都会抽空儿帮他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有一天,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瓜庵子里的油灯吹熄了,一个年轻敏捷的身影走了出来。只见他右手活动着酸疼的指头,左手托着带有墨香的《红星报》。忽然,他感到胸口一热,不由地大力咳了两声,两团鲜血顿时脱口而出。一位同志闻声从庵子里奔出,低头看了一下,焦急关切地说:“授谦,你都累吐血了?”杨授谦笑笑说:“没啥,我年轻,抗得住!”“还是跟县委说一下,给你配个帮手吧?”“不用,整个机关的人都很忙!为了迎接祖国春天的早日到来,我们都甘愿作啼血的杜鹃呵……”一份份《红星报》犹如一把把匕首,直插向敌人的心脏,又似一团团烈火,把民众的抗日热情燃得更炽旺。
1939年,日军对鲁西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包围了许寺一带几个村庄,穷凶极恶的敌人放火烧了杨家房屋。在群众拼命掩护下,杨家弟兄几个才得以脱险。他们踏过废墟,按压怒火,更加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战场。
一天晚上,杨家兄弟几个在黄河边上聚首,面对着滔滔黄河、皓皓明月,三哥杨履谦亦悲壮地询问五弟授谦:
“还记得两千多年前披肝沥胆、泽畔行吟的屈大夫的诗句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曾闻得战国时代高渐离等人击筑而歌,为义士荆轲送行的场面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知道当年汉武帝要为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霍去病大兴土木以行赏时,霍将军怎么说吗?”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对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当前山河破碎,日寇逞狂,神州大地何处有一完整宁静的家?我们只有投身革命,誓雪国耻,才能重建家园,享受和平!”
当空的明月如镜,鉴印着赤子不屈的身影,澎湃的河流记录下了铮铮誓言。自此,杨家一家人更加坚定地走向抗日战场,洒热血、抛头颅都在所不惜。1940年6月23日,杨履谦为掩护战友突围,只身与敌英勇战斗,壮烈殉国,时年42岁。
1940年上半年,年仅19岁的杨授谦挑起了东明县委宣传部部长的重担,下半年又担任了中共豫北地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1941年,鲁西南遭遇大旱,灾情异常严重,大部粮田绝产,百姓饥饿待哺。只有东明、长垣沿河一带因靠近水源,免遭旱灾,粮食收成尚可。为保障抗日军政给养,杨授谦临危受命,只身前往那里动员群众献粮。杨授谦广泛发动群众,靠着共产党的威望,很快就筹集到粮食20万斤。他又组织人力、调集车辆,冲破东明集敌人的封锁线,顺利地把粮食运到桃园和韩集,及时保障了地、专机关和军分区各部队粮食供给,挽救了灾区难民。
1942年,刚从太行党校毕业的杨授谦在赴任东明县委书记的途中被俘,为保守党的机密英勇就义。杨授谦和妻子这一对在抗日烽火中结为伉俪的年轻人,为了革命事业,在延安新婚3天就挥泪离别,奔赴各自的战斗岗位,直到牺牲再没见过一面……
滔滔黄河,奔流不息。烈士精神,永留人间!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19-03-31 10:28:4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吴筱
下一篇:李宜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