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 - 《抗日战争研究》2020第三期
P. 3
赵诺 / 中共晋冀豫一地委的自我批评会
这一时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相关论题,一直受到研究者关注。 总体上看,既往研究多以阐
释其历史价值、现实意义为要旨。 部分研究者尝试在“ 批评与自我批评” 的思想渊源、政策变迁等
方面展开综括之论述。 ① 有关中共干部问题的部分著述中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一般概况也有涉
及 ② ,却少有研究依托相对集中的史料描摹出“ 批评与自我批评” 的具体情形。 而在常态化的政治
生活中,中共干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主要以召开自我检讨结合相互批评的小范围闭门会议的形
式来展开。 但我们对这类会议的程序、内容和效果至今知之甚少。 以至于,尽管我们反复强调“ 批
评与自我批评”的历史经验,却对历史上党内干部到底如何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比较隔膜,所谓
“历史经验”多停留于泛泛的理解。
本文希望利用晋冀豫一地委 1941—1943 年间的自我批评会会议记录 ③ ,结合其他已刊、未刊
材料,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颇具特色的党内政治生活形式做一诠释:一是介绍晋冀豫一地委自我批评
会的基本程序、形式和基本内容;二是分析在内外因素推动下自我批评会出现的一些变化趋向;三
是选择会上比较突出的两个议题,对自我批评会的具体内容和问题指向做些探讨。 当然,本文关注
干部的政治生活,不免涉及对干部群体的行止、心迹的描摹,目的在于提示我们留意某些共性倾向。
晋冀豫一地委负责领导晋冀豫根据地 ④ 一分区党务,治辖范围主要在河北西部( 一度包括因日
伪封锁从二分区分割出来的山西境内的平(定)东、昔(阳) 东、和( 顺) 东三个不完整县),处于根据
地最东部。 冀西一带背靠太行山,重峦叠嶂、沟谷纵横,一方面适合展开游击作战,另一方面经济落
后、条件艰苦。 抗战转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反复进行大规模“ 扫荡”,给根据地军民造成严重损失,
中共在冀西的根据地缩小近一半。 同时,长期战乱和灾害频发使得本地农业生产力持续下降,特别
是粮食产量下降。 加之外部经济封锁和日本、国民党严厉的“ 统制经济” 政策,使得贸易凋敝、工商
业萎缩。 ⑤ 1941—1943 年被视为“战胜严重困难时期” ⑥ ,而晋冀豫一地委所在之一分区则是根据
地内“最艰苦的地方”之一。 ⑦ 所以“困难” 成为晋冀豫一地委自我批评会“ 问世” 之际最基本的背
景,也是被与会者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⑧
艰难时局亦会对干部队伍造成严重冲击。 在抗战初,中共在敌后一日千里的大发展之后,
这种形势的焦灼让很多在顺境中隐而未发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一方面是干部动摇消沉、逃亡
脱队乃至投敌叛变等问题频发,另一方面干部队伍里新老之间、党军之间、党政之间闹矛盾的现
象突出。 这无疑影响了中共中央、根据地领导层对干部队伍状况的认知和判断。 ⑨ 这一时期,中
共决意进一步加强组织整顿和思想训诫。 除了一般性的强调干部教育,具体的办法主要有两
个:一是推动各根据地开展集中的整党审干等组织整顿活动,二是大力号召常态化的“ 批评与自
我批评” 。
① 何益忠:《民主革命时期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生成》,《中共党史研究》2018 年第 1 期。
② 黄道炫:《抗战时期中共干部的养成》,《近代史研究》2016 年第 4 期。
③ 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这类会议的称谓并未统一,晋冀豫一地委一般称其为自我批评会或批评会,有的地方也称作检讨
会、生活检讨会、民主斗争会等,但会议内容、程序实际上基本是一致的。 二是这些会议记录的标题并不太规范,有的直接标为“ 晋
冀豫一地委”,有的只用“一地委”“党委会”“冀西地委”“地委”等简称。 同时,部分会议记录并未标明具体形成日期,但根据内容
可大致做出推断。
④ 晋冀豫根据地处于晋冀鲁豫边区腹心地带,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均驻节于此。
⑤ 《晋冀豫区各地各县工作汇报》(1941 年 5 月),山西省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A01 / 01 / 044 / 138。
⑥ 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太行革命根据地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342—346 页。
⑦ 《晋冀豫区党委第四次组织联席会议记录》(1941 年 6 月),山西省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A01 / 02 / 004 / 001。
⑧ 仅 1941 年 3 月 15 日的自我批评会上,与会的 6 位干部就曾至少 19 次提及“困难”一词。 参见《晋冀豫一地委自我批评会
记录》(1941 年 3 月 15 日),山西省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A02 / 01 / 003 / 001。
⑨ 有关情况参见赵诺《抗战相持期中共华北根据地干部的进退升降》,《抗日战争研究》2017 年第 2 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