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近代史研究》2021第三期
P. 39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笔谈
          后丰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反映了这一时期共
          产党人理想信念和浴血奋斗,既是当时革命运动的精神支撑,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链条中的重
          要环节,共同阐释着中国革命发生发展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内在原因,并成为“今天正在建设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                       ①
               苏维埃革命中的“左”倾错误也提供了深刻的教训,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的重要借鉴。 抗

          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要将苏维埃革命中的经验教训作为“最好的和最切近的参考”                                                     ② ,解放
          战争时期,继续提醒全党“一定不要重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错误”。                                        ③  有学者这样论述当年经验
          的价值:“苏维埃革命确实存在大量值得记取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整个中共革命的一部分,苏维埃革命

          是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为中共党人留下了值得记取和珍惜的财富。”                                             ④ 此论可称精当。
               历史发展具有阶段性、连续性和整体性。 显然,就其内涵、本质、主流及其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
          展中的影响而言,苏维埃革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一个时期内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探索、奋斗与创

          造,展现了历史发展的生动内容和本质,构成中国共产党百年史中一段开榛辟莽、建基立业的历程。
          后继的历史发展固然因时势、环境、任务、认识的变化而不断有更多的创新,但在基本原则、精神上

          仍与其有清晰的传承脉络。 或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从瑞金开始追根溯源”。                                                       ⑤







                   百年党史书写:时间、记忆与阐释                                                              ∗ ⑥






                                                       郭若平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教授)




               人们大都可以意识到,曾经发生过的关键性史事,早已沉淀于历史隧道之中,成为人们———无
          论历史学家,抑或探史癖者———脑际或笔端的揣摩对象。 假如研究条件足以支撑,将历史隧道花样
          繁多的史事碎片,转化为叙事性的历史书写,或许就可以重塑往日的历史面貌,而自身似乎也可以
          身临其境。 但是,什么样的历史书写才能够呈现历史隧道的史事沉浮与变幻,很大程度上却要取决
          于历史书写的合理方式。 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书写历程,历史隧道林林总总的史事探研,业



             ①   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8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1 年 11 月 5
          日,第 3 版。
             ②   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1941 年 3 月、4 月),《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792 页。
             ③   毛泽东:《在杨家沟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47 年 12 月 25 日、28 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文集》 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332 页。
             ④   黄道炫:《苏维埃革命———抗战时期的回望》,《苏区研究》2020 年第 3 期,第 12 页。
             ⑤   2019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指出:“要从瑞金开始追根溯源,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理论研讨会在瑞金举行》,《江西日报》,2019 年 11 月 8 日,第 1 版。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概念史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核心政治概念综合研究”(20ADJ008)的阶段性成果。
             ⑥
                                                                                                            3 7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