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篇阅读与PDF文件下载点击篇目下[全文]: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两种趋向:融入世界与转向民族传统 王桧林
内容提要在世界进入资本主义化进程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中国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习西方,这就产生了一个融入世界的问题。中西文化接触之后,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割裂中国文化传统、过分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现象;但是一因中国文化传统深厚,二因传统文化有其现实有效性,这就产生了转向民族传统的问题。近代以来这两种趋向一直存在,而抗日战争期间更有突出的表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上面两种趋向做了顺应的变化。中共本来只是在共产国际划定的范围内活动,对帝国主义国家采取坚决对立的立场,这时则积极与美英打交道,认为“中国已紧密地与世界连成一体”。中共长期激烈地反传统,甚至声称“五四”“被埋葬在历史的坟墓里”了。这时转为主张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形式”、“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些是中共党史上的重大变化。当时中共已是一个国内国际有影响的党,以后成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这种变化对中国有着极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融入世界转向民族传统
新四军与浙江省区抗战 金普森
内容提要在八年全面抗战中,浙江省区的抗战同全国的抗战一样,始终存在着两支不同性质的抗日武装,即国民党控制的国民革命军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浙南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后,就奔赴抗日前线,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在浙东、浙西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和浙南游击根据地,所以,新四军始终坚持了向敌后发展的方针;浙江省区的抗战以1941年4月的宁绍战役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如果说在第一个时期,抗日的战场主要是以国民革命军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的话,那么第二个时期,新四军就是浙江省区抗战的主力,新四军所开辟的敌后战场也成为浙江省区抗战的主要战场;至于新四军在浙江省区的反顽战役,是被迫的为自卫而战。即使在此情况下,新四军仍坚持统一战线的政策,对留在敌后的国民革命军和地方势力,争取合作抗日,并取得了很大成功。
关键词新四军浙江抗战敌后游击战反顽战役
日本投降前后对中国经济的最后榨取和债务转移 戴建兵
内容提要抗日战争结束前,日本在明知要战败的情况下,在中国大发伪钞,大发公债,并以日本公债充为发行准备,特别是利用国民政府接收前的时间差狂发纸币,由于战后这些损失没有赔偿,从而使中国惨受通货膨胀之苦。战败前日本还利用一切手段转移对中国所欠债务,销毁证据。
关键词日本侵华经济掠夺债务转移
抗日战争时期广东损失调查述略 黄菊艳
内容提要抗战爆发后,广东省政府即着手进行抗战损失专项调查。1939年7月后,广东抗战损失调查纳入省政府的施政计划,按国民政府制颁的损失调查办法和表式按期查报,形成了敌机袭粤、第一次粤北战役、全省人口伤亡和公有财产损失等多项调查统计资料。由于战时战后环境的影响以及损失查报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致损失统计不完整、不准确。
关键词广东战争损失调查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沦陷区的言说环境——以北京上海文学为中心 张泉
内容提要由于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局限,学术界和公众长期以来对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文学的认识模糊,认为沦陷区没有文学或只有汉奸文学。9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一批相关论著的问世,沦陷区文学主体的面貌和性质已经基本上明朗。尽管如此,对于它的怀疑、贬低和曲解依然存在。①不容否认,沦陷区的政治文化环境,在总体上是与中国新文学活动相敌对的。但具体到各个沦陷区,由于被占领的时间和社会形态不同,言说自由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本文用确凿的史实证明,北京、上海沦陷区的言说环境好于其他沦陷地区,具有相对自由的言论空间。北京、上海的中国民族文学之所以能够在沦陷时期继续迂曲生长并蔚为大观,与两地相对有利的言说环境密切相关。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北京、上海文学言说环境
抗战时期中国接受苏俄文学的特点初探 陈春生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抗战时期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接受苏俄文学资料的疏理,分析了当时中国接受苏俄文学的特点。认为由于战争的共时性特征,中国文学在这一时期通过对苏俄文学的接受,参与到了世界文学中。中国接受苏俄文学的指向性十分明确:直接为抗战服务。由于遵从实用性的审美标准,中苏两国战争文学都将英雄人物神化,忽略了战争本身的悲剧性意义。
关键词战时中国接受苏俄文学
论抗战时期旧体诗歌的复兴 胡迎建
内容提要抗战时期,旧体诗创作走出了五四以来的低迷状态,出现了复兴的态势。其表现是:残酷的战争为诗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题材与人生体验;抗战之初开展了利用旧的文艺形式包括旧体诗以鼓舞民心的讨论;诗作者队伍不断扩大,诗社纷纷成立,雅集、唱和活动频繁,出版诗集、创办刊物林林总总。总的特点是承继《诗经》以来兴观群怨的优秀传统,多角度、广视野深刻地反映时代,高扬抗战救国主旋律。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主要表现为:一是描写世乱时艰、山河破碎、日寇暴行、军民伤亡、田园荒芜的惨酷现实;二是赞扬和鼓舞抗战军民的浴血奋战;三是谴责当局指挥无能、消极抗战;四是颠沛流离中的写景纪事、悯乱忧时;五是反映抗日根据地与大后方的不同生活与情志。
关键词抗战救国旧体诗复兴
平心静论“八一三” 马振犊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数年来有关“八一三淞沪战役”起因问题所缺重点史料的发掘,欲彻底清楚那份至关重要的“8•20”中方最高统帅部发布的作战令的真伪问题,以及它对“八一三淞沪战役”起因评价的影响,并针对种种的不同观点,进行深入的再探讨,并以心平气和及尽量客观公正的观点与态度,对“八一三淞沪战役”的起因问题作出新的评价。即“八一三战役”“引敌南下”改变日军侵华路线是中方战略意图,但它只是一种在战前设想的并被后来战争实际所证明是正确的战略意识,而不是一份曾经公布过的作战方案。
关键词淞沪战役引敌南下战略意图
吉田书简、“日台和约”与中日关系(1950—1952年) 林晓光
内容提要 20世纪40年代末期,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亚太地区的国际形势。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也从“抑制”改为“扶植”,为此加紧推动排除新中国的对日“宽大媾和”。日本的吉田茂政府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发表“愿意与台湾订立和约并恢复外交关系”的公开信,史称“吉田书简”。这一文件规定了战后日本政府对中国政策的基本框架,使中日关系直到70年代初一直处于不正常的状态。本文拟对“吉田书简”出笼与“日台和约”订立的历史过程以及当时的国际关系,作一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 吉田书简 日台和约 中日关系与美国
二次大战期间日本使用中国强制劳工人数初考 居之芬
内容提要本文参照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纳粹德国使用强制劳工罪时形成的相关法规,运用国内新发掘出的大量日本和伪政权的重要档案文献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日本法西斯在二次大战期间在中国各沦陷区(主要是东北、华北沦陷区,也包括蒙疆、华中、华南沦陷区)强征输出和使用的中国强制劳工主要类别与人数,分别进行了简要考证和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综合,对战争期间日本强征使用中国强制劳工的总数进行了初步考证。
关键词强制劳工战争遗留问题
日本学者声明——不能把历史教育委于歪曲史实的教科书 译者杨宁一
目前,围绕着“新历史教科书编写会”(以下简称编写会)的人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从2002年开始在初中使用),日本国内外发出了“强者的逻辑贯穿始终”、“歪曲过去的历史”等担心其内容的声音。“编写会”的人从9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了非难现行教科书是“自虐性的”的运动,宣布“为了恢复本国的正史”,要编写“有良识的教科书”,而且在2000年4月,向文部省申请检定自己编写的“教科书”。
读《日本学者声明》有感——从当前日本教育论战的缘由说起 毛牛
新世纪前夕,朝尾直弘、安井三吉、古厩忠夫、笠原十九司等50位日本知名教授、专家共同发表《声明》,批判右翼“新历史教科书”编撰运动,强调:“我们特此向国内外表明,作为历史研究家和教育家,基于自己的良心,对这样的教科书登场深感忧虑。”《声明》自2000年12月5日发表到今年1月31日,签名已增达820人左右,目前日本各地的集会与签名活动仍在继续。
现代中日关系史的一个重要侧面——《中国的经济建设与日中关系——对日抗战的序曲·1927——1937》评介— 周启乾
在近现代中日关系史领域中,对于近代中国人通过日本学习西方,以及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都有较深入的研究,而对于20世纪20至30年代中日关系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日本钏路公立大学教授?原充博士的近著《中国的经济建设与日中关系──对日抗战的序曲•1927—1937年》(京都Minerva书房,2000年9月发行),则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著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之下,经历了20年以上的迅速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也是20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的几次高潮之一。
检证《南京大屠杀的彻底检证》 刘家峰彭剑
《南京大屠杀的彻底检证》①的作者东中野修道,曾经担任过高中日本史课程的非专职教师,现在是日本亚细亚大学的教授。他发现,在日本文部省要求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者将“日军侵略大陆”改写成“日军进出大陆”,从而引发1982年的“教科书事件”之前,日本的中学教科书“并不是全都记述了”南京大屠杀事件。在“教科书事件”之后,日本的中学教科书便不得不全都将南京大屠杀记上一笔。
评日本驻港使官川田勉的一篇文章 徐勇
日本驻港使官川田勉先生在2000年11月7日《南华早报》发表文章,以官方语气答复香港人士的对日批评。该文具名并具完整职衔为“日本总领事馆文化部长”,不知是否完全代表官方作政策性表态;但文中所论日本的战争责任与道歉、历史教育、战后赔款等事项,均系中日关系及战后国际重大问题,观点是否得当,值得各方面人士关切和讨论。本文拟从历史学术角度发表简要看法。首先是关于日本的战争责任与道歉问题,川田勉先生一如其他政府官员,强调日本已经“反复表态道歉”,并举出了村山首相为实例。
“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侯晓佳牛大勇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美国的日本侵华研究学会2000年9月28日在京联合召开“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台湾、南京、天津、唐山和美国、日本等地的学者和战争亲历者6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白介夫会长简短致辞。日本侵华研究学会吴天威教授和朱永德教授介绍了日本朝野一系列歪曲抹煞侵略战争历史罪行的新动向:多家出版社借修订教科书之机,淡化甚至抵赖侵略罪责;日本出巨资在美国兴建了两处日本人战争受害纪念馆,
“日本侵华史与教科书修订问题研讨会”综述 欧阳烈丹
由北京大学历史系和日本研究中心主办,“日本侵华史与教科书修订问题研讨会”于2001年1月15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北京、辽宁、上海、天津、吉林、黑龙江的近2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这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就是日本的教科书修订问题,同时还对日本侵华的诸多事实进行了探讨。教科书修订问题是日本右翼势力不断猖獗的结果,自90年代以来,右翼教育团体得到文部省支持,编撰所谓新版教科书。
2000年东京女性国际战犯法庭纪实 苏智良
内容提要在20世纪即将结束之际,国际社会在东京举行了旨在追究日本在二战中推行军事性奴隶制度的审判。具有民间性质的东京女性国际战犯法庭最终判定,昭和天皇和日本政府在制定、实施“慰安妇”制度、纵容日军凌辱和残害各国妇女等方面犯有战争罪和反人道罪;这是国际社会第一次判决裕仁有罪,法庭为受害者讨回了正义,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慰安妇性奴隶国际法庭
一年来抗日战争研究述评 本刊编辑部
2000年出版的有关抗日战争史的图书主要有:《日军性奴隶──中国“慰安妇”真相》(苏智良著,人民出版社2月出版)、《太平洋战争新论》(李玉、骆静山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2月出版)、《东史郎日记图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月出版)、《东史郎战地日记:1938.10-1939.9》(纪廷许、王丹丹、王键翻译,世界知识出版社4月出版)、《东史郎和他的诉讼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辑,北方文艺出版社4月出版)、
责任编辑:振中 最后更新:2023-01-02 09:27:3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4期
下一篇:《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