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83
杨彦君 / 七三一部队人体实验报告再解析
《G 报告》将受试者病程状况分成四个类型:一是急性期,病程 0—14 天,共 8 个病例,其中有 5
个经皮肤感染病例,3 个经鼻感染病例;二是亚急性期,病程 14—28 天,共 7 个经皮肤感染病例;三
是亚慢性期,病程 28 天—7 周,共 3 个经鼻感染病例;四是较慢性期,病程 7 周—数月,有两个经皮
肤感染病例和 1 个经鼻感染病例。 此外,《G 报告》 中随文粘贴有近百份病理切片照片、数十张手
工绘制的人体彩图、不同颜色标识的细菌感染路径图。 结合“经皮肤感染”和“经鼻感染”的记录,
以及受试者感染之后的病理变化,可以认定《G 报告》是鼻疽菌人体实验报告书,而且受试者在实
验之后全部死亡,这无疑是七三一部队医学犯罪的实证。
二、 人体实验报告的文本解析与价值判断
据文本比对所见,《费尔报告》《希尔报告》《A 报告》 《G 报告》 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希尔作
为美军派往日本的最后一任调查官,既在费尔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希尔报告》,又在不同程度上
完成了费尔未竟的人体实验情报整理任务,而对《A 报告》和《G 报告》的整理也正是希尔赴东京的
目的之一。
(一)数字编码透露出的文本关联
将《希尔报告》与《A 报告》比较,《A 报告》记录了 32 个炭疽菌感染的人体实验病例,病例编号
是:54、17、18、26、225、318、320、325、328、383、388、389、390、393、396、397、399、400、401、403、404、
405、406、407、409、410、411、412、413、414、416、417。 《希尔报告》中有而《A 报告》没有的病例编号
是 53、394、408、743,《A 报告》中有而《希尔报告》中没有的病例编号是 411。 将《希尔报告》 与《G
报告》比较,《G 报告》记录了 21 个鼻疽菌感染的人体实验病例,病例编号是:16、50、85、146、152、
167、176、178、180、190、193、205、207、221、222、224、229、254、256、727、731。 除了比《希尔报告》 缺
少一个编号 778,与《希尔报告》记载的数字编号相同。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希尔报告》记载的炭疽病例、鼻疽病例与《A 报告》《G 报告》的人
体病例是一致的。 在希尔的主导下,石川太刀雄丸等人须配合美军系统整理实验报告,极有可能因
为在整理过程中的某种失误,才出现病例编号的遗漏或衍生,从而导致《希尔报告》病例编号与《A
报告》《G 报告》所载绝大部分相同,但又有少量病例编号多出或缺少的现象。 当然,并不排除不同
时期病例追加等其他原因导致此结果。 获取和整理人体实验报告是希尔赴日调查的目的之一,将
人体实验报告系统整理并译成英文的过程印证了《希尔报告》开篇所记:“获取必要的说明文件,用
以理解上述病理标本的含义。” ①
(二)人体实验报告的流转路径
《A 报告》和《G 报告》的彩色封面上留有不同时期的文字记录,据此可追踪档案来源和流转轨
迹。 《A 报告》封面有“马里兰州德特里克基地生物战实验室化学部队研究与开发部”和“达格威实
验基地技术图书馆”黑色墨印,并明确标识:1956 年 10 月 24 日,由希尔授权,将其重新定级为机密
文件等。 《G 报告》彩色封面有机打的“德特里克基地管理编号 56MC1817”和“达格威实验基地技
术图书馆”黑色墨印等。 《A 报告》 和《G 报告》 封面的顶端和底端用黑墨涂掉了“绝密” (TOP
SECRET)各一处,手写涂掉了“机密”(CONFIDENTIAL),重新盖上了“解密”(UNCLASSIFIED)墨章,
以及机打的黑墨文字“现保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科学技术与商务部档案室”等。
① Doc Title: Summary Report on B. W. Investigations; Author: Hill, Dr. Edwin V. & Victor, Dr. Joseph; NARA, College Park,
MD, USA, Location: 290 / 03 / 19 / 03, RG#175, ENTRY#67A4900, Box 217, p. 1.
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