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下)
重建史学的宏大叙事 王学典、郭震旦 (4)
“碎片化的历史学”:理解与反省 章清 (7)
历史研究的碎片化与现代史学思潮 王晴佳 (12)
“碎片化”是个问题吗? 王玉贵、王卫平 (16)
“碎片化”:新兴史学与方法论困境 李长莉 (20)
整体史:历史研究的“三位一体” 李金铮 (24)
个体生命与大历史 张太原 (28)
专题论文
清帝逊位与民国初年统治合法性的阙失
——兼谈清末民初改制言论中传统因素的作用 杨念群 (32)
“成立在我,承认在人”——辛亥革命期间中华民国承认问题再研究 侯中军 (51)
市场、权力与资源流失——近代东北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再探讨 王大任 (65)
理论探讨
真假亚当·斯密——从“没有分工的市场”看近世中国乡村经济的变迁 夏明方 (77)
问题讨论
从晚清看辛亥革命:百年之反思 黄克武 (99)
学位文选
清季民初“蜀学”之流变 张凯 (107)
读史札记
巴兰德在中国 王维江 (128)
两套清代粮价数据资料的比较与使用 罗畅 (142)
学术综述
“辛亥革命与袁世凯学术研讨会”述评 (157)
英文目录与提要(CONTENTS)
内容摘要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下)
清帝逊位与民国初年统治合法性的阙失
——兼谈清末民初改制言论中传统因素的作用
【摘要】长期以来,一般论者均以为清帝逊位是辛亥革命的一个尾声和必然结果,基本不具备独立研讨的价值。民国建立以后,清朝所赖以支撑统治的诸多要素也自然会崩解消失,在旧制度的废墟之上,移植于西方的民主宪政制度会自动确立其无可争议的地位。但出乎意料的是,民国肇建之初即发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而且一直无法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统治合法性。本文拟从清朝"正统性"与民国"合法性"之间如何发生对立互动的新视角探讨民国政权建设的成败得失,以及传统因素在民国政治制度建立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清帝逊位; 民国; 正统性; 合法性;
“成立在我,承认在人”——辛亥革命期间中华民国承认问题再研究
【摘要】列强的中立及对革命军交战团体身份的默认,是中华民国寻求列强承认的前奏。就国际惯例而言,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时,清政府仍然是合法政权,在国际上代表中国。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清帝逊位,属于过渡时期,不能简单视此一时期的拒绝承认为刁难与要挟。日本虽然主导了列强对中华民国的延迟承认,但在清帝逊位前日本并未就承认问题提出预案,是在英、俄等国的建议下,日本才开始认真关注承认问题,并先后两次提出倡议书。面对承认问题的困难局面,外交部条约问题研究会并不主张中国主动要求各国承认,而这一点正与伍廷芳所提出的"成立在我,承认在人"的观点相吻合。美国虽然并非第一个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家,但其决定承认民国政府的政策影响深远。
【关键词】辛亥革命; 国际法; 南京临时政府; 清帝逊位;
市场、权力与资源流失——近代东北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再探讨
【摘要】市场机制在近代东北地区农村扩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权力通过市场逐步获取资源的过程。在由权力掌控的市场机制中,资源不等量地进行传递。市场机制中资源的流动,不但造成资源流出地区生态系统的恶化,也造成了该地农民的贫困化。权力不但使东北农村与外界市场间通过资源的传递实现了贫困的传递,也使近代东北农业因资源匮乏而不能通过引进近代技术走上一条良性发展之路。
【关键词】东北农村; 权力; 市场; 资源流失;
真假亚当·斯密——从“没有分工的市场”看近世中国乡村经济的变迁
【摘要】本文聚焦于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一书,对国内外中国经济史学界有关斯密型动力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批评与讨论,对阿里吉与加州学派有关斯密分工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所做的解读提出强烈质疑,并通过阅读斯密、马克思的原典,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斯密,即强调"社会分工"的斯密,并引入吴承明"没有(社会)分工的市场"概念,主张将两者(即真假斯密)结合起来,用历史的眼光对明清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演变做出重新解释,进而为中国乡村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一条不同于主流认识的新思路。
【关键词】斯密型动力; 社会分工; 技术分工; 没有分工的市场;
从晚清看辛亥革命:百年之反思
【摘要】辛亥革命推翻了数千年的专制,建立起共和政体。此一重大变化,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本文尝试梳理清朝中晚期的历史脉络,来解释革命发生的根源与促成革命成功的一些关键因素。文中强调清中叶以来中国士人与传教士开始引介西方共和体制;这些观念透过书籍、报刊的传播,发挥了思想动员的力量,使晚清时的人们敢于去构想一个崭新的未来。其次,从辛亥革命爆发到南北议和,各地立宪派人物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不容忽略。因此,辛亥革命实由各种思想、势力共同促成。革命党人多受理想激发,揭竿起义,立宪派人士亦认同共和体制,同时也为了自保与维系秩序,起而响应。辛亥革命就在新、旧势力既合作又妥协之下获得了成功。民国成立之后,国人在实施民主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困难与挫折,亦部分地源于此一妥协的性格。
【关键词】辛亥革命; 共和; 立宪派; 革命派; 孙中山;
清季民初“蜀学”之流变
【摘要】中国学术的南北派分,由来已久。民初整理国故运动蔚为风潮,南北学人输入西学时,往往以西方学术分科格义中国学术,近代新学术由此建立。清季民初,复兴蜀学成为川省学人的群体诉求,各派学人以汉宋、今古、经史的不同立场,所建构蜀学系谱因时而异,各有侧重。"好今文家言者"多主张晚近学术当以"东西"代"南北",以今文学之"理论"整合古文学的"事实"。宋育仁、蒙文通、刘咸炘等学人批评整理国故运动妄立科目,任意比附,认为复兴蜀学才是学术正途。纵观清季民初"蜀学"的渊源流变,及其与江浙学界的分合,可在科学史观与分科治学之外,探索近代学术转型的新路径,此种尝试或是时下理清中西学术纠结、建立中国学术本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清季民初; 蜀学; 今文学; 经史关系;
巴兰德在中国
【摘要】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诸国已有经营东亚的企图,在华普鲁士商人的极力游说,媒体和学术精英的深切关注,终于促成普鲁士外交特使团的成行。作为使团的三个随员之一,巴兰德在签约谈判中扮演了一个要角。1875年他以驻华公使身份再度来到中国,直到1893年离开中国。他深度参与同光两朝的外交活动,与清廷枢臣交朋友。作为个性鲜明的外交官,他促进了总署大臣的观念转变;作为北京外交使团圈子里的活跃人物,他在驻京各国公使和总署之间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即便在返回德国之后,他积极在报刊杂志上撰文,在制定对华政策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巴兰德是中国近代史、中德关系史上绕不过去的人物。
【关键词】巴兰德; 驻华公使; 总理衙门; 中德关系;
两套清代粮价数据资料的比较与使用
【摘要】通过对大陆已经出版的《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和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清代粮价资料库"这两套粮价数据的抽样比较,可得出以下结论:粮价表数据全,但在使用时需检验数据的可靠性;清代粮价资料库与粮价表约有5%的数据不吻合。
【关键词】清代粮价; 清代粮价资料库; 粮价表;
“辛亥革命与袁世凯学术研讨会”述评
英文目录与提要(CONTENTS)
责任编辑:国强 最后更新:2020-12-07 15:53:5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期
下一篇:《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