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8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148

136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人,描写德国实业家奥斯卡 ·  辛德勒保护犹太人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就是
              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现在已是家喻户晓。

                  不仅在欧洲,在北美、东亚、澳洲、拉丁美洲、甚至南非等地,正义之
              士也都纷纷挺身而出,声援和救助犹太人。如在中国,以宋庆龄为首的中国

              民权保障同盟早在1933年就向德国驻沪领事馆递交了抗议书,强烈谴责希特
              勒的反犹暴行。上海,这座同样也遭到战火摧毁的东方大都市,从1933年到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共接纳了欧洲犹太难民近3万人,除去部分人后

                                                                        17
              又离开上海去第三国,仍有2.5万人一直留在上海直至战争结束。 专门研究
              纳粹大屠杀的“西蒙 ·  维森塔尔中心”(Simon Wiesenthal Center)指出,当时

              上海一市接受的犹太难民比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五国所接
                                  18
              受难民数的总和还多。 拉丁美洲小国萨尔瓦多、多米尼加等也都接纳了相当
              数量的犹太难民,这在本书第十五章会详述。
                  战后,以色列议会曾通过一条法令,规定以色列政府应代表犹太人民感
              谢所有在纳粹大屠杀期间救助过犹太人的非犹太人或非犹太家庭,并授予他们

              勋章和奖金。截至1990年5月1日,总共有8 611人因此项法令而接受了以色
                                            19
              列政府授予的“国际义人”勋章, 此后,获得此项殊荣的义人与年俱增。虽
              然他们可能只是当年救助过犹太人的成千上万非犹太人中的一小部分,但已足
              以显示当时非犹太世界对纳粹暴行的反抗和对犹太民族的支援是多么强烈。

                  随着广大民众声援犹太人的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特别当纳粹“最后解决”
              的真相于1942年通过瑞士传送到西方之时,各大国政府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
              一些领导人在更加强烈地谴责纳粹暴行的同时,也感觉到应该采取一些实际的

              行动。然而,一些早几年可以采取的行动在战争状态下已难以做到。1943年
              初,各国在百慕大再次召开讨论犹太难民问题的会议,但会上提出的许多措施

              均无法落实。1944年,纳粹党卫军头子希姆莱提出可以停止将犹太人送往死
              亡营,交换条件是要给德国1万辆卡车。锡安主义领导人试图促成这一交换计
              划,然而盟国领导人认为在战时给敌方这么多卡车是不可能的。此后, 犹太领



              17  参见潘光主编: 《永恒的记忆——犹太人在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5年版。
              18  前引A. Grobman & D. Landes, Genocide, Critical Issues of the Holocaust, pp.298—299.
              19  前引Martin Gilbert, Atlas of Jewish History, p.104.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