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近代史研究》2021第三期
P. 26

2021 年第 3 期

          位,强调阶级利益服从民族利益。
               中国共产党适应历史发展潮流而作的政策调整和政治让步,必然在党内产生思想认识上的困
          惑:一方面,许多人不理解中共中央为什么要对国民党作出如此重大的政治让步,甚至有人将这种
          政治让步误认为是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投降”,因而出现了思想上的迷茫和强烈的抵触情绪;另一
          方面,也有不少人被停战后国民党的“和平统一”假象所迷惑,片面强调国共之间的合作和联合,对
          其反共本质缺乏必要的警惕,因而出现了思想上的麻痹和明显的政治松懈情绪。 为了统一全党在
          这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思想认识,中共中央于 1937 年 4 月 15 日发布了《告全党同志书》,对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对国民党让步问题作了统一解释,集中阐释了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矛盾与阶
          级矛盾、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关系的政治理路。 它指出,将抗日作为首要的任务,将民族解放作为
          目前阶段最主要目标,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有转折意义的。 中共中央正面回答了为什么要对国
          民党进行重大让步问题:本党给国民党三中全会的四项保证,决不能解释为“共产党的投降”;在某
          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让步,但这种让步是必要的并在许可范围的。 首先,这是为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新政策而采取的必要步骤。 其次,这种让步与妥协,决不等于取消或降低共产党组织的独立性与
          批评的自由,也不等于对于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创造的有组织的与有高度觉悟的革命力量放
          弃领导。 保持本党组织的独立性与批评的自由,对于本党所创造的革命力量保持领导,是本党对国
          民党让步与妥协的最后限度。 最后,这些让步与妥协,不但不是束缚与削弱本党的发展,正是为了
          要使本党取得全国范围公开活动的机会,千百倍地去扩大党的政治影响与组织力量,以增强党在民
          族革命运动中的领导作用。 中共中央强调:“我们要求全党同志在任何曲折变化的形势下,紧紧抓
          住中日两国间的基本矛盾,作为自己一切行动的基点,认定中华民族的最大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
          并坚信这个敌人我们是能够战胜的。”                      ① 因此,中日民族矛盾的尖锐是中国共产党政策调整和理论
          思考的基本依据。


                       二、 统一与斗争:抗日旗帜下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关系的新思考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推动中国革命的进程和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有着决定性作用,但参加抗战
          的各党派和各阶级成分极其复杂,政治力量不平衡,其抗日的坚定性各不相同,这就使得民族统一
          战线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复杂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 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中国共产
          党地位实际上的合法化,国内阶级关系与阶级对抗趋于缓和。 民族斗争需要统一战线,需要阶级联
          合和党派团结;阶级斗争要求独立自主,就必然产生国共矛盾。 由于党内小资产阶级成分大量存
          在,某些党员对国民党本质缺乏深刻认识,看不清国民党联合抗日所隐藏的反共本质,故主张对国
          民党实行无原则让步。 如何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正确处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是抗
          战初期摆在中共中央面前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面对抗战初期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相互交错的复杂情况,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自觉进行了理论
          探索,从理论上剖析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并在 1938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
          明确提出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一致性” 命题,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思
          想。 毛泽东指出,在抗日战争中,“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是一个事实”,企图否认这种事实并否认
          阶级斗争的理论,“是完全错误的理论”。                       ②  他认为:“ 在民族斗争中,阶级斗争是以民族斗争的形


             ①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同志书》(1937 年 4 月 15 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1 册,第 199 页。
             ②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 年 10 月 14 日),《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525 页。
           2 6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