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四期
P. 2
2022 年第 4 期
·中国近代史“三大体系”建设笔谈·
编者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 2019 年 1 月 3 日习近平
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向广大史学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
“三大体系”建设,既是时代课题,也是学术自身嬗演的内在要求。 中国近代史是历史学的重要分
支,涵盖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 110 年,但这 110 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占有特殊地位,
在很多方面对当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 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年来,近代史研
究取得长足进展,学科体系不断完善,重要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
范式问题、西方理论本土化问题。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进中国近代史“三大体系” 建设,本刊特约六位学者就此展开讨论。
欢迎各位同仁接续探讨,为近代史研究的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近代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以“近代”“近世”等概念为论述中心
马 敏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中国近代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自 20 世纪 30 年代建立迄今已有 90 余年的历史。 历经几代史
家的建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已趋于成熟,既有别于 1840 年以前的古代史,也有别于 1949 年以
后的当代史。 但无可否认的是,因本门学科毕竟诞生于 20 世纪“西学东渐” 的大潮之中,因此,无
论是在理论范式、问题意识、研究方法乃至话语体系方面,均深受西方史学的影响,至今尚未完全实
现本土化转型。
对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模式中所带有的“西方”特征,部分西方学者也有所反思。 典型有
如美国史学家柯文的名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在他看来,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西方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基本上以“西方中心” 论占据主导,可概括为三种模式:“冲
击—回应模式”“传统近代模式”“帝国主义模式”。 为此,他提出应建立基于“中国中心观”的研究
模式,即从“中国内部”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 该书中译者林同奇认为,“中国中心
观对美国的中国史研究,起了真正的解放作用,其批判锋芒是相当尖锐的”。 ① 但是,针对柯文的新
思考,也有中国学者质疑:“《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出版后,曾唤起国内读者对‘中国中心’说的误
① 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译者代序”,中华书局 1989 年版,第 6 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