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抗战研究研究刊物《近代史研究》内容正文

《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2期
2020-10-21 16:02: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点击:


点击阅读全本

  一、中文目录

  ·专题论文·

  晚清北方寺庙和社会文化 王庆成(4)

  鸦片战争前在华西人与对华战争舆论的形成 吴义雄(23)

  制度转型下国会议员与武力派的政治角力 ——以1918年军政府改组为中心 谭群玉 (44)

  五四前后北大学术纷争与胡适“整理国故”缘起 王天根(61)

  “故事”与“古史”:贯通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和“释古” 的一条道路 王东杰(81)

  农村革命展开中的地方领导群体 何友良 (100)

  新中国成立前夕临清事件之历史真实与认识导向 刘一皋 (118)

  ·书评与文评·

  读《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 崔志海(134)

  生活方式:历史研究的深处 ——评李长莉著《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 梁景和(141)

  ·读史札记·

  向蒋介石铸献九鼎的流产与非议 邓 野 (148)

  水川依夫生平三事考 丁晓杰(152)

  ·会议综述·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讨论会述评 周亚、柳杨 (158)

  二、中文内容提要

  晚清北方寺庙和社会文化  王庆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内容提要]晚清时期北方地区的大小村落中普遍存在寺庙,基本可以说是“无庙不成村”。通过对武清、深州、定州、青县、唐县、望都、延庆七州县的具体考察可知,一般而言,千人以上大村落拥有的寺庙数大幅度超过该地区村平均数,百人以下小村落的寺庙数则低于村平均数,但相反者也不乏其例。乡村中寺庙以土地庙最为常见,关帝、龙王、真武、观音等亦为众多寺庙所祀的主要神佛道。而主持寺庙庵观的究竟是僧或尼或道,则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并不存在一定的界限和规则。另外,寺庙不仅是乡民精神寄托、免灾祈福之所,也为人们设立社会救济机构、举办义学乡塾等提供了空间,因此,当时的寺庙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文化功能。

  [关键词]寺庙 僧尼道 义学 乡塾 村落

  鸦片战争前在华西人与对华战争舆论的形成  吴义雄(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内容提要]随着1830年前后中英之间冲突的演进,来华西人群体对广州贸易体制愈益不满,逐渐产生了对华武力强制的舆论。西人先后在广州发行了一批英文报刊,作为舆论阵地,在1830年代初期提出对华武力威慑,迫使清政府废除广州体制、实现对华自由贸易的主张。1834年律劳卑事件后,这种主张发展为对华战争的舆论。在西人内部,武力威慑论和对华战争论都曾引起争论,部分西人反对这种依恃武力改变对华关系的观点。1837年英人几种关于对华关系的小册子出版后,来华西人分别在其报刊上提出对华关系的武力强迫论、商业交往论和宗教改善论。但在1837-1938年的兴泰行商欠案发生后,西人普遍不满广东当局对此案的解决,对华战争渐成为其一致主张。

  [关键词]广州体制 对华关系 武力威慑 对华战争 西人报刊

  制度转型下国会议员与武力派的政治角力——以1918年军政府改组为中心  谭群玉(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哲学系副教授)

  [内容提要]民国初年,维护法律的国会议员与迷信强权的武力派并存,前者的政治影响力往往受到怀疑。1918年军政府改组,国会激进派民友社领袖的政治失利,似乎即是武力派战胜国会议员的不争事实。然而如果注意到国民党国会稳健派即益友社和政学会的政治主动性,就会发现,此次改组,或者可以看作是军政府内部体制由元首制向合议制的一次调整,是领袖人物由国会激进派向稳健派的暂时转移。当时国会议员和武力派的宗旨利害相互渗透,各自内部及相互之间立场不断重组,这使得国会议员有可能利用武力派之间的矛盾空隙,推进自己的主张,从而实际上对政局发生影响。

  [关键词]制度转型 国会议员 武力派 1918年军政府改组

  五四前后北大学术纷争与胡适“整理国故”缘起  王天根(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五四前后中国新旧思潮交锋,北大学术论争是其表征,主要表现在章门弟子与桐城派的学术冲突;部分章门弟子与陈独秀、胡适等皖人联手,将白话文运动的矛头指向桐城文法;桐城派大体上被赶出北大后,北大教授因新旧思想的不同及地缘身份的差异而重组学术阵营,遂导致陈独秀、胡适等皖人与江浙学人也有纷争。而政治压力下胡适倡导“整理国故”既有学理本身发展的逻辑,更与五四以后的北大派系重组过程中思想策略运作密不可分。

  [关键词]五四白话文运动 北京大学 整理国故

  “故事”与“古史”:贯通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和“释古”的一条道路  王东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一般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与“释古”两条学术路向分别代表了破坏古史和重建古史两条不同的路线。这一看法大体成立。但二者在观念上也有不少相通乃至相同的地方。一方面,“重建派”学者在研究中也运用了与顾颉刚非常相似的“层累说”观察古史的构成,而历史研究中的“故事眼光”更成为贯穿“疑古”和“释古”的一条道路。另一方面,“疑古派”在辨伪过程中也发展出来一些与“重建派”非常相似的具有建设意义的观念,但因其给人留下的“破坏”的形象过强而被忽视了。

  [关键词]古史辨 疑古 释古 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

  农村革命展开中的地方领导群体  何友良(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部研究员、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内容提要]地方领导群体在发动武装暴动后,面临着革命向核心目标展开的更为复杂的形势和艰难的任务。他们在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下,坚持继续推进革命,但在土地问题上发生犹疑和失误,陷入阶级政策的贯彻与出身认定的危机,在根据地之领导权集中与发展战略上与红军前委产生尖锐的矛盾。他们具有在革命源起时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地方文化、社会条件等等优势,但随着中心任务、组织形式和动力要求的变化,上述优势逐渐失去功用,而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成为革命的对象。地方领导者的境遇说明,革命是一个艰难复杂的问题,在早期,即使是在革命队伍内部,人们也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找到合适的道路与对策。

  [关键词]农村革命 地方领导群体 策略应对 党内争论

  新中国成立前夕临清事件之历史真实与认识导向  刘一皋(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内容提要]临清事件是1948年10月华北解放区因公营商店抢购棉花导致的一次涨价风潮,充分暴露出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分散经营到解放战争时期支持大规模战争需求的转变中,在市场管理体制、货币金融政策、部门利益分配和组织纪律的权威性等方面的种种不适。事件发生之后,经过内部报告、公开报道和相关部门检查会等一系列总结、揭露、检讨和弄清情况的复杂过程,最终由新华社社论定性。被定性的临清事件,认识导向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历史真实,强调在新国家中国营商业的领导地位和行政干预的必要性,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特别是私人商业资本的危险性,成为九月会议前后中共中央认识发展的公开表述,并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做好了思想准备。

  [关键词]临清事件 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 国营商业 私人商业资本

  水川依夫生平三事考  丁晓杰(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日本九州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1940年3月,傅作义将军率部重创盘踞绥西五原之敌军,取得大捷。事后我方报刊宣传称“击毙敌酋水川中将”。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出版的回忆录、学术论著及报刊登载的文章皆称“击毙日军中将水川伊夫”,一些新闻报道还称水川为“日本皇族”。以上观点可以说是我国学界及社会上的主流认识,近年虽有国内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但受资料限制,拿不出有力证据。笔者利用在日本收集到的相关文献资料,经考证得知:五原战役时水川依夫非日军中将;当时未被击毙在五原,而是1985年死于日本横滨;更非日本皇族。

  [关键词]水川依夫 五原战役 绥西警备军 皇族 横滨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讨论会述评  周亚、柳杨

  向蒋介石铸献九鼎的流产与非议  邓 野

  生活方式:历史研究的深处——评李长莉著《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  梁景和

责任编辑:国强 最后更新:2021-05-30 19:48:5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1期

下一篇:《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