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近代史研究》2021第三期
P. 82

元  青 / 双语词典编纂与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获取

          ·专题研究·





                双语词典编纂与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


                                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获取                                             ∗






                                                       元  青






                   内容提要  19 世纪以降,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为达到顺利传播基督福音的目的,在
                   面临清政府禁教的政策环境和汉语学习的困境下,通过延聘中国教师讲课、多渠道习练汉
                   语、参与政治经济事务和社会调查、求购中文书籍等多种方式获取汉语与中国文化知识,
                   进而编纂出版大量汉英、英汉双语词典,形成晚清传教史、出版史、跨文化交流史上独特的
                   社会文化现象。 这些词典参考了几乎涉及所有部类的中国古代典籍文献,展示和介绍了
                   极其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体现了对中国文化既褒扬又批评的文化观念,但其基调是基督
                   教文化中心论。 传教士获取汉语与中国文化知识、编纂出版双语词典,反映了传教士献身
                   基督福音传播以使中国基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西方殖民主义大行其道背景下传教士的
                   国家利益考量,同时欧洲的语言学科特别是词典编纂领域的丰富成果、传教士的现代教育
                   背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传教士  汉英英汉双语词典  汉语  中国文化知识
                   作者  元青,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19 世纪以降,在基督教复兴运动的强力推动下,以 1807 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来华为肇端,大批基督教新教传教士联翩东来,至 19 世纪 60 年代中期,英、美等国 31 个
          基督教新教差会共派出 338 位传教士,形成近代早期基督教新教在华力量格局。                                             ①  为达到顺利传
          播基督福音的目的,传教士迫切需要学会汉语、了解中国的社会与文化,以便与当地民众沟通交流。
          在此背景下,以传教士为主体编纂的工具书———汉英、英汉双语词典应运而生,其整体数量和个体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晚清的双语词典(汉英、英汉)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19BZS061) 的阶段性研
          究成果。 在本文撰写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吴鲁锋、陈艳、孙健、王钧、陈勇、王晓霞、杨丰坡,或提供部分材料,或翻译部分文献。 匿
          名审稿人对论文修改提出很有价值的意见。 谨此一并致谢。
             ①   伟烈亚力著,赵康英译:《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名录》,“作者前言”,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4—8 页。 以传教运
          动的发展规模及其对中西跨文化交流的影响论,可大致将晚清时期中国的传教史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其转折点即第二次鸦片
          战争期间《天津条约》及之后《北京条约》的签订,此后中国内地和沿海城市全部向传教士开放,传教运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本
          文涉及的传教士,来华时间均在前一个时间段,本文称之为“近代早期”。
                                                                                                            7 7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