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抗日战争研究》2021第si期
P. 11
抗日战争研究 2021 年第 4 期
业,要求学生写学术性文章代替考试;近年有两个学期承担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的教学工作,
是第一批写作课授课教师之一。 历年来我授课对象有数千人,遍及理工科与人文学科,是中国最优
秀的一批青年学生。 但不管他们来自哪个院系、哪个学科,写作水平的不足是普遍现象。
写作水平不好具体是什么情况? 以本人所教授的“写作与沟通”课程的情况来讲,较有典型意
义。 清华大学的“写作与沟通”课,是面向全体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写作必修课。 写作课的
老师,不限专业,文科、理科、工科等各专业均可,但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有发表学术论文的经历(对
论文的数量并没有很高的要求)。 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或者喜好,布置相应的主题,让学生写
出符合课程要求的文章。
我两个学期写作课的选课者,90% 以上是来自清华理工科的学生。 清华的“写作与沟通”课要
求小班教学,每个班级不超过 15 人。 清华的理工科学生,是高考选拔出来的同龄人中最优秀的一
批,他们的文字情况很能说明我们面临的问题。 以前我教授本科生,也布置过学术写作作业,但毕
竟不是必修课,更不是专门进行写作训练的课,反映的情况不如写作课清晰而典型。 因为自己专业
是中国近现代史,所以我安排了一个与清华历史有关的主题。 以前辈教师汪鸾翔的学术人生为主
题,提供汪氏日记和著述等原始资料(限定了材料的范围),让学生从中自由选题,独立完成论文,
不能抄袭。
我教授的两次写作课,共有 16 人选课(第一学期最后有 5 人选课,第二学期有 11 人),绝大多
数学生都来自理工科院系。 所有选课的大一学生,在他们初次交的 5000 字作业里都有同样的问
题,使得文章很难看。 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知道如何提出命题。 学术性的文章,必须有主题,题目就是主题的直接展示。 我们布
置的作业,需要学生们自行选题,但学生习惯了命题作文,不知道怎么从原始材料中获得自己的见
解,更不知道怎么表述自己文章的中心见解。 后者最常见的是不会用合适的词语或句子来界定和
介绍自己的基本观点。 在提出命题方面,学生们常见的不当作为是提出大而无当、覆盖整个学科的
宏大命题,导致无法深入;或者不知提炼主题,一篇文章的题目内容累赘,如包含了事实和价值层面
等多个内容。 这导致一篇文章论述的内容过多,结构松散,行文随意。
第二,不知道怎么论证问题。 文章的中心命题是需要论证的,但是学生们普遍不知道怎么论证
自己文章的核心观点,经常出现论述中心偏移、随意置换概念等问题。 学生们不知道需要论据来论
证自己的观点,也不知道什么是论据,不知道命题需要多条论据来论证。
第三,不知道怎么查学术文献。 学术论文为保证原创性,需要了解前人的相关研究。 关于检索
学术文献,有一整套的工具和方法。 但学生们基本不知道从哪里寻找研究文献,查询既有成果,连
需要检索哪些学术网站或数据库都不知道。
第四,不知道区隔自己和前人的成果。 学术规范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不能抄袭,但是学生们普遍
没有此意识。 在开设本科生课的 10 余年里,如果布置学术性作业,结果往往让我失望。 特别是大
学新生,根本不知道何为抄袭,何为独立完成的作业。 不少作业是整段抄袭不同人的文字,加以粘
贴,凑成文章。 “写作与沟通”课程的学生比较少有文字完全抄袭的情况,但是在思路上袭用别人
的情况较多(当然后来会有改变)。
第五,不知道使用学术语言。 学生们交的作业初稿中,口语化的词语或者表达习惯多,缺乏使
用学术语言的意识,能力也不足。
第六,不能写长文章。 我布置的作业一般要求 3000 字以上,如果布置的是 5000 字到 1 万字的
长文,学生能提交作业,但是文章的质量差。 他们不能写复杂一点的文章,不会合理安排文章的
结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