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抗战研究研究刊物《近代史研究》内容正文

《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2期
2020-07-04 14:47: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点击:

  一、阅读全文(点击):《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2期

  二、全文提要:

  洪秀全与罗孝全的早期关系(1847—1853) 王庆成

  美国传教士罗孝全(I.J.Roberts)被称为洪秀全的宗教老师。1847年春,洪秀全曾到罗孝全在广州的教堂学道。1853年罗孝全应洪秀全之邀去南京传教,但滞留上海,未能实现。1860年10月罗孝全终于到达南京并任太平天国官职历15个月,最后与太平天国不欢而散。所以,无论研究罗孝全或洪秀全、太平天国,都应涉及对方,研究双方的关系。

  自立军起义前后的孙、康关系及其他──新加坡丘菽园家藏资料评析 汤志钧

  丘菽园是新加坡侨商,是自立军活动捐款最多、并接待康有为寓居狮城的著名人物。至今,丘氏亲属仍保存了大量函札、文稿(下简称《丘藏》)。这些资料,不仅是探索丘菽园和康有为交往的重要素材,并且提供了自立军起义、保皇会活动,以致革命派和改良派关系等种种迹象,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一份可贵遗产,有必要探赜索微,供诸同好。

  《丘藏》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康有为亲笔函札;二,康有为门人和自立会成员以至社会史流函札,如梁启超、叶觉迈、唐才质、狄葆贤、冯镜如、郑成应、经元善与给丘菽园的信,还有美国、加拿大等保皇会来函;三,康有为手稿,丘逢甲、狄葆贤、梁朝杰等诗作;四,丘菽园乡试朱卷,以及已刊书稿,等等。

  辛亥革命期间海外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革命的看法──梅光达、丘菽园与康梁的关系 (港)赵令扬

  辛亥革命期间,海外知识分子对腐败的清朝政府,多感不满,且认为有改朝换代的必要。1895年孙中山先生所领导之广州起义及康有为在北京之公车上书,应是孙中山和康有为两人意图从不同途径达到“变革”的目的。

  百日维新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和他们的支持者,和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失败后同一命运,不得不去国逃亡,继续在海外组织支持者,望能卷土重来。在这方面,孙中山和康、梁一样都非常重视海外华侨的力量。

  收回利权运动、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 耿云志

  辛亥革命史一直是历史学者们感兴趣的题目。但对这段历史的进程却有着不同的认识。从前,许多人把辛亥革命史即看作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的奋斗史,把立宪运动看成是阻碍辛亥革命进程的反动逆流,而收回利权运动似乎不过是不足轻重的小插曲。近年来,人们于立宪运动的看法已有所改变,但于收回利权运动的历史作用,似仍认识不足。本文拟通过揭示收回利权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其与立宪运动的内在联系,进而说明收回利权运动、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联。

  张之洞军事思想研究 皮明勇

  张之洞是近代值得注意的军事思想家。他所主张的“中体西用”不仅是颇有影响的政治纲领,同时也是清末军事变革的一项基本原则。全面地分析和把握张之洞的军事思想,是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方面,史学界虽已做出过有益的尝试,但仍有不少问题值得探讨。本文试图就张之洞军事思想的主要方面做较为系统的论述,并进而就其时代价值进行必要的评论。

  张之洞军事思想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20世纪初期资本家阶级的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方式初探 张亦工 徐思彦

  资本家阶级在近代中国的政治进程中,偶尔有引人注目的表现,但是基本上没有重要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对这个现象的解释着重于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和由经济地位决定的在革命中的二重性,这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说明,但是仅此为止是不充分的,忽略了资本家阶级作为参与历史创造的社会群体的某些主观能动因素。

  本文以商会为主要对象,考察20世纪初期近30年间严格意义上的中国资本家阶级的政治文化,以及受这种政治文化影响的政治行为方式,希望由此进一步说明,资本家阶级在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何以没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吴玉章与近代中国民主政治 刘 炼

  吴玉章同志是一位首举辛亥义旗的革命者,值此辛亥革命80周年之际,在四川吴老家乡召开学术讨论会,缅怀辛亥老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吴玉章同志,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他与辛亥革命同步前进,又进而推动辛亥革命所弘扬的民主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为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斗争中,他始终随时代前进,站在革命前列,顽强不息地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在古稀之年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论南京政府初期的盐税改革 张 生

  南京政府建立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税制改革,盐税的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力求以翔实的材料对其历史过程作一简要阐述,并分析其成败得失的原因。

  盐税在中国历史上极为悠久。在封建时代,它同田赋一起,是政府的主要收入。进入民国以后,百弊丛生,被称为中国的三大恶税之一(另外两税是厘金、资本税)。

  盐政之弊中,最主要的是包商制度。所谓包商,就是某商人向政府先缴纳一定数量的金钱,然后凭引票在盐场购取一定数量的食盐,再运到某个指定的地区销售,并主管该地区的盐税征收,收税后,按双方约定的数量,上交一部分税金。

  南京政府公务员制度(1930—1937)考析 董 卉

  南京国民政府在学习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和借鉴南京临时政府等文官法的基础上,初步制定和推行了公务员法。1930年至1937年,公务员制从无到有,日趋完善,是公务员制度最为典型、最为重要的时期。本文仅对此时期进行初步探讨。

  南京政府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

  孙中山早在辛亥革命前就设想建立新的文官秩序。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他立即付诸实践。首先,于大总统下设铨叙局,掌理官员任免、升迁等事务。其次,督令法制局编撰各种文官法草案。

  南京国民党政权崩溃原因探析 忻 平

  撩开历史的面纱,南京国民党政权曾经鼎盛一时的景象似乎依稀可见,尤其在抗战后,可以说达到其统治的顶峰,然仅仅四年即猝然崩溃!可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原因何在?本文拟从南京政权内在结构的角度作一探讨。

  缺乏军固的社会基础:一个致命伤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社会基础是什么?传统观点认为是乡村地主阶级与城市资产阶级。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南京政权缺乏自己的牢固的社会基础。

  越过重洋的追悼──记在一个研究项目中与费正清教授的文字交往 陈霞飞

  报载: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教授,于1991年9月14日因心脏病突发,在纽约谢世。消息来得突然。我始而惊愕,继而感到:这是中、美两国史学界关于中国历史研究学术交流事业的一大损失。

  我感到突然,是因为20多天以前(8月19日)他刚刚给我写过一封信,表明他是那样热心为掘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与金登干函电汇编》在美国的发行与评介问题张罗。我的复信尚未寄出,他已不幸作古。现在简单地叙述一下这段往事,借以表示对逝者的哀悼。

  辛亥革命研究80年述评──在日本东京“辛亥革命再检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夏良才

  今年是辛亥革命80周年,从今年年初开始,到现在我们在这里举行“辛亥革命再检讨”的学术会议为止,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就辛亥革命这个主题进行各种类型的会议,大概不下十多次。仅中国内地,就有北京、上海、南京、长沙、广州、武汉等地召开过座谈会、纪念会、学术讨论会,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推不久前在武汉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了,在座的有不少海内外学者参加了那次盛会,大概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与史料──东京周围的史料馆及其它 (日)李廷江

  历史研究应该实事求是。这主要讲的是,研究历史首先要尊重历史,要有正确的方法,要讲科学。但是,正如无数个历史学家所强调的那样,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方法本身不是历史,更不会自动变成历史。因此,掌握第一手史料,自然也就成为历史研究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几年来,发掘和收集散落在各地的有关中日关系档案资料的工作,大大地推动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美学百年发展线索(1840—1949) 罗筠筠

  目前我国美学界关于中国美学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古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之上,而对于近代美学的系统研究却甚少,这无疑是美学研究的一个缺陷。虽然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美学研究没有能够形成象古典美学或西方近代康德、黑格尔美学那样完备的思想体系,但它却具有完全不同于古典美学的崭新面貌。中国近代的美学家也具有不同于古代美学家的特点,他们大多一方面开阔眼界,将目光转向当时蓬勃发展的西方文化、哲学及美学思想,并辛勤地耕耘于将西方先进思想引入中国沉闷的思想界这块土壤上,试图以此作为新的营养,来挽救和振奋这个“麻木了”的民族。

  中日关于设立领事问题的早期交涉 杨雨青

  1871年(清同治十年,日明治4年),中日两国签订《中日修好条规》与《中日通商章程》,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在中日两国筹议修好条规时,日本政府曾想以西方列强与中国的条约为蓝本,向中国攫取片面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不平等特权。这些要求使清政府大为吃惊和愤怒,立即遭到李鸿章等人的坚决拒绝。加之日本当时羽毛未丰,缺乏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的实力,故而暂时妥协,与中国签订了彼此对等的条约,除了没有最惠国等遇这一条,其他权利都是双方互有的。

  1927年3月《修正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不是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周小鹏

  大革命时期的国民政府,可分为广州和武汉两个时期,与之相应,前后有过两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反映了前后两届国民政府体制上的不同特点及演变,为研究中华民国史、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前一个组织法,是经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决,1925年7月1日交广州国民政府公布施行,情况清楚,无须赘述。至于后一个组织法,据钱端升等七人合著的《民国政制史》所云:民国“十六年三月,在武汉之中委召集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大会,通过修正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并选国民政府委员。武汉之国民政府于是成立。”

  也谈陈独秀认识李大钊的时间 朱文通

  关于陈独秀认识李大钊的时间,史学界普遍认为是1914年。胡寄樵先生在《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发表《陈独秀认识李大钊时间考》一文认为“断然不会是1914年”,而应在1907年至1909年期间。其依据仅仅是陈独秀在民国十五年向葛康俞转赠李大钊书法时所写下的一段“追忆”文字:“此李君大钊兄早年偶尔游戏所书,当时予喜其秀丽娟洁携归以壮行笥,盖民国纪元前于神户事也。忽忽垂十余年,事隔日久已淡忘云矣。”

  历史人物研究的新进展──读《孙中山在民国初年的决策研究》 丁守和

  人们创造历史。然而人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既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创造的。这并不是否定历史人物的能动作用,只是说明任何人物的活动都有一定的历史前提和社会情况。在一定历史前提和社会环境中,历史人物对当前问题特别是重大问题的解决,可能选择不同的途径,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就是说,历史人物只有通过对各种情况的分析了解,选择恰当的途径、策略和方法,才能演出威武壮观的活剧。这种了解、选择和实施,便是历史人物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

  《辛亥前后史事论丛》评介 李晓明

  《辛亥前后史事论丛》是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的最新论文结集。全书49篇文章分为7组,包括5个单元,即:理论及阶级、阶层研究;人物研究;区域和组织研究;图书评论;史料研究。这些研究从选题、方法,到语言、风格,都给读者以启发。

  第一,丰厚的理论修养,体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选题眼光。这一点反映在第一个单元的十几篇文章里尤其显著。

  吴玉章著《八一革命》出版 薛衔天

  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国共两党元老吴玉章同志的重要著作──《八一革命》,最近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吴老是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的重要成员之一。当天凌晨1时,贺龙、叶挺部起义,午后2时成立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总揽党务、军事、政治”诸权,委员会下设秘书厅、参谋团等八个机关,分掌各项事务。吴老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任秘书厅厅长,委员会各种日常事务均经其手。

  1991年太平天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海 峰

  纪念茂名凌十八起义141周年、金田起义140周年太平天国史国际学术研究会于1991年11月中旬在广东茂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学者、专家140余人出席了会议,其中来自德、苏、美、日、南朝鲜及港台的学者专家近20人。提交大会的论文110多篇。现将会议讨论的几个主题择要综述如下:

  关于凌十八起义的问题

  会议在凌十八起义的发源地──广东茂名市召开,因此,对于这次起义的探讨自然成了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

  城市研究与上海研究的新实践 朱 弘

  1991年10月21日至25日,由上海研究中心主办的城市研究与上海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上海举行。

  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120余人,他们向大会提交了近100篇学术论文。

  综合各位代表的论文和会议期间的讨论,本次会议主要围绕着若干主题进行,它们是:城市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研究的学术史;近代上海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上海社会研究;近代上海的经济政治问题;上海文化研究。

  辛亥革命80周年全国青年学术讨论会综述 陶季邑

  由湖南省政协、民革湖南省委员会、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社联、湖南省历史学会、中南地区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工业大学、湘潭大学、湘潭师范学院、长沙市政协等十一家单位联合发起的“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全国青年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0月9日至13日在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协文史办、新闻出版界及有关部门的近百名青年学者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组织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南地区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林增平。

  近代东西方文化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 李国彤 闻黎明 王法周

  由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主办的近代东西方文化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在讨论中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主要是:东方文化的特点与新文化的建设,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东西文化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及其特点等。

  出席本次讨论会的中外学者近百人,分别来自中国、香港、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南韩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研究机构与大学。

  文章出处:《近代史研究》

责任编辑:国强 最后更新:2021-05-30 19:33:0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1期

下一篇:《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