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1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241

第十三章  传统史学、公众史学和口述史学的完美结合               22 9



                    的贡献。
                        在这同时,国外关于在华犹太人的著述也逐渐增多,其中欧洲和以色列

                    学者推出的几本书尤其令人注目。格尔德 · 卡明斯基与爱尔丝 · 约特瑞德合著的
                   《奥中友谊史》和弗兰西斯 · 克瑞斯勒的《德国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两书均对

                    德、奥籍犹太人在华状况进行了深入考察。朱迪丝 · 本一埃利泽的《上海失去,
                    耶路撒冷重获》和齐拉赫 · 瓦尔哈夫蒂格的《难民和幸存者》都叙述了自己在
                    上海的亲身经历,以第一手资料和史料见长。以色列贝思 · 哈特夫所斯大离散

                    博物馆编的《移居在中国 : 哈尔滨、天津、上海的犹太社团》是第一本有关
                    1840年后中国境内犹太人的图片史。此外,还有乔治 · 莱尼西、伊斯雷尔 · 基

                    彭、亚伯拉罕 · 弗拉特金等人撰写的个人回忆录,也具有史料价值。值得一提
                    的是,1984年成立的香港犹太历史学会也积极进行有关开封、上海、香港犹

                    太人的研究,如1985年由该会主席罗狮谷及其夫人编写的《香港犹太社区》,
                    便是最早出现的关于香港犹太人的综合研究著述。



                       (三) 1992年中以建交后在华犹太人研究出现的高潮
                        1992年中以建交后,关于“中国犹太人”的研究掀起了一个空前的高潮,

                    突出表现在专门研讨中国境内犹太人的国际学术会议接连召开,关于“中国犹
                    太人”,特别是“上海犹太人”的专著大量涌现。从1992年到2000年,这方面

                    新推出专著的数量几乎超过了20世纪前90年代此类专著的总和。
                        1992年8月,在世界著名学府美国哈佛大学召开了“犹太人离散在中国”
                    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百位专家学者和“中国犹太人”参加了会议。1994年

                    4月,由上海市政府和上海犹太研究中心等联合举办的“犹太人在上海”国际
                    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约有200余位学者和原居住在上海的犹太人参加了会

                    议,这是此类会议第一次在中国召开,并由中国人主办。1995年5月,正值第
                    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之时,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举办了“逃往上海,奥地
                    利犹太人避难东方大都市”学术讨论会,此会不但有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而

                    且有许多当年居住在上海的犹太人及其子女前来团聚,成为联谊、纪念、学术
                    研讨三位一体的活动。1997年8月,在德国柏林召开了“流亡在上海” 学术讨

                    论会,以纪念部分上海犹太人重返柏林50周年。此会集中研讨二战时在沪避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