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5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125

第七章  在华犹太人的离去和来华犹太难民社团的结束               113



                    协会宣布停止活动,大连、沈阳、青岛的犹太人基本都已离去。到1959年中,
                    根据犹联统计,中国境内的犹太人总共不过251人,全部集中在上海、天津和
                                                                   28
                    哈尔滨,其中上海72人,天津26人,哈尔滨153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
                    爆发,剩下的犹太人也纷纷离去,上海“犹联”于1967年自行停止活动。到

                    那时,上海的犹太居民已不足10人。
                        据了解,此后只有个别犹太孤老或中犹混血后裔仍居住在上海和哈尔
                    滨。如俄罗斯犹太人列伊 · 伊麦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穿过西伯利亚,

                    经我国东北辗转逃到上海,并在虹口定居。在年过50岁时,他与一位江苏姑
                    娘结婚,后生下一双儿女,儿子叫伊斯加,女儿叫莎拉。儿子伊斯加三岁时

                    不幸因患脑膜炎并发小儿麻痹症,从此落下终身残疾。伊麦斯经常带儿女去
                    上海犹联聚餐,或去摩西会堂参加宗教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一家不仅

                    得到美犹联合分配委员会提供的每月300港币生活费,还享受中国政府给予
                    犹太人的特殊经济补贴。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内最低生活费用每月人民
                    币13元的情况下,他们一家共能得到中国政府每月 69元的生活补贴。1962

                    年伊麦斯患中风去世后,伊斯加和莎拉兄妹继续依靠美犹联合分配委员会的
                    接济和中国政府的补贴生活,伊斯加还开始经营水产和果品。1992年,伊斯

                    加与江苏姑娘潘桃英结婚,几年后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伊凡。莎拉则移居以
                                                                             29
                    色列,成为中以建交后第一个从中国移居以色列的犹太后裔。 2007年6月
                    30日,笔者在上海会见了美犹联合分配委员会的主席贺勒(Ellen M. Heller)
                    法官。据她介绍,当时美犹联合分配委员会仍按时汇款给三位上海犹太人或
                            30
                    其后裔。 她给笔者看了三人的名字, 其中一人是伊斯加 · 伊麦斯,另两人则
                    从没听说过。可见,老犹太社团仍有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遗产”。另据一
                    些材料提到,直到1985年,仍有一位犹太孤老哈娜 · 阿格雷(Hanna Agre)

                    居住在哈尔滨。       31



                    28  前引“犹联”年报1953年7月—1954年6月,第14页。1955年7月—1956年7月,第5页。1958年7月1
                       日—1959年6月30日,第19页。
                    29  《新民晚报》 ,1998年2月9日。
                    30  潘光会见美犹联合分配委员会主席贺勒(Ellen M. Heller)法官谈话记录,2007年6月30日,上海。
                    31   I.埃班(Irene Eber): 《中国和犹太人》(China and the Jews),马萨诸塞,剑桥,1992年版,第46页。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