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90
抗日战争研究 2022 年第 3 期
选型过程。 ① 然而,目前学界尚未对战时国民党军火炮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做全面细致的梳理,缺少
从军事技术史角度深入探究战时国民党军火炮生产情况的研究成果。 杨向昆、郝元青虽对战时负
责火炮生产的第二十一工厂和第五十工厂做过较为细致的个案研究,但着重论述战时工厂的组织、
人事和管理等方面,对火炮研发和生产情况的介绍较为简略,亦缺少军事技术层面的探究。 ② 因
此,关于全面抗战时期国民党军的火炮生产,仍有一定研究空间。
本文旨在利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和台北“国史馆”馆藏档案和已公开出版的
档案资料汇编等史料,展现全面抗战时期国民党军火炮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从军事技术史的视角,
阐释兵工署如何结合兵工生产条件和抗战实际需要,确立以迫击炮为主的生产策略,同时客观评价
战时其他种类火炮的仿制成果。
一、 战时火炮生产布局的确立
(一)战前兵工署对火炮生产的整顿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加强军队整建,积极建设炮兵部队。 全面抗战爆发前,以中央军
和东北军炮兵为基础,共组建 4 个炮兵旅、5 个独立炮兵团、6 个独立炮兵营和 3 个独立重迫击炮
团。 ③ 另有晋绥军 9 个炮兵团和 1 个炮垒(固定炮)大队,由阎锡山自行整编。 ④ 然而,因火炮制造
业落后,国民党军火炮自给能力较差。 中央军除金陵兵工厂和巩县兵工厂能生产少量迫击炮外,仅
汉阳兵工厂可生产山炮和野战炮,月产量 2 门 ;东北军原由东三省兵工厂供应火炮,数量和质量
⑤
皆有保证,但东北沦陷后便丧失火炮来源;太原兵工厂可生产晋造十三年式山炮和十八年式野战
炮,但仅供应晋绥军。 为加强火炮生产能力,1932 年,兵工署制订火炮生产计划,拟在株洲兴建炮
厂,生产陆军所需各类火炮,并附设配套弹药厂和原料厂,以确保生产链完整。 然而,因资金和技术
支持难以落实,兵工署迟迟无法开展建厂工作。 直到中德两国军事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入,开展易货
贸易后,株洲炮厂才得以动工兴建。 1935 年 9 月,国民政府通过资源委员会向德国购买价值 1. 35
亿元的工业品,其中包括价值 3000 万元的兵工生产设备。 ⑥ 1936 年 2 月,资源委员会派代表团赴
德选购设备,3 月,兵工署在南京设立炮兵技术研究处(以下简称“炮技处”),由原炮兵器材科科长
庄权担任处长,从德国进口设备,筹制各类火炮。 9 月,炮技处设立株洲办事处,筹建炮厂。 ⑦ 11
月,兵工署令汉阳兵工厂将炮厂划归炮技处,以增强其研发和生产能力。 ⑧
① 高翔:《1928—1935 年国军陆军制式武器的选定》,《抗日战争研究》2018 年第 2 期。
② 杨向昆:《战时体制下兵工企业的秩序与影响———以抗战时期第二十一兵工厂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历史文
化学院,2016 年;郝元青:《国民政府兵工署第五十工厂研究(1935—1945)》,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0 年。
③ 王文宣:《最近十年军务纪要(1933—1943 年)》,《民国档案》1989 年第 1 期,第 60 页。
④ 杨锡九:《晋绥军步骑炮兵军师旅团序列及其他》,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 (15),“军事机构”
(上),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94—595 页。
⑤ 1932 年前,上海兵工厂也曾拥有山炮和野战炮生产能力,生产沪造山炮和克式野战炮。 “一·二八”事变后,该厂奉令停
产,将造炮设备转交汉阳兵工厂。 参见高翔:《全面抗战前兵工署对陆军兵工业的整理》,《 抗日战争研究》2020 年第 3 期,第 52、
61 页。
⑥ 《资源委员会统计中德贸易货物总价概算初稿》(1935 年 9 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德外交密档(1927 年—1947
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04 页。
⑦ 《第十工厂沿革》(1949 年 7 月),《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编:《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 3 辑,兵器工
业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182 页。
⑧ 《兵工署为汉阳兵工厂炮厂划归炮兵技术研究处训令》(1936 年 10 月 24 日),《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 3 辑,第
282 页。
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