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8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108

96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留下,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1938年,他参加保卫中国同盟中央委员会,直
              接协助宋庆龄、廖承志等领导人工作,后又到香港保卫中国同盟总部工作,并

              编辑英文《保卫中国同盟通讯》。他的第一部著作《人民之战》就在此期间写
              成出版,热情赞扬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斗争。他还把中共中央的重要

              文件,中共领导人的重要著述(包括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译成英文发行
                      48
              到国外。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后,爱泼斯坦在香港被日寇逮捕,关押
              于集中营中。不久后,他和几位英美难友一起逃出集中营,辗转来到重庆,任

              美国《劳动联合新闻》记者。1944年,他首次访问延安,见到了毛泽东、周
              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新中国的缩影,看到了中国的希

              望。二战后他到美国任《劳动联合新闻》总编辑,但没过几年,又于1951年
              重返“故乡”中国。此后,他在宋庆龄直接领导下筹办《中国建设》杂志,并

              出任杂志执行编辑。1957年,他加入中国国籍。196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年后,他出任《中国建设》总编辑,中国福利会和宋庆龄基金会的领导
              人,还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他经常对友人说 :“在我的一生中只有10年没有

                                                                             49
              在中国,我能够从中国看到这个时代的伟大变革,这是我莫大的幸运。” 1985
              年、1995年、2005年他七十、八十、九十诞辰之时,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江

              泽民、胡锦涛曾亲自前来向他祝贺。他于2005年九十诞辰后不久去世。                              50
                  汉斯 · 米勒,1915年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犹太平民家庭。1933年希特

              勒上台后,刚高中毕业的汉斯被迫进入纳粹设立的“青年劳动服役营”,后不
              堪忍受那里的粗暴强制,在同伴帮助下逃了出来。当时德国的反犹暴行愈演愈
              烈,犹太青年进大学深造已十分困难,他便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来到瑞士,进

              入巴塞尔大学医学系学习。就在巴塞尔大学,他结识了中国同学蒋兆先,从蒋
              那里了解到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抗日斗争以及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革命运动,由此萌生了前往中国与中国人民共同战斗的想法。1938年,
              汉斯的父母在德国被投入集中营,瑞士在德国压力下也出现了反犹气氛。汉



              48  晓姜 :“爱泼斯坦 : 从集中营到延安”,《国际人才交流》1995年第8期。关于爱泼斯坦在中国的经历,还可
                 参见他去世前一年的新着《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49  晓姜文“爱泼斯坦 : 从集中营到延安”和《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
              50  晓姜文“爱泼斯坦 : 从集中营到延安”和《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