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31

第二章  犹太难民来华的路线、时间、人数和安置情况(1933—1941)             19



                        这批难民人数多,抵沪时身无分文,生活十分困难。上海犹太社团和国
                    际救援组织纷纷采取措施,帮助安置救济。1934年,早期来沪的德籍犹太人

                    成立了“救济基金会”。这个组织曾积极救助了第一批从奥地利来的犹太难民。
                    但是,随着难民人数的迅速增加,“救济基金会”已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为

                    此,1938年8月8日,由塞法迪犹太人和其他人士组成的“国际救济欧洲难
                    民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Granting Relief to European Refugees,
                    IC)成立,委员会由匈牙利籍犹太人保罗 · 科莫尔(Paul Komor)担任领导,

                    因此又称为科莫尔委员会。亚伯拉罕家族和托依格家族开设了公共厨房,维
                    克多 · 沙逊爵士捐出河滨大楼作为接待站,阿哈龙犹太会堂也被用作接待站

                    和难民厨房。为了加强救济活动的合作与协调,1938年10月,由犹太巨富嘉
                    道理家族出面召集上海犹太社团人士和国际救济组织官员举行协调会议,成
                    立了“援助欧洲来沪犹太难民委员会”(Committee for Assistance of European

                    Refugees in Shanghai,CFA) 。在这个委员会的董事会中,有塞法迪犹太人的
                    代表如门德尔 ·  布朗、D.E.J.亚伯拉罕和鲁本 · D · 亚伯拉罕父子,俄罗斯犹太

                    人的代表H.根斯布格尔、迈耶 · 阿许根那齐拉比、刘易斯 · 格林伯格、H · 卡默
                    林和较早来沪的德籍犹太人代表伯纳德 · 罗森贝格博士和库特 · 马克斯博士。
                    由于该委员会的领导工作不久转入了其首任司库米歇尔 · 斯皮尔曼(Michel

                    Speelman)之手,因此通称该委员会为斯皮尔曼委员会。到1938年底,委员

                    会共筹到约8 000美元。1939年1月,维克多 · 沙逊爵士捐助了一笔15万美元
                                                                     3
                    的特别款项作为“复兴基金”(Rehabilitation Fund, IC)。 嘉道理、海亦姆、约
                    瑟夫等犹太富商也出资设立基金,帮助难民办一些中小实业,增强其自力更生
                            4
                    的能力。 从1939年1月起,援助欧洲来沪犹太难民委员会相继建立了爱尔考
                    克路(今安国路)、兆丰路(今高阳路)、熙华德路(今长治路)、华德路(今
                                                               5
                    长阳路)和汇山路(今霍山路)等多个犹太难民营 。国外犹太人的捐助也源源
                    而来,其中美国的“美犹联合分配委员会”(American Jewish Joint Distribution




                    3  上海档案馆存档 : U1—4—2971。
                    4  《上海泰晤士报》(Shanghai Times),1939年1月12日。
                    5  上海档案馆存档 : U1—4—0277。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