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文提要:
从革命党与立宪派的论战看双方民主思想的准备 耿云志
[内容提要]以往的历史著作,凡谈及清末革命党与立宪派的论战的,绝大多数都以为民主问题是其争论的中心,认为革命党坚持建立民主制度,而立宪派则反对建立民主制度。争论的结果是革命派的民主论战胜了立宪派的反民主论。这种说法是很有问题的,至少是过分简单化了。本文根据争论双方的文字,认为无论是从思想逻辑上看,还是从争论文字的数量上看,其争论焦点是暴力革命与反满问题,真正讨论民主问题的文字,在双方都只占极小的比重。透过他们的争论可以看出,革命党把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看得太简单,太容易,而立宪派则把实行民主共和制看得高不可攀。但值得注意的是两派在思想认识上却有着某些共同点:(1)两派在必须改变君主专制,确立某种形式的近代民主制度的问题上,并无根本分歧。(2)两派都多少受到现成的西方民主制度模式的局限,对如何结合中国国情,从现有起点上逐渐建立中国的民主制度思考得不够深入。革命党只见其易,立宪派只见其难。(3)双方都意识到从专制到民主需要有一个过渡时期,革命党提出分三步的设想,立宪派提出以开明专制为过渡。(4)双方都没有找到在中国推动民主宪政的真实动力。所以一方耽于理想,一方陷于悲观。? 由此可见,双方对民主的思想准备都是不够充分的。
[关键词]革命党 立宪派 民主
清末古文家的经世学风及经世之学 罗检秋
[内容提要]清末古文家虽强调“求真”而非“致用”,但事实上发展了道咸以来的经世致用学风。国粹派学者是其典型代表。他们批评晚清今文经学,自身却也重新诠释经学传统,并且“通经致用”,发展儒家的夷夏之辨及民本思想。他们又阐述非儒学派,把“经世之学”扩展到诸子学、史学以及佛学,从而学术格局由经学独盛变为多元并存。这为进一步汲取近代观念和西学方法创造了条件。作为晚清较为庞大的传统学术群体,古文家的经世学风加速了传统学术的衍变和转型。?
[关键词]古文家 国粹派 经世致用 学术多元化
庚子勤王前后的岑春煊与保皇会 桑兵
[内容提要]清末督抚中,岑春煊貌似“不学无术”,实则心计颇深。从戊戌至辛亥,他一直与康、梁保持联系,以为宦海弄舟的进退之路。其庚子勤王,与保皇会救光绪、复新政的勤王政略暗合,行为则与徘徊观望的其他清廷勤王兵将迥异。这典型地反映出清末朝野政治关系潜在的诸多变数,从中可见王朝末世各种政治势力重新分化组合、错综复杂的种种异相。
[关键词]庚子 勤王 岑春煊 保皇会
《戊戌政变记》的主题及其与时事的关系 戚学民
[内容提要]本文尝试解释了《戊戌政变记》初版九卷本的成书过程,重点考察了该书两个组成部分(新政“本末”与政变“原委”)的主要观点或基本结构的形成、变化和定型过程,证明此书与康梁师徒1898年末至1899年初流亡日本时的政治活动密切相关,书中有关戊戌变法的宏观陈述框架和关键细节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作者政治活动和当时舆论的影响。经过作者的刻意安排,《戊戌政变记》用以局内人身份说明戊戌政变真相的形式,成为康梁等人达到争取外援、反击舆论等现实目的的政治工具。?
[关键词]戊戌维新运动 梁启超 辩诬 游说
清末河套地区的水利制度与社会适应 王建革
[内容提要]清末河套地区出现了一次水利开发的高潮,民间的地商和清政府在渠道经营上先后扮演了主角。在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制度的成功在于其适应能力。地商制度充分适应了河套的生态环境和汉蒙杂居的社会环境,最终在经营上取得了成功。而官营水利一开始便以刚性手段介入,忽视对基层社会的协调,再加上传统经营体制的腐败和无效率,尽管最后试图建立与乡村社会相适应的机制,但终归失败。?
[关键词]清末 水利 河套地区 地商
《大公报》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化运动 贾晓慧
[内容提要]“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认为发展经济以增强国家实力是救中国的出路,提出“混合经济+统制经济+中央集权政府”的现代化方案,并对现代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它力图通过推动国民党政府,争取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自上而下地实现经济层面的现代化。它对国民党政府不论支持与指责都以其能否进行现代化建设为标准。《大公报》敦促政府推进经济建设,重视经济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了舆论导向作用。?
[关键词]《大公报》 现代化 经济建设 舆论
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岁费的制定 李学智
[内容提要]民国第一届国会制定的《议院法》中规定了高额议员岁费,引起社会各方的强烈指责。国会在当时人民穷困、国库空虚的情况下,冒举国之大不韪,规定高额议员岁费是不适当的,在民初国会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部分国会议员自视过高,忘乎所以,与中央行政官员的盲目攀比,以及当时政坛的腐败风气,是使国会做出这一不当规定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民国 第一届国会 议员 岁费
蒋介石奉化故里演讲考析 彭敦文
1931年12月15日,蒋介石在内外交迫中正式宣布辞去国民政府主席及行政院长职务,旋即回居奉化故里。至翌年1月13日始由奉化至杭州,结束了他政治生涯中的一段乡居小憩时光。在回居故里的这段时间内,蒋介石似没有什么抛头露面的重要活动,惟一引人注目且屡屡为研究者提及的是1月11日在武岭学校纪念周上演讲一事。关于此事,一些论著是这样记载的:(1)“蒋先生下野之后,于二十一年一月十一日在奉化故里武岭学校参加纪念周讲述‘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2)“民国二十一年一月十一日,蒋中正在奉化故里,演讲《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3)“1931年1月11日,他(蒋介石)在奉化武岭学校作‘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的演说,提出了‘不绝交’、‘不宣战’、‘不订割地之约’、‘不签丧权之字’的对日外交方针。”(4)蒋介石于“1月11日,在奉化武岭学校作了形势政策讲话”。
梁诚生年考辨 李守郡
梁诚,原名丕旭,字义衷,号镇东,广东番禺人。1875年(光绪元年)赴美留学,1881年奉召回国。梁诚非科举正途,报捐入仕,20年间历任翻译、参赞等职,两次获奏保使才。1902年谕派梁诚出使美国、日国(日斯巴尼亚)、秘国大臣,兼任出使古巴大臣。1903年梁诚抵美,1907年离任。
1949年以来的《新青年》研究述评 董秋英 郭汉民
1915年问世至1926年终刊的《新青年》杂志,因其在新旧交替的五四时期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转型所做出的卓越历史性贡献,被誉为“时代的号角”、“启蒙的火炬”和“新文化元典”。它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鲜有其匹。对于《新青年》的评价与研究,早在其创办和发行期间即已开始,但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学术课题来研究,则是从50年代开始的。数十年来,经过海内外学者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新青年》研究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拟就1949年以来国内学术界这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述评。
2000年国外出版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2000年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出版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近代史研究》2001年各期目录
责任编辑:国强 最后更新:2021-05-30 19:41:4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
下一篇:《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