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抗战研究研究刊物《近代史研究》内容正文

《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
2020-08-13 19:47: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点击:

  一、阅读全文(点击):《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

  二、全文提要:

把《近代史研究》办得更好  丁守和
  大概是年初,曾业英同志告诉我,《近代史研究》今年第4期是发刊整100期,准备组织些纪念性文章,也总结些经验,希望我写点什么。乍一听还真有点吃惊,怎么100期了!再一计算,已过去18年了,初创时的钱宏、夏良才、宋士堂等同志已经过世,我虽然还健在,也由那时的50多岁进入古稀之年,是应该写点东西,既是对他们的怀念,也谈谈自己办刊物时思考过的某些问题或想法,祝愿我们的刊物办得更好,影响更大。

 


颇具魅力的史学园地  苑书义
  时光流逝,人事沧桑,《近代史研究》业已经历18个年头,整整出版了100期。作为《近代史研究》的忠实读者和作者群体中的一员,我感到由衷的喜悦,表示热烈的祝贺。
《近代史研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吸吮着社会主义的阳光雨露,而涌现,而崛起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近代史研究》是我国近代史专业权威性刊物,不仅在国内站稳了脚跟,而且在国外史学界赢得了应有的学术地位。

 


《近代史研究》是我教学工作的良师益友  邱 捷
  《近代史研究》是反映我国学术界在这个领域研究水平与研究动向的一个窗口。它是对我教学、科研工作帮助特别大的学术刊物。我是《近代史研究》的长期订户,不但自己每期必读,而且也要求学生去读。在高校要讲好一门课程,教师固然要向学生讲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心得,而更重要的是必须把学术界对重要问题的新成果向学生介绍。对中国近代史,我只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以及有关近代广东的一些问题作过探讨,对其他问题就谈不上有多少研究了。因此,我在教学工作中就不得不经常向《近代史研究》求教。

 


帝国主义新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探索  〔澳〕黄宇和
拙著《第二次鸦片战争探索》行将出版(美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北美分社,1997年),谬蒙《近代史研究》邀约撰文预作介绍,祗承雅命,恭候贤达教正。
1971年拙著《两广总督叶名琛》脱稿后,即从事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研究,没想到一搞就是25年。所谓第二次鸦片战争,不愧是一场世界大战,介入的国家有中、英、法、美、俄、印度。兵源来自四大洲:欧、亚、美、非。涉及的专业包括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经济、外贸、金融、科技、讯息;还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国际间的明争暗斗,列强的全球战略;中国的茶丝,印度的鸦片,英国的工业,美国的棉业,在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息息相关。

 


19世纪末叶外国在华银行的投资活动  汪敬虞
19世纪的最后五年,也就是从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到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世界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第一个高潮期。作为对华经济侵略重要工具的外国银行,它在中国的活动,也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银行的投资活动上升到一个非常突出的地位。它的内容包括财政借款、铁路借款和企业投资三个方面,无一不反映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代特征。
本文的论述,主要限于19世纪的最后五年。其中企业投资因与外国扩张对华贸易有直接的联系,所以适当加以追溯,以求获得全貌。

 


本世纪30年代前后日本对华北的毒化政策  李恩涵
一、前 言
中日战争(1931—1937—1945年)之前和战争期间日本在中国所进行的秘密、半公开甚至完全公开的贩毒活动与其背后所代表的一套日本对于中国的毒化政策,在当时与战后即为很多客观、公正与具有洞察力的中、日与西方朝野人士所确认,并予以谴责。大体而言,在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前,这些贩毒活动就表现出一种与日本对华军事恐吓、政治渗透相密切结合的特色。

 


毛泽东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关于俄国模式的影响问题  杨奎松
1995年春,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了《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一年以后,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龚育之在一次会议上,就毛泽东在七大讲话及报告中突出强调中国“需要资本主义的广大发展”问题,介绍了自己研究和学习的心得。1997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胡绳又进一步谈到了这个话题。他不仅明确肯定了毛泽东当年的观点,即中国的资本主义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并特别强调指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走了一段弯路,经过了许多曲折。

 


周恩来与马歇尔使命  章百家
1946年既是国际关系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内部发展的转折点。马歇尔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来华调解国共矛盾的。对历史学家来说,中美关系史上没有任何一个题目象马歇尔使华这样有极其详尽的史料。美国方面的档案已全部开放。中国方面,大陆和台湾也各自公布过相当数量的档案。去年4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周恩来一九四六年谈判文选》。这部专题资料集的出版不仅使我们对这一时期周恩来的谈判活动,而且使我们对这一时期中共政策的演变有了更为细致的了解。

 


革新派先贤祠中的一员  刘大年
  一、法国年鉴学派名家马可·布洛赫说:“如果有一天,革新派的历史学家们决定为自己建立先贤祠的话,那么,那位来自莱茵河畔的先哲的银髯飘然的半身塑像一定会端然坐在殿堂之首列。”马可·布洛赫的话表明马克思的明晰的科学思想是一切追求历史真理的人所能理解的,它有理由被人们奉为圭臬。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是中国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学上最富于革命性、开创性的革新派。他们的先贤是五六十年代人们所说的以郭沫若为首的“五老”。翦伯赞与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侯外庐并为“五老”之一。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溯源——关于伯伦知理《国家论》的翻译  〔法〕巴斯蒂
  国家观念及实践,曾经被视为建设一个强大和现代化中国的基础,因而人们一般把促进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的功绩,归于百日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对这一思考起过促进作用的文章固然很多,但仅就专论国家者而言,我们首先要探讨的是1899年4月10日至10月25日间,横滨《清议报》第11、15—19、23、25—31册发表的伯伦知理(1808—1881)《国家论》的译文。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成书考  〔日〕狭间直树
梁启超所著的《戊戌政变记》是有关戊戌变法的最重要史料之一。由于作者直接参与了维新变法运动,在政变后亡命日本,打起了保皇的旗号而致力于改革运动,而且书中有许多其它资料上见不到的记述,理所当然地会受到高度评价。
众所周知,《戊戌政变记》最先登载于《清议报》的第1—10册,在《清议报》尚未刊载完毕,就以此为基础,加进其他文章,经若干修改后编成九卷本的《戊戌政变记》1(下称“九卷本”)出版。

 


刚毅南巡与轮电两局报效案  王尔敏
晚清何以衰敝?必有一定形成背景。虽已早有若干时评时论,然非出以严肃研究,只可代表一种舆情,尚未足视为历史定论。民国以来谈论历史人物,以清廷权贵而言,实以慈禧太后最受人注目。惟晚清满族亲贵、王公、大臣等,曾有被论及者则有琦善、耆英、端华、载垣、肃顺、胜保、僧格林沁(蒙人)、恭亲王、醇亲王、文祥、庆亲王、崇厚、荣禄等。俱可谓透过严肃研考而作,自应予以重视,具参考价值。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政变,推翻了光绪帝变法新政,清廷自上而下推行之维新生机,完全遭到扼杀。此时期举朝已成拥太后党,一批满人官僚得势。

 


略论晚清上海新型文化人的产生与汇聚  熊月之
  晚清上海崛起了一个新型文化人群体。与传统士大夫比起来,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有较新的知识结构,主要是有较好的西学素养,不像传统士大夫那样,除了诗云子曰、孔孟程朱之外,对天体地球、五洲万国、声光化电一无所知;有比较相近的价值观念,不再把传统的重义轻利视为不可动摇的准则;有比较相近的人生观,不再把读书做官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取向,而往往凭借新的知识,服务于新式的报馆、书局、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935年国民党内的倒汪迎胡暗潮——读台湾所藏胡汉民旅欧期间往来电报  杨天石
1931年2月,蒋介石软禁胡汉民,自此,出现宁、粤分裂局面。同年,发生“九·一八”事变,蒋介石被迫释放胡汉民。不久,胡汉民定居香港,领导以两广等省地方当局为代表的“西南派”,秘密进行反蒋活动。双方长期对立,势同水火。但是,由于日本侵华得寸进尺,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双方都逐渐产生团结御侮的想法。1935年6月9日,胡汉民接受邹鲁等人意见,偕其女胡木兰、秘书程天固离开香港,赴欧疗养,为改变关系创造条件。
旅欧期间,胡汉民和在国内的原西南派的邹鲁、李宗仁、陈融、萧佛成、李晓生、王养冲等人之间,仍然保持着密切的函电往来关系。

 


前恭后倨:胡适与北伐期间国民党的“党化政治”  罗志田
胡适在1928—1929年间曾与新执政的国民党有过一段尖锐的冲突,学术界对此已有一些颇具分量的研究成果。1但一般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的胡适在1926—1927年间曾一度对国民革命主动呼应、多有表彰,对此过去似还有所忽略。两者之间显然有直接的关联。对前一段的“表彰”认识不足,则对后一段的“批判”就不易充分理解;而前后迥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怎样转换过渡这一进程本身,尤其值得考察分析。本文试对胡适在这段时间由主动呼应到尖锐批判国民党的“党化政治”这一前恭后倨的变化过程作史实的重建,并希望通过探讨大革命时期这一小侧面,对既希望超越政治、又不能超越政治的民初精英知识分子在面临实际政治运动时的两难局面能有稍深入的了解,并藉此对北伐战争在思想史方面的时代指谓有略进一步的认识。

 

责任编辑:国强 最后更新:2021-05-30 19:38:3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

下一篇:《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