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抗战研究研究刊物《近代史研究》内容正文

《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2期
2020-04-27 09:38: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点击:

  一、阅读全文(点击):《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2期

  二、全文提要:

  一二九师参加百团大战第一战役的总结报告(一九四○年九月二十日) 刘伯承

  百团大战是空前伟大的大会战。今天的报告,不能全盘地归纳起来,只是根据各旅级首长的报告及战斗详报所作的提纲,也带着讨论的性质,不完全的地方,其他同志可补充。

  我们这次百团大战的第一次战役,是大规模正规战的开始。在晋冀豫的战略区域内,我们参加的有五十三个团,经廿二天的战斗,作战区域包括平汉、同蒲、白晋、正太、德石五路,重点在正太的西段。所以今天谈的也着重在正太的西段,其他为次要的(除十一旅与决死三纵队,其余如太岳区域与冀南区域,材料还未收到)。

  磨擦与反磨擦的斗争 李 达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顽固派与我党我军的“磨擦”由来已久,持续时间也很长。就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来说,自从一九三八年秋天以来,一直到日本投降,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这里,概略地谈谈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所谓“磨擦”的由来,以及在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前后,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一二九师及所属部队与之斗争的一些情况。

  磨擦的由来

  我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成立不久,已经就任国民党省政府主席的鹿钟麟,就带着“反共”和“收复失地”的使命来到冀南。

  反“立三路线”反“调和路线”之剖析 杨祖培

  一九三○年六月,“立三路线”在党中央取得了统治地位,九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停止了“立三路线”的执行。但是,三中全会又被指责犯了调和错误。于是以后又有反调和路线的斗争,这一斗争一直持续到六届四中全会才告结束。实事求是地探讨六届三中会全前后的党内斗争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对于全面地了解这一时期党的历史,并从中吸取教训还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立三路线”的形成及其被克服

  党的六大前,斯大林指出:一、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略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对富农的政策 区延佳

  中国土地革命中的富农问题,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对富农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不只是对待富农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巩固地团结中农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问题。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对富农的政策几经周折,比较复杂。具体剖析这个时期党对富农的土地政策的发展与变化,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土地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力图就此作一初步的尝试。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经济背景初探 董谦 林谷良

  1931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俄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三个月之间,我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广大土地和同胞完全沦入日寇的铁蹄之下。“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日本垄断资本集团一贯坚持侵略中国的所谓“满蒙政策”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它灭亡中国的严重步骤,终于导致了1937年7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一场空前的浩劫。从战争进程和范围看,“九一八”事变也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日伪在沦陷区的“清乡”活动 余子道

  “清乡”是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傀儡汪精卫政府,于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五年间在华中、华南占领区进行的一个法西斯主义和殖民主义活动。它发端于汪伪政权的中心地区江苏南部,扩展于浙江和江苏两省大部分及安徽、广东和湖北三省沦陷区的一些县份,上海和南京两市,也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清乡”。“清乡”前后延续四年之久,它给华中、华南沦陷区人民造成极为深重的灾难。

  谈《民国史》编写问题·寄语台湾同行诸君 孙思白

  我们编写《民国史》(一部史,三套资料)的消息自前年传开之后,台湾的史学界同行中间,以及舆论界,对我们的工作,非常关注,引起持续颇久、范围颇大的议论,这为我们始料所不及。

  从新闻报道中,我们得以聆悉海峡对面同行发表的各种感想和言论,如秦孝仪、李璜、刘绍唐、沈云龙、吴相湘、张玉法、李云汉、蒋永敬、赖渊光、严敬等先生的座谈发言或文章,其中尤以国民党党史委员会主任秦孝仪先生的文章最重要。

  义和团研究述评 路 遥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事件。建国以来,广大史学工作者对义和团运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们纠正了过去国内外资产阶级学者对义和团所施加的种种诬蔑,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但为了反对那种否定农民斗争在历史上起积极作用的论调,在充分肯定义和团运动时,却忽视了对它的落后性的考察,因而对义和团评价有过“拔高”的倾向。

  甲午海城之役与日本的军事冒险主义 吕万和

  甲午战争(1894—1895),如将马关条约后的占领台湾除外,自日军强占朝鲜王官(1894.

  7.23)至马关条约签字(1895.4.17),近九个月,主要战役有六,其中海战一,陆战五。海战一是指黄海海战(1894.9.17);陆战五是指:(1)平壤战役(1894.9.15—9.16);(2)鸭绿江战役(1894.10.25—10.26);(3)金旅战役(1894.11.5—11.21);(4)威海战役(1895.1.20—1895.2.12);(5)海城战役(自进攻金州算起,1894.12.13—1895.2.28)。

  清末十年间中外关系史的几个问题 张振鹍

  从辛丑(1901年)到辛亥(1911年),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十年。这不仅表现于内部矛盾异常尖锐,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极其复杂;而且表现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十分激烈,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波澜壮阔。这十年的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许多问题很值得深入研究。这里就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辛丑条约》后的几个商约的意义

  《辛丑条约》第十一款规定:“大清国国家允定,将通商行船各条约内诸国视为应行商改之处,及有关通商各他事宜,均行商义,以期妥善简易。”

  辛亥革命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张国辉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它是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因此,对辛亥革命的研究而言,中国资本主义诞生的最初历程,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中国社会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后发生重大变化的年代。1870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从而欧亚航程缩短了四分之一,商品的运输费用因之降低,外国机制品在中国市场上对于手工产品的打击力量相应加强。

  辛亥革命前上海资本家的政治活动 丁日初

  随着二十世纪初年民族资本家阶级的形成、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立宪派与革命派知识分子宣传的爱国民主思想的影响,上海资本家明显地具有独立的阶级意识,逐步地开展了社会活动与政治活动。他们中的上层分子首先组织了自己的社会团体──商会,它领导本阶级进行了几场反帝斗争,接着他们趁清廷实施“新政”之机,实行地方自治,组织商团。在辛亥革命前夕,一些上层资本家秘密参加了同盟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论谘议局的性质与作用 耿云志

  清末立宪派活动的一个重要基地就是各省谘议局。特别是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各省立宪派力量较强的地方,谘议局是立宪派同清朝专制统治进行斗争的最主要的阵地。本文试图对这些谘议局的性质及其作用做一些初步的分析,供研究者参考。

  清政府于1906年9月1日宣布预备立宪,这一举动曾给资产阶级以极大的鼓舞。但改革官制暴露了它“假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的反动意图,使立宪派大失所望。立宪派认为“专制政体与立宪(政)体之别,其唯一之标识即在于议会之有无”。

  立宪派的“和平独立”与辛亥革命 王来棣

  近年来,清末君主立宪派的评价问题,引起史学界的普遍重视。在七十年代以前,国内史学界对立宪派的评介,占压倒优势的看法是全盘否定的;而海外不少史学工作者却对立宪派作了很高的评价,有人甚至认为辛亥革命的主力不是同盟会,而是立宪派。经过学术交流,目前史学界对这个问题,意见还很分歧,需要开展进一步的讨论。鉴于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各省独立时期,而“和平独立”是这个时期立宪派普遍采取的活动方式,本文拟就各省立宪派在“和平独立”中的具体表现,论述立宪派对辛亥革命的作用。

  辛亥革命时期的共和宪法 (香港)李 锷 林启彦

  辛亥革命时期出现过一些省级的临时性共和宪法,可以说是了解这个时期政治斗争及民主宪政思想水平的最佳材料。可是,过去有关辛亥革命的研究中,这却是较少接触和讨论的课题。本文拟对目前所能掌握的几种辛亥革命时期的省级共和宪法,作一综合的比较与分析,藉以说明当时制定这些宪法的各省革命政权的权力结构,各派政治势力的力量对比关系及其所规定的政府的性质和组织;并对当时共和民主宪政的思想水平,作一初步评估。

  沙俄与天津都统衙门 李嘉谷

  1900年7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城后,由沙俄策划建立起来的天津都统衙门(英文名称:The Tientsin Provisional Government,直译为“天津临时政府”)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军事殖民统治机构。早在1898年初,沙俄就公然宣称:直隶地区是俄国的势力范围。八国联军入侵直隶地区之后,俄国因加雷切夫公爵也曾向瓦德西明白表示:俄方很想将直隶省划为自己独占的势力范围。

  “振宇”为向警予笔名考 戴绪恭 姚维斗

  在搜集、整理蔡和森的遗著时,有的同志将《向导》周报上发表的三十六篇署名“振宇”的文章,误认为是蔡和森的作品。根据几年来对向警予思想和作品的研究,及向有关人士的调查了解,我们认为“振宇”不是蔡和森的笔名,而是向警予的笔名。

  首先,从署名本身来分析。蔡和森文章署名有彬、蔡林彬、H. S.、和森、合森等,都和他的真名有关。蔡和森幼时取名泽膺,字润寰,号龢仙。上小学时改名和森。

  文章出处:《近代史研究》

责任编辑:国强 最后更新:2021-05-25 18:22:3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1期

下一篇:《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