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文提要:
章太炎刘师培交谊论 郑师渠
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间的交谊,千姿百态;但其中章太炎与刘师培的交谊,无疑更引人注目。这不仅在于他们集革命党与国学大师于一身,携手并肩,藉经史助益革命,崇论宏议,曾令人神往;还在于二人的交谊因刘师培中途变节而破裂,章太炎不乏真诚与宽容,百计修补,却无法避免最终绝交的结局,又使之染上了悲剧的色彩。同时,章、刘交谊始于“苏报案”发生前夕、辛亥革命洪波涌起之时,终结于袁氏复辟帝制、革命确然失败之日,其变迁又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时局的变动和革命知识分子走过的艰难曲折的历程,启人深思。
略论孙中山与民初政党政治 徐辉琪
随着研究的拓宽和深入,孙中山与民初政党政治越来越成为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但认识不尽一致。一种意见认为,孙中山对民初政党政治一直抱积极赞成态度;一种意见则认为不大热心,甚而表现冷淡。因此,对此问题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政党政治是随着政党的出现而产生的;没有政党,也就无政党政治。从这个意义上说,武昌起义的胜利在中国历史上拉开了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的序幕,同时也为政党政治提供了得以实践的舞台。
五四运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刘永明
自发论是传统观点的一种。有的学者曾认为,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上街游行“完全是自发的”。又有学者断言:“五四运动在组织领导上实际留下了真空。”“上海五四运动基本上是个无统一领导的自发性的群众运动。”很多港台学者也认为五四运动主要是或完全是自发的。?
应该说自发论并非毫无道理。若没有民众的广泛自发性,很难想象会出现历史上那般壮伟的爱国运动。但民众广泛的自发性又是最容易看到的历史表象。仅指出这一表象显然是很不够的。实际上,当时中国的各种进步政治力量都曾对五四运动这股巨波洪流起到过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
“文化形态史观”的东渐──战国策派与汤因比 李 帆
战国策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出现在大后方的一个文化团体,它以编辑《战国策》半月刊和在重庆《大公报》上出《战国》副刊而得名。《战国策》与《战国》均是包括哲学、政治、历史、伦理道德、文学等在内的综合性理论刊物,故战国策派诸人言论所及,涉及到社会科学和文学的各个领域。长期以来,战国策派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一直受到种种批驳,认为它鼓吹的是法西斯主义,为德国和日本侵略者张目,为国民党发动的反共高潮推波助澜。对于这些政治上的评论,本文不拟过多重复。本文着重想要谈的是前人尚未注意或不想注意的问题──战国策派的史学思想,尤其是史坛巨匠汤因比如何在史学上影响于该派的。
《每季评论》与英国对华舆论 张顺洪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英国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与认识。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后,英国社会掀起了一股从文化上探讨中国的热潮,许多杂志对有关中国的著作进行了广泛的介绍,并对中国各方面情况阐述了各自观点,其中《每季评论》(Quarterly Review)尤为突出。
《每季评论》是作为《爱丁堡评论》的文坛对手而创立的。《爱丁堡评论》创立于1802年,发行之初即成为极有影响力的杂志。其在政治方面的观点日趋代表辉格派,这引起了托利派的担扰和不满。
何桂清与咸丰帝的对外政策之争及其影响 郭卫民
何桂清与咸丰帝的对外政策之争主要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清廷对外政策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战前,它虽然被迫对外五口通商,但是在对外观念和政策上并没发生显著变化。战后,清廷被迫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同时在对外观念和政策上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观念上,由对列强的蔑视转为畏惧,对外政策上由抵制列强、单独镇压太平天国转为向列强妥协、开始“借师助剿”。
关于中国在台湾主权的一场严重斗争──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之役再探讨 张振鹍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之役,是台湾地方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大事;是中日关系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中外关系史上一件大事。关于这段历史,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做过研究,许多著作已做了论述,可以说基本史实已很清楚。这是近代中日建交后不久发生的一场严重斗争,其性质、意义、影响等已有许多论著做过阐释,在我国学者中已有基本的共识。但有一个问题似乎还没有特别明确地提出并给予肯定的回答,这就是:这场斗争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这是了解这段历史的关键性一环,就此而言,这段历史很需要重新探讨、重新认识。本文就是要对此做一个尝试。
20世纪初中国人对日本的考察 杨雨青
20世纪初年,在大批中国青年东渡日本留学的同时,还有形形色色的政府官员和民间人士到日本进行短期考察。这些考察大都是由清政府以官费派出或在其支持下自费前往的,主要以参观、调查为目的,当时也叫做“游历”。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相当独特的现象。多年来,中日两国史学界对此很少论述。本文作了初步研究,以求教于史学界。?
每一个历史现象的出现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20世纪初中国人赴日本考察热潮的兴起,原因是多方面的。
抗战时期苏联援华飞机等军火物资数量问题的探讨 李嘉谷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援华飞机及其他军火物资的数量问题,正如孔庆泰同志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苏联对华军事援助述略》一文中所说的,由于中方有关文件的散失,至今仍无精确统计问世。但是,孔文将苏方同意的中方请援品种、数量等一并作为苏联实际援华的军火物资数统计是不妥的,并且由于资料来源的不同,容易重复。我认为,只能根据中方实际动用苏联信用借款向中国输送的飞机与其他军火物资数统计,才是精确、可靠的。
美国收藏的中国教会大学历史文献 马 敏 吴梓明
发轫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教会大学是连绵不断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产物。迄于1952年为止,在大陆共有13所由基督(新)教创建的教会大学,3所由罗马天主教所主持的教会大学以及若干独立的专科学院。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教会大学以其中西合璧的独特环境,既充当近代西方教育的样板,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又构成中西文化碰撞的触媒,成为民族主义与爱国民主运动的重要发源地。?
胡适私人档案介绍 耿云志
胡适是现代中国最具国际声望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之一。生于1891年,安徽绩溪人。19岁赴美留学,是著名哲学家杜威的高足。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以倡导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在文学、史学、哲学等诸多学术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影响了一代青年学子。?
胡适曾历任中国公学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长、校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名誉秘书;抗战期间,一度出任驻美大使。
《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百年史》评介 程道德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吴孟雪著的《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百年史》(以下简称吴著),从中美关系史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产生、发展,以及最后撤废的历史,既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又有相当的法律知识,颇具特色。下面谈几点读后感,与读者共识。?
一、把中美关系史与国际法结合起来,综合研究国际法领域的领判权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废止的历史,是吴著的显著特点之一。
文化与权力──《文化、权力与国家》一书读后 雷 颐
历史学与社会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一般说来,前者侧重于“历时性”(diachrony),后者侧重于“共时性”(synchrony),前者主要是“叙述”(narrative),后者主要是“分析”(analysis),前者强调“作用”(agency),后者强调“结构”(structure)。而把这些互相对立的倾向“打通”“整合”,则是“社会史”学者面临的挑战和任务。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杜赞奇(Prasenjit Duara)于1988年出版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乡村》(《Culture,Power and the State──Rural North China1900-1942》)一书,便是自觉“应战”、力图打通间隔的一部力作,因而备受学界瞩目。
晚清的“昭信股票” 朱 英
晚清的所谓“昭信股票”,实际上是清政府于1898年发行的第二次公债。由于一般论著大多未曾提及,因此人们知之不详。本文拟对其有关情况作一简略介绍和评述。?
“昭信股票”既然属于债券,为何却名为“股票”,而且还冠之曰“昭信”?要解释个中原因,还需从清政府发行第一次公债说起。?
福建船政局兴衰论 罗耀九
洋务运动的失败,不是由于它引进新生产力不够,而是在于旧生产关系阻碍甚至扼杀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在于洋务派既是新生产力的引进者又是旧生产关系的维护者,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同样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寻求自强的运动,其结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根本原因即在对于旧生产关系是维护还是改革,这是对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的宏观认识。只有在这个宏观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具体的个别的洋务运动的历史价值,而不至于见树不见林,为细微末节的成就所迷惑。对待马尾船政局的剖析,也应该具备这样的观点。
评南京国民政府的整理外债政策 吴景平
整理外债,是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基本方面,是如何处理旧政权(晚清政府和北京民国政府)遗留下来的巨额外债,也包括南京国民政府对本身所举外债在偿付过程中进行的某些调整。积欠外债的整理,直接涉及到关税、盐税等中央财政收入和铁路等国有事业收入的状况,还同金银比价、汇率乃至对外关系方面的重大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整理外债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作一述评,以冀对深化民国财政金融史和外交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为梁启超代拟 闾小波
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二日,刑部侍郎李端棻递呈《请推广学校折》。该折直言过去的洋务教育因“教之之道未尽”,致使二十余年“国家不一收奇才异能之用者”。奏请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讲授中西之学,旧式书院应变通章程,增广功课。推而广之,“厥有与学校之益相须而成者盖数端”:设藏书楼、开译书局、创仪器院、广立报馆、选派游学。几乎将近代西方式的文化教育事业悉数照搬过来。奏折递上后,光绪帝批示由各省督抚酌拟办法。该折对整个维新运动期间官绅所开展的推广西学运动至关重要,是一份纲领性的文献。?
蒋介石辞黄埔军校职原因考 陈国强
在中国现代史上,黄埔军校曾是个响亮的名字,它在当时就被誉为“革命势力的制造所”、“国民革命的中心”。对蒋介石个人而言,黄埔军校则无疑是他起家发迹的重要资本,军校的创建,是他政治生涯的新开端。
1924年1月24日──正是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委派蒋介石为军官学校筹备委员长,这原是蒋介石孜孜谋求,志在必得的关键职位。但时隔不久,2月21日,蒋介石却突然留下一纸辞呈,不告而别,使军校的筹备工作一度陷于停滞状态,并由此引发广东革命政权内部一场政潮。
张继“出党”析疑 曾庆榴
张继(1882—1947),字溥泉,河北沧县人。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同盟会改名国民党,任参议;1913年在第一届国会中,任参议院议长;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中央监察委员。1924年10月14日,张继致电孙中山,自请解职出党。其电文曰:“先生钧鉴:自八月大会以来,共产派肆行无忌,继耻与为伍,请解继党职兼开除党藉为叩。张继。寒。”
廖仲恺在工农两大会联合开幕式上演说考 古 贤
《双清文集》上卷有一篇题为《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和广东农民代表大会开幕式的演说》,时间标明为1925年5月1日。但细看内容,就会发现“题不对文”。这篇演说并未提及召开工农两大会的事,倒是一再说到“现在我们已有此工农联欢会之盛会”、这次“工农联欢会是有很大意义的”。显然,这不是廖仲恺在工农两大会联合开幕式上的演说,而是在另一个会上的演说。
第一届中国近代秘密社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李凯鸿
1993年6月1日至3日,“第一届中国近代秘密社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大学举行。这次会议由南京大学、江苏省社科联、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社会史学会、上海师大、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师大、福建人民出版社、江苏省公安专科学校、扬州大学师范学院等十余家单位共同发起,由南京大学主办。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韩国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出席了会议。
中日关系150年中日学术讨论会综述 齐福霖
1993年6月在日本举行了“中日关系150年:相互依存、竞争、敌对”中日学术讨论会。此次会议由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地域研究中心、松阪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联合主办,出席讨论会的中方学者8人,日方学者150多人。?
此次会议以正确认识历史,寻求未来稳定的中日关系为宗旨。庆应大学地域研究中心所长山田辰雄在开幕词中指出:为了争取未来稳定的中日关系,我们必须借鉴历史经验,在敌对状态中寻找相互依存的可能性,反之,在相互依存中及早发现对立的因素,并进而加以解决。现将这次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及讨论内容按历史时期简述如下。
1992年国外出版中国近代史论著索引 周新民、段梅
文章出处:《近代史研究》
责任编辑:国强 最后更新:2021-05-30 19:34:1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
下一篇:《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