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2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252

240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16
              次展览会的展品为基础编了一本有关开封犹太人的画册。 在这前后,世界犹
              太人大会,美国中犹研究会等组织也拍了一些介绍开封、上海犹太人的纪录

              片,但主要还是在学术界流传。1989年,比利时犹太裔制片人兼导演D.帕瑞
              茨泰京(Diane Perelsztejn)拍摄了艺术纪录片《奔向日出之地》(Escape to the

              Rising Sun),以写实手法详述了五位波兰犹太人是怎样逃离波兰,经立陶宛、
              苏联、日本辗转来到上海的。此片一出,使公众对犹太人战时在上海的经历大
              感兴趣,许多当年的“上海犹太人”纷纷出来发表感想,学者们也出来撰文介

              绍那段历史。此片后来还获得澳大利亚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奖。1991年底,就
              在中以建交前夕,笔者参与创建的和平与发展研究所以色列犹太研究中心与研

              究纳粹大屠杀的西蒙 · 维森塔尔中心首次在上海联合举办有关纳粹大屠杀的展
              览,同时附设一个有关上海犹太人的展览会。这大概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设

              计制作的关于“中国犹太人”的展览会,当时轰动了上海滩,为中以建交创造
              了良好的氛围。后来该展览会中有关犹太难民的部分内容转入上海虹口摩西会
              堂旧址陈列馆(即现在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作永久性展出。

                  1992年1月中以建交,使这一年从一开始就充满中犹友好的气氛,“中国
              犹太人”研究热也随之升温。由加拿大裔制片人凯伦 · 肖帕晓维奇女士拍摄的

              纪录片《一个拯救你生命的地方》(A Place to Save Your Life)就在中以建交后
              不久推出,在加拿大和美国引起热烈反应。该片摄制组采访了美国、加拿大、

              以色列、澳大利亚的数十位当年在上海避难的欧洲犹太难民,最后到上海实地
              拍摄,生动地讲述了犹太难民们在上海的经历。8月,就在哈佛大学召开“犹
              太人离散在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期间,在哈佛大学图书馆举办了“中国和

              犹太人”(China and the Jews)展览会,引起了美国公众的极大兴趣。以色列
              著名学者I.埃班(Irene Eber)还将展品目录、部分展品及自己的评述汇编成
                  17
              册, 由哈佛大学图书馆印制推出。
                  1994年4月,在上海召开“犹太人在上海”国际学术讨论会期间,由以色
              列贝思 · 哈特夫所斯大离散博物馆和上海犹太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上海犹太



              16  贝思 · 哈特夫所斯博物馆(Beth Hatefusoth Museum Of the Jewish Diaspora)编 : 《开封犹太人,黄河岸边的
                 犹太人》(The Jews of Kaifeng: Chinese Jews on the Banks of the Yellow River),特拉维夫,1984年版。
              17  参见前引I.埃班(Irene Eber): 《中国和犹太人》。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