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 - 《抗日战争研究》2021第si期
P. 3
抗日战争研究 2021 年第 4 期
家的不同文字风格,可以说是大异其趣。 其中之一即金冲及先生。 金先生的文字,通篇白话,很少
文白相间。 一般而言,纯粹的白话文一是说理不够有力,二是文字难免冗长。 可是金先生的文章不
仅要言不烦,而且蕴含至理。 如果不是有心养成,万难达到如此境界。 当然,过于白还是存在炼字
的空间。 近来金先生本人就提及胡绳曾嘱其删去多余的“的”字,使得文章看起来更加精炼。 增加
副词虚词,是当年人们关于如何写好白话文的妙诀,其实文白差异绝非只是增减一些词类这样简
单。 至于说理一面,早期倡导白话文的理据之一,正是文言文难于说理,而事实上却是文白相间说
理的力道或许更强。 提倡白话文的傅斯年撰写史学论著,有时甚至全用文言,可见有其便利之处。
像金先生那样几乎直白却有理有力的文字,并不多见。
文以载道,文体文字等等形式关乎内容,不过主要还是内容决定形式。 学术论文的好坏,基本
上是由研究的高下来决定。 文字表现好,可以使文章好看,但是在论文是否写得好的层面,并不起
主要的决定作用。 能否写好一篇历史学或相关的学术论文,关键是作者在研究的层面是否具备三
个主要条件:其一,充分掌握前人的先行研究。 其二,充分掌握相关的资料。 其三,恰当认识历史问
题本身。 必须三方面兼备,才能奠定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基础。
全面切实掌握先行研究,是确定一项学术研究的起点及其在整个发展脉络中的位置所不可或
缺,否则不知从何处起步,往何方努力,要么一厢情愿,要么漫无目标。 同时这也是一篇学术论文的
起始开篇。 这一本来天经地义的事情却未必得到落实。 检讨过往的研究,不少论著完全没有先行
研究的论述,仿佛都是白手起家,读者无从了解所研究的问题前人是否已经有过探究,依照时序,哪
些人在哪些方面有何种程度的贡献,到作者开始研究之时,这一问题的研究呈现何种状态,作者将
如何展开自己与众不同的研究计划。 出发点的模糊,使得该项研究变得难以捉摸。 过去有外国学
者说,研究中国最好从日文论著入手,中国学者视为奇耻大辱。 其实此说未必是无视中国学人的贡
献,而是海量的论著鱼龙混杂,有许多根本不提前人的贡献,其中夹杂大量的低水平重复,连前人已
经达到的程度尚且不及。 这让外国尤其是母语为字母文字的学者在着手研究既定问题时头疼不
已。 从日文论著入手,毕竟日本学者得汉字文化圈之便,可以借由其手将前人的相关研究梳理
一过。
或者鉴于学界著述过滥,又高度自信,索性一概不看前人研究,一切从头开始。 尽管见识不错,
出手不凡,毕竟难以完全避免陷入重复研究的泥淖,以至不免有抄袭之嫌。
学位论文关于前人研究的交待有硬性规定,可是不能把握如何论述先行研究,又产生种种偏
蔽。 有的以不知为无有,宣称前人没有专门著述,实则相关专著已有好几本,疏于查找而已;有的故
意顾左右而言他,旁征博引一大堆,偏偏漏掉最为直接也最为重要的论著;最为常见的则是写成综
述,担心挂一漏万有不规范之嫌,宁可填上一堆,不敢放过一个,罗列各种论著目录,仍然不能把握
已有的进展和自己的起点。 叙述先行研究,必须紧扣自己的主题按照时序和层面交待与本题相关
的贡献,能够清晰呈现自己的出发点。 综述式的叙述,仿佛所有空间已经填满,只好不断用但书加
以贬抑,否则似乎已经无话可说了。
先行研究不仅可以明确起点,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显示自己的研究取向在整个研究脉络当中究
竟具有什么价值和发展前景,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问题意识是否清晰明确。
是否掌握相关史料以及掌握的程度如何,因人而异。 照狭间直树教授的看法,一般用百分之五
十的时间可以掌握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的材料,再用百分之五十的时间可以多掌握百分之五至十
的材料,还有百分之五至十的材料可遇而不可求。 问题是,没有经过放眼读书的阶段,找资料犹如
秉烛夜行,漆黑一片,不知边际何在,究竟到手的材料占比多少,心中无数。 在读过书懂得从目录入
手且做法得当者,或许看到百分之五十即可出手,而且大体不错。 否则始终如盲人摸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