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4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104

92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有名之新闻记者,乃中国革命老友,曾先后来华六次。对中国问题著作颇多。
              此次来游系应太平洋学会之约,专门搜集中国人民在敌后坚持抗战之英勇事
                   36
              迹。” 一个多月后,希伯在山东沂南县的一次战斗中牺牲,战死后手中还紧握
              钢枪。中国人民为他建立了纪念碑,碑文上铭刻着“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

              抗击日寇血染沂蒙”这几个大字,以纪念希伯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和中国人民
              的抗日斗争做出的功绩。           37
                  魏璐丝,奥地利犹太人,记者。她于1908年12月11日出生在维也纳一个

              犹太家庭,1932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在大学期间,魏璐
              丝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大学毕业后,她决定到中国考察一段时间,并准备

              为几家报纸写一些旅途见闻。1933年10月2日,魏璐丝抵达上海,写了几篇
              报道中国情况的文章发回维也纳发表,因其中有谴责日本侵略者的内容,遭到

              日本驻维也纳领事馆的抗议。此后,她暂搁写作,到上海一家犹太人办的学校
              教书,同时着手对中国进行进一步考察。在这期间,她结识了路易 · 艾黎、史
              沫特莱等人,并通过他们认识了宋庆龄、鲁迅及其他中外进步人士,加深了对

              中国社会的认识。后来,她成为史沫特莱在中国从事革命活动的助手,担任史
              沫特莱与红军领导人秘密会见时的翻译,并协助史沫特莱进行抗日宣传。在著

              名的“一二 · 九”运动中,她受史沫特莱之托采访和报道上海学界为抗日救国
              向南京国民政府请愿的活动。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问题和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

              水平,她还参加了希伯等人组织的学习小组。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
              发后,魏璐丝离开上海去了成都,并积极投身中国的抗日民族解放事业。她帮
              助美国友人创办了英文报纸《成都新闻》,目的是将国外电台报道的世界各地

              反法西斯斗争的消息及时地介绍给中国读者。她参加了战时服务队、慰问和护
              理中国的伤病员。她还在一个由5所大学学生联合组成的抗战服务团中担任顾

              问,并协助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做一些抗战工作。1939年9月,纳粹德
              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魏璐丝的父母和千百万犹太人一同被
              关进了集中营惨遭迫害。出于对法西斯的愤恨和对中国的热爱,同年,她申



              36  《解放日报》,1941年10月7日。
              37  王霍(译音)(Wang Huo):“他倒在中国土地上—汉斯 · 希伯的故事”(He Died on China’s Soil, The Story of
                 Hans Shippe),《中国建设》(英文)(China Reconstructs) ,北京,1979年12月号,第17—19页。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