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抗日战争研究》2020第三期
P. 13
赵诺 / 中共晋冀豫一地委的自我批评会
己的帮助。
在晋冀豫一地委班子成员们参加中共中央北方局及晋冀豫区党委的集中整风前,地委的自
我批评会确实起了一定程度的替代性作用。 从 1942 年秋季起,无论是自我批评者还是批评者都
更加突出从问题出发,常常直接从“ × × 主义” 之类的征候出发剖析自我或批评他人,而不再像起
初那样围绕“ 政治” “ 组织” “ 领导” 等干部素质类型来组织语言。 例如,周璧在 1942 年 12 月 6 日
的会上,一上来就给自己贴上“ 个人主义” “ 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 “ 教条主义” 等几个标签,然后
分别举例阐释。 ① 而这种问题的归类标准则明显吸收了前述相关理论资源、语言素材。 但我们也
不难发现,先前多少有些泛滥的“ × × 主义” 帽子在数量上明显减少了,渐渐集中到整风运动剑锋
所指的“ 个人英雄主义” “ 自由主义” “ 主观主义” “ 个人主义” “ 教条主义” “ 经验主义” 等少数几种
问题。
值得玩味的是,当各种“主义”盈溢于会议过程之后,自我批评会其实又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转。
我们看到,自我批评者将一大堆“ 主义” 的帽子扣在自己头上之后,批评者好像手里的帽子已经有
些不够用,于是一般先以“主义”为纲给予批评,后面谈具体问题的意见、建议明显又比前一个阶段
增多了。 而大家似乎在这个问题上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默契,以调门极高的上纲上线的言辞破题,
撑开话题空间,之后则回归到工作中的疑难上。 这当然主要是因为与会干部意识到前期批评会被
各种意识形态说辞填满,反而耽误了正常的反思、总结,也和大家理论修养有限、有词穷之感不无
关联。
四、 两个重要议题
晋冀豫一地委自我批评会的内容虽覆盖广泛,但检视这三年多的会议记录,有两个话题讨论最
集中、热烈。 一是对工人出身的老干部侯富山的批评与帮助;二是对地委如何协调同上级党组织和
军分区关系的讨论。
工农干部“知识化”与知识分子干部“工农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干部问题上期望达到的理想状
态。 但在实践过程中并非易事。 全面抗战初期,老地下党干部是中共在太行山区组织落地、切入地
方社会的引导性力量,曾涌现一批优秀的工农出身的老地下党干部。 1940 年整党之后,本地老地
下党干部在晋冀豫根据地的干部队伍中已总体处于“边缘化”境地。 ② 在晋冀豫一地委的自我批评
会上,挨批评最多的是资历很深的副书记侯富山。 侯富山的问题大体可归结为两点:一是工作能
力、习惯及知识水平等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二是个人思想、作风上的消极、蜕化。
第一点是老资格工农干部在新形势下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革命时期就入党的侯富山,文化程
度不高,在“白色恐怖”时代又长期以“行走江湖” 的方式从事地下工作。 这样的干部往往“ 在领导
上还是旧的一套,进步赶不上需要”。 侯本人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知道自己作为工农分子“ 知
识化上进步非常不够,在沙河做总结时,感觉对县委帮助很少,政治进步不快”。 ③ 在硬碰硬的对敌
斗争中,“装模作样、指指点点” 自然会露出破绽,某位县委书记即明确提出侯在视察当地工作时
“对他们提意见很乱,不能给以明确方向”。 ④
① 《晋冀豫一地委自我批评会记录》(1942 年 12 月 6 日),山西省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A02 / 01 / 03 / 005。
② 参见赵诺《抗战相持期中共华北根据地干部的进退升降》,《抗日战争研究》2017 年第 2 期。
③ 《冀西地委自我批评会记录》(1941 年 7 月 29 日),山西省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A02 / 01 / 003 / 001。
④ 《冀西地委自我批评会记录》(1941 年 7 月 29 日),山西省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A02 / 01 / 003 / 001。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