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六期
P. 5

孙会修 / 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策略转换与群众性政党的成长

                   部分党员在兼任国民党员的身份中迷失。 1925 年夏,中国共产党在省港大罢工中发挥关键作
                   用,但广东干部“只是各自在国民党工会农民协会军队里工作”,未借机扩大自身组织。                                            ①  中国共
                   产党未在民众中“建立独立的信仰”。                 ②
                       建党初期,入党程序、党和团的内部竞争、发展路径都影响党组织扩大。 对未发展地区,党常
                   用特派员发展组织,以其作为该地区第一名党员的介绍人,进而实现扩散式发展。 而待发展地区
                   若无特派员,则难以找到入党介绍人。 1925 年福州有三四十名团员,没有党员,骨干团员很希望
                   建立党组织,苦无介绍人。 有人致信一位在中央工作的闽籍干部,请求其以通讯方式介绍自己入
                   党。 ③  由于团员人数多于党员,党和团区分不明,两者存在发展竞争。                                ④  团员升党员渠道不畅,造
                   成超龄的“特别团员”大量存在,如山东寿光的青年团竟有 67 岁的团员。                                  ⑤  这些因素均牵制了双
                   方发展。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形成以师生、同学、同乡等熟人关系发展组织的传统,具有较大封闭性。
                   陈独秀发现工人党员多是“通过友好关系”介绍而入党,共产党没有成为群众党。                                       ⑥  在此情况下,一
                   些工农新党员很晚才受到宣传,日后向组织抱怨道:“我以前并不晓得这许多道理,你们为什么不
                   早告诉我早介绍我!”          ⑦
                       中国共产党希望建立以工人为主体的群众性政党,不过工人入党人数较少。 1922 年中共二大
                   工人党员占比 19% ,三大为 25% ,四大为 35%                ⑧ ,占比虽不断提升,增量却极为有限。 1925 年 11
                   月,维经斯基向共产国际报告,北京党组织“ 过去基本上没有工人”,只是最近才有“50 多人加
                   入”。 ⑨  陈独秀认为,工人阶级觉悟低是重要原因,中国工人大部分是老式作坊中的手工业者,“思
                   想还完全是宗法式的,对政治持否定态度”;受敌对宣传影响,如果同他们谈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

                                                                  1
                                                                  ○
                   义则极力躲避,最终只有“极少数人”加入共产党。                        0  中共四大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工人群众中
                                                                             1
                                                                             1
                   没有我们的组织做主干,我们决不能和群众结合深切的关系。”                              ○
                       由于新加入者仍以知识分子为主,组织规模增速缓慢。 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知识分子普遍具
                   有反抗压迫的精神,但因其个人出路相对较好,对于踏上充满艰险的革命道路往往有所迟疑。 留
                   法勤工俭学生周玠琏 1921 年在克鲁邹( Creusot) 做工时,劳动学会的萧朴生向其宣传马克思主
                   义,他虽表同情,但因“工实救国的志愿太深”未入组织。 此后,周玠琏在蒙达尼(Montargis)、蒙德
                   罗(Mondello)、巴黎等地做工,王若飞、郑超麟、汪泽楷等 10 余名革命者接力向其宣传。 经过 4 年
                   的勤工和革命学习,加上五卅运动带来的思想冲击,周玠琏终于完全认同马克思主义,于 1925 年




                      ①   《组织问题议决案》(1925 年 10 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 册,第 475 页。
                      ②   《中国共产党湖南区第六次代表大会关于湖南区 C. P. 与 K. M. T. 关系决议案》 (1926 年 10 月),《 湖南文件》 (1923—
                   1926 年),中央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 1985 年编印,第 89 页。
                      ③   《方一号给超麟的信》(1925 年9 月12 日),《福建文件》(1923 年—1926 年),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1983 年编印,第73 页。
                      ④   《上海区委召开党的部委和团的部委书记联席会议记录》(1926 年 7 月 17 日),《上海文件》乙 3,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
                   馆 1989 年编印,第 104 页。
                      ⑤   《寿光地方团员调查表》(1924 年 9 月 1 日),《山东文件》甲 1,第 165 页。
                      ⑥   《陈独秀给萨法罗夫的信》(1923 年 7 月 1 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
                   命运动(1920—1925)》,中共党史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262 页。
                      ⑦   《上海区委关于扩大组织的计划》(1926 年 12 月 1 日),《上海文件》甲 2,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 1986 年编印,第 83 页。
                      ⑧   《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材料》(1928 年 7 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编:《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档案文献选编》上,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190 页。
                      ⑨   《维经斯基的书面报告(摘录)》(1925 年 11 月 11 日),《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 729 页。
                      ○   《陈独秀给萨法罗夫的信》(1923 年 7 月 1 日),《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 262 页。
                      1
                      0
                      1
                      ○
                      1   《对于职工运动之议决案》(1925 年 2 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 册,第 350 页。
                                                                                                             7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