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近代史研究》2021第三期
P. 37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笔谈

          织),而且是经过国家形式领导农民”                     ① ,将之纳入新型的、独立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视之为“新社会
          的主人翁”“新的社会的建设者”“新社会的基础”,提出一系列关于农民问题的思考与理论,引发农
          民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义务感,形成浩大的革命生力军。 将农民确定为革命的主体力量,是对
          苏联原生经验的突破和创新。 1933 年 9 月底,国民党南昌行营办公厅主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
          辉,在与前来考察的青年党领导人李璜谈及国共两党与民众的关系时,坦承共产党“ 之于民,头头
          是道,如鱼在水;官军之于民,格格不入,知〔如〕鱼在沙”,认为这是国民党军之所以势拙、共产党之

          所以厉害的原因。          ②  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动员组织农民所取得成效的客观评价。
               四是对苏维埃模式的放弃。 中国共产党在借鉴苏俄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不适应中国革命
          实际的内在弊病。 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抗日救国的新形势,主动进行战略与政策调
          整,在土地、阶级、政权、政治路线等方面做出改变,逐渐消解了苏维埃制度,也改变了革命的形态与
          内容。 1937 年 9 月,苏维埃体制正式向抗日民主政权体制转换。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引用外国经验

          与结合本国实际方面的重大实践。

                  二、 苏维埃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军、治国安民的初步尝试,影响深远


               考察革命的经验、成果及影响,是观察和理解苏维埃革命的另一个重要维度。 这一时期是中国
          共产党在局部地区进行治理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从中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政治问题和战
          争问题,学会了治国安民的艺术和战争的艺术,造就了一大批会治党、会治国、会治军的领导骨干,
          在党的建设、社会治理、民众组织等方面都有大的成绩。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丰硕的理论成果,成为
          中国共产党的宝贵思想资源,深刻地影响后来的历史走向与进程。 这是苏维埃革命虽被放弃但其
          历史地位昭然史册的根本原因。
               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政治体制,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新型国家体制、人民政权道路与执政治国方略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组
          成,其核心为国家体制和国家权力的制度安排。 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商议国家政治制度时,毛泽东
          几次指出:“我们不采取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会制度,而采取无产阶级共和国的苏维埃制度。 ……
          ‘苏维埃’这个外来语我们不用,而叫做人民代表会议”。                               ③  显然,苏维埃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之间,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制度核心,有着清晰的继承性,而后者弥补了前
          者的局限与不足。 可以说,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源头,其核心原则与制度为
          人民代表大会所继承和发展。
               苏维埃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执政方式与治理模式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苏维埃政权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具有独立政权形态的人民政权,在领导和管理这个新型政权的过程中,
          创新了党与政权、党与军队、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人民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领导国家政权、制定
          和实施各种政策、进行全局统筹与社会治理等各方面的实践,并初步总结了治国安民的执政经验。
          一些国民党人在当时即已注意到苏区政治具有特点、富有效能,指出“其下层政治组织,比较健全,





             ①   谢觉哉:《苏维埃运动》(1939 年),《谢觉哉文集》,第 332 页。
             ②   李璜:《江西纪游》,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79),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8 年版,第 17 页。
             ③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总结》(1949 年 3 月 13 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 5 卷,人民出版
          社 1996 年版,第 265 页。 不久后将“人民代表会议”确定为“人民代表大会”。
                                                                                                            3 5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