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8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248

236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哈尔滨犹太人的著作,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特迪 · 考夫曼的《我心中的哈尔滨犹
              太人》、赫尔穆特 · 斯特恩的《弦裂——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家斯特恩回忆

              录》和玛拉 · 穆斯塔芬的《秘密和间谍 : 哈尔滨档案》。前两本书以个人和家族
              的经历为主线,深情地描述了哈尔滨犹太人的历史,玛拉 · 穆斯塔芬则以自己

              在苏联克格勃档案中发现的史料为基础,揭示了部分哈尔滨犹太人返回苏联后
              的悲惨遭遇。
                  随着相关文件、档案的发现,对天津犹太人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王立

              新在房建昌初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充实和深化, 写出了“天津近现代史
              上的犹太人及其经济社会生活”,对天津犹太人的经济社会生活进行了比较全
                      12
              面的研究 。由宋安娜编写的《犹太人在天津》(画册)和《神圣的渡口: 犹太
              人在天津》(著作),将关于天津犹太人的研究推向公众和世界,也是这一领域

              的重要成果。关于香港犹太人的研究继续拓展,香港犹太历史学会在其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内地学者也在这方面努力探索,如潘光和周国建考察了香港犹太
              社团“文革”前与“文革”后与新中国的关系,今日香港犹太社团的文教活

                                            13
              动、职业构成、国籍来源等问题。 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在台湾也有一个
              人数不多,但十分活跃的犹太社团。在台湾犹太社团提供资料的基础上,潘光

              和周国建对台湾犹太人做了初步考察。                 14
                  在新世纪国内外推出的关于在华犹太人研究的著述中,有不少并不针对

              某个城市、地区的犹太人,而是对整个“中国犹太人”进行综合研究,包括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犹太社团的研究,还有不少则注重研究中犹关系,包括中
              以关系。同时,又有一些来华犹太人的回忆录陆续发表,披露了更多有价值

              的史料。高斯坦继《中国的犹太人I : 历史和比较透视》后又推出了其主编的
             《中国的犹太人II : 史料汇评和研究指南》 ,进一步夯实了在华犹太人研究的资

              料基础。罗曼 · 马雷克主编的《从开封到上海 : 犹太人在中国》,汇集了一批有
              价值的学术成果,对从古至今的“中国犹太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彼



              12  王立新:“天津近现代史上的犹太人及其经济社会生活”,《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五辑,商务印书馆2007
                 年版。
              13  潘光、周国建 :“二战后在华犹太人研究”,《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14  前引潘光、周国建“二战后在华犹太人研究”。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