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近代史研究》2020第五期
P. 6

&成史屠寃             2020年第5期


          划和展馆建造具有如下特点和意义。
              第一,意味着以博览会形式体现的近代超大型城市公共空间的产生。
               中国古代城市历来有自身的传统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庙会、集市、佛寺、道观、祠堂、会馆、公

          所、戏院、酒楼、茶馆等,近代以来,受西方影响,又有新型的公共空间产生,如图书馆、博物馆(院)、
          电影院、动物园(万牲园)、公园等。但这些新型城市空间的功能往往是单一的,要么注重于知识传
          播,要么注重于休闲娱乐,而博览会会场则是集物品展示、商品贸易、知识传播、娱乐活动于一体的
          超大型复合性城市公共空间,属前所未有之新事物。但凡举办博览会,“必先筑绝后空前之会所,

          四通八达之市场,荡心骇目,巍然焕然,乃足以受容中外与会之人与物,及中外观会应用之物”。①
          这在相对封闭、孤立的传统农业社会,是难以想象的。如南洋劝业会会场给人的观感是“区域甚
          广,各馆甚多,一入其中,恒苦茫无适从”。②

              有研究者认为,某种意义上,南洋劝业会可被视为“官方有意识地创造的一个公共空间,这个空间
          试图容纳存在着灭种危机的所有中国人,包括汉人,也包括东三省的满人,这是已经超越了’同乡’’宗

          教'所形成的新的共同体,这是国民(nation)的概念初始形态”。博览会正好扮演了这种“想象的共同
          体”成长的“有形空间”。③劝业会相关文献中有关“国民”的概念和提法随处可见,该会实际上已被
          视作针对所有中国国民的全国性博览会,是为全体国民提供的公共空间,“为工商之广告场,国民之大
          学校”。④博览会无形中变成了吸引并凝聚“国民”的平台与纽带,促进了近代国家意识的成长。

              作为近代城市中超大型复合性公共空间,劝业会、博览会最大的特征之一,便是其人流(观众)
          的容纳量远超过去所有形式的传统公共空间,绝非旧式庙会、花会、集市所能及。如武汉劝业奖进
          会举办的45天中,参观人数达20余万人,平均每天约5000人⑤;南洋劝业会在所举办的半年期

          间,参观人数达到30余万人,每天参观人数平均为1700人左右⑥;西湖博览会举办的128天中,参
          观总人数累计有“二千万人之多”⑦,排除重复统计人数,实际参观人数估计为200-300万人。博

          览会参观人数之众,所涉及的各阶层人群之广,所产生的社会集聚效应之大,以往均无法企及O
              第二,在建筑形式上,博览会会场和展馆具有“似曾相识” “中西合璧”的特点,体现了从传统到
          现代的转型、过渡。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过渡型社会,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传统社会正在发生急剧的分化与转型,
          中与西、新与旧相互纠缠,“道出于二”的现象十分普遍。⑧作为新生事物,各种劝业会、博览会也正

          好具有这种新旧杂陈的特征,虽目之为“新”,但仍又带有几分“旧”;虽视之为“洋”,但骨子里又透
          着“中”,总使人感觉“似曾相识” O
              最早期的博览会如成都商业劝工会、天津劝工会等因系直接借用旧式花会、庙会的场地举办,

          往往给人以不伦不类、不中不西的奇特观感,自然不足为奇,即便如最接近西方博览会模式的南洋



             ①  《论今日宜急开内国赛会以兴工商》,《东方杂志》第5卷第5期,1908年6月23日,第25页。
             ②  “《南洋劝业会场图》广告”,《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172页。
             ③  徐苏斌、青木信夫:《南洋劝业会与近代城市空间的创出》,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六),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8年版,第650页。
             ④  《南洋劝业会观会指南弁言》,南洋劝业会事务所编纂科编:《观会指南》,第1页。
             ⑤  张廷海编纂:《奏办武汉劝业奖进会一览》,第249页。
             ⑥  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版,第430页。此参观
          总人数尚需作进一步的考证。
             ⑦  《参观团体及人数》,《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第2章,《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五),第365—367页。
             ⑧  关于"道出于二”与近代中国新旧中西的纠缠,参见罗志田《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自序”,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4年版。
           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