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日本1941
P. 41

号”列车出访欧洲的)西园寺公一、内阁书记官长风见章(Kazami  Akira)、国际问题记者松本重治(Matsumoto  Shigeharu)、犬养毅首相的第
               三子——小说家犬养健、明治元老松方正义之子松方三郎(Matsukata Saburo)。
                  也许因为出身高贵,俱乐部成员觉得没有必要在近卫面前保留意见,也正因为如此,近卫也特别看重这一圈人。尾崎与西园寺公一关系密
               切,再加上他对中国的深刻见解,所以他也被纳入该俱乐部。1936年,尾崎与西园寺在前往美国的轮船上相识。西园寺对尾崎的激进主义思想
               丝毫不了解。实际上,尾崎甚至对他妻子也隐瞒这一面,但他在其他方面却对她百依百顺。
                  两人从美国回来后几乎每天都要小聚一下。他们很自然会讨论一些政治话题,两人都深知日本的政治正偏离正轨,中日战争应该马上结
               束。尾崎后来表示,他“十分真诚”地结识这些人,并利用他们获取信息,这是“出于对国家当前危机的共同关心”。
                  “巴巴罗萨”行动后,共产主义间谍需要弄清楚日本是否有意进攻苏联。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松冈认为日本应当进攻苏联,他甚至让德国
               人相信,日本即将加入德国的军事行动,这让苏联感到焦虑。由于松冈仅依靠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从柏林发回的片面报告,所以他深信德国最
               终会获胜。攻打苏联既能让日本扩张领土,又能向纳粹方面表达忠心。他认为,日本所处形势类似于1940年6月的意大利,当时墨索里尼正是
               在德国胜利在望时决定进攻法国。但松冈的新政策倾向具有严重问题:他的“北进”建议没有伴随任何实质性战略规划,除他以外的日本领导层
               也没人愿意与苏联开战。
                  尽管日本陆军向来提防北方,把苏联视为主要对手,但陆军丝毫不愿意支持松冈的理由很充分:日本陆军没有能在蒙古和西伯利亚作战的
               重装坦克,苏联对日本的优势已在1939年诺门罕边境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日本也没有足够的部队同时在中国和苏联打仗。1941年6月,陆
               军决定与海军一道推动向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扩张的计划。
                  军方强调,在适当的“外交”压力下,法属印度支那当局很可能将以和平方式向日本转交控制权,毕竟仅在过去10个月,日本就已控制法属
               印度支那北部,日本还通过裹挟武力威胁的外交手段帮助解决了泰国与法属印度支那的领土争端(对前者有利)。通过占领整个印度支那半
               岛,日本不但能够建立更靠近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的战略根据地,还能获取更多大米、锡和橡胶,让日本短期内有能力与中国作战,长远
               来看还能建立自给自足的经济圈,以便在未来打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另外,荷属东印度还有可能被日本的存在所震慑,从而最终同意向日本
               提供更多石油。所以军方认为,印度支那以南并不需要派兵攻打。
                  松冈对此坚决反对。他错误地相信,德国将迅速消灭苏联(包括一些英国人和美国人也这样认为),他还认为,如果日本决定占领更多法
               属殖民地将可能遭到英美方面的严厉报复,这样做将过分表露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野心,让美国警觉。他的担心是对的。1941年6月底,到底
               是攻打北方(苏联)还是向南挺近成为东京的决策重心。不同的派系和决策机制让东京的决策过程充满辩论,这将在未来几个月对东京的政策
               制定产生持续影响。

                  大体上,日本的战略构想都是陆海军最高统帅机关大本营做出的。(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提出战略建议,作为内阁一部分的
               陆军省和海军省有时也会提出建议。在后两个部门中,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是最高级别的官员,其次是陆军次官和海军次官,然后是各个局长
               (军务局、人事局、法务局、整备局、会计局等)和各个课长(局的下属处室)。参谋本部和军令部也有类似的层级结构,参谋总长和军令部
               总长是最高指挥官,其次是参谋次长和军令部次长,然后是各个部长(作战部、情报部、动员部等)和各个课长。战略设想很少是最高官员做
               出的,而是陆海军下设的局级、课级部门做出的。由于这些团体都为自己利益着想,出台新政策是十分复杂的过程。

                  比如,如果参谋本部下的某个部门或某个课室提出一项建议,它首先需要获得其他部级和课级领导的认可、修改和批准,然后才能拿到参
               谋本部和陆军省的联合会议上讨论,参加会议的通常是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和陆军次官。同时,陆军省的局级和课级领导也会被征
               询意见,如果意见相合,他们会共同征求海军(军令部和海军省)和外务省同意,这些部门都有错综复杂的下属分支。如果能够确保获得外务
               省和海军方面的支持,参谋总长才会正式代表最高统帅部在联络会议上向内阁提交方案。
                  这种费劲的基础工作由中级军官完成,大部分人甚至都没有参与过最高官员召开的联络会议。他们被贴切地称为“幕僚”,字面意思是“帘幕
               后的官员”。在过去,“幕”在解释权力时有两层意思。其中一个指代政治,是政府的同义词,比如“幕府”(幕后政权);另一个指代战略,暗指
               野战营地中大本营使用的临时帘幕,只有少数人才能在大本营讨论战略。在战前的日本,幕僚既承担与不同方面讨论和联络等政治任务,也参
               加制定战略这样的实际工作。由于幕僚在主导日本政策上发挥的关键作用,这个名称总是唤起一种战争发动者的形象,他们以对上级辅佐和建
               议之名秘密炮制黩武政策。
                  1941年初夏,日本最具影响力的3位幕僚是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田中新一(Tanaka  Shinichi)、陆军省军务局局长武藤章(Muto  Akira)和海
               军省军务局局长冈敬纯,他们都在50岁左右。武藤章和冈敬纯常常合作促成陆海军之间达成共识,而田中新一独立行动,他那充满敌意的世界
               观给整个参谋本部笼罩了末日气息,他所领导的作战部最为激进。
                  田中不断倡导对华强硬。对他来说,在华取得完全胜利是唯一选项,而日本领导人近来展现出与美国谈判的意愿是一种耻辱。他认为不开
               战与投降这种懦弱行为没有区别,还不如打一场真正的战争后再失去一切。虽然他在参谋本部只是三把手,但由于他信念坚定和性格强势,他
               即将比其他任何人都拥有更大的政策决断权。
                  田中常常对他所认为的武藤章的妥协主义倾向感到恼火(但其实,武藤章很难算是一个温和派)。田中看到武藤章在军务局的下属佐藤贤
               了(Sato  Kenryo)更有培养前途,佐藤也是陆相东条的心腹之一,40多岁,若干年前曾在国会上强烈支持《国家总动员法》而闻名全国,当时
               他被议员们的质问激怒了,大喊一声“住嘴”,随即夺门而出。民主进程显然不合佐藤的口味。

                  海军也有自己的鹰派中层官员。最典型的要数海军省军务局下一个40多岁的课长,名叫石川信吾。1931年“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前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