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 - 《近代史研究》2022第二期
P. 5

"近代中国的人与自然"笔谈

               击下,近代中国深陷经济与生态双重贫困 。
                    无限庞杂的事实、错综纠缠的关系令人坠入重重迷雾 。 中国近代环境史研究如何通观全局,分
               梳主次,对准焦点,选取合理路径展开问题、推进思想,做到叙事有序,通变有方,是必须首先解决的
               一大难题 。 我们或应区分兰种"自然界一是"现实的自然界即从前代继承下来、作为近代历史
               运动前置基础的生态环境;二是"实践的自然界即在近代社会实践中人们具体接触、直接交往和
               密切互动的生态环境;三是"重置的自然界即经过百余年重新认识、重新塑造的天空、大地、山
               川、海洋、生物、景观等,不论好坏、优劣、利弊,都是中华民族赖以继续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 。① 此
               三种"自然界"具有不同意蕴,是为方便梳理问题而进行的区分,于学理逻辑、历史过程或均未洽,
               但并非故弄玄虚,率尔生造 。
                    从个人肉体到社会肌体都必须拥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存在,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首要关
               系是物质关系,而经济活动是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的主要界面 。 经济生产的本质是人
               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物质消费(不论生产性消费还是生活性消费)必定导致环境与社会的能 量 流
               动,所有人类活动都将消耗资源(特别是能源)并且产生废 物,因而都要进行新陈代谢 。 质言之,
               人类与自然交往、社会与环境互动,是永不停歇的物质变换、能 量流 动、信息传递和新陈代谢过
               程,任何时代的文明程度和社会面貌都受制于生存资源的丰俭、环境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开展物
               质变换、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新陈代谢的方式和效率,而近代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主要标识,正
               是以上方面在众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启动的革命性变化 。 以它们作为基本线索,应能相对
               清晰了辨百余年间中国"自然界" (从自然荒野到工业城市)的前后差异,并揭示其变迁的动因、
               过程和机制 。
                    近代中国人与自然关系变迁,既具有内生的动力,亦缘于一系列外源性因素的剌激、碰撞和嵌
               入 。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近代时间约当第一、第二次科技和工业革命阶段(从蒸汽机到电气化) 。
               那时,化石能源逐渐替代生物能源成为驱动社会运行的主要能量基础;资本家、雇佣工人、新式企业
               和大机器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瓦解并取代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汽车(公路)、火车(铁
               路)、轮船(港口)和电灯、电报、电话、电唱机等改变物流、旅行 、 通讯方式,改变天空、大地、江海景
               观,甚至颠覆时空观念和情感模式;自来水、抽水马桶和城市供排系统,则启动至今仍难评估其巨大
               而深远生态影响的新陈代谢革命。 诸多"现代性"因素相继揍集,协同驱动生态环境加速变迁和人
               与自然关系全面重塑 。
                    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历史性的,精神联系同
               样具有历史性 。 近代中国,由于"西学东渐更因"科学救国"理想,自然科学研究和教育肇兴                                              科
               学"成为一个拥有至高文化权力的公共话语,气象、地质、地理、水文、生物等诸多自然科学,逐渐改
               变了国人对大自然的认知方式和思想态度,在应对具体环境问题中也逐渐发挥实际作用:气象观测
               和天气预报,江、淮、黄、海等大河流域治理,西北水土保持试验,灾害、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管理等
               诸多领域的科学尝试,不论成功与否,实效如何,都在思想和行动上开启了以科学化为导向的深刻
               革命 。 当然,随同发生的思想断裂和文化遗失,也很值得深度省察 。
                    环境史研究不是单纯考察自然,还要重新认识社会 。 人与自然关系和人际社会关系始终相互
               制约、彼此中介,在近代中国也不例外 。 一方面,生态系统退化、环境资源压力胁迫社会转型、经济
               变革;另一方面,资本、科技、工业、市场逐渐成为环境变迁的重要(甚至主要)社会驱动力,不断以


                   ① 马克思在{l 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中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
               然界 。 "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l 卷,第 193 页 。 笔者在马克思的思想启发下做了细分 。
                                                                                                        7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