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32
20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6
Committee,JDC)捐款最多,“世界犹太难民救济组织”(HICEM) 也做出了
较大贡献。1938年,“世界犹太难民救济组织”在上海设立办事处,1年后又
将远东分部从哈尔滨迁到上海,为上海犹太难民提供联系、咨询、贷款等各种
服务。同年,“美犹联合分配委员会”上海办事处成立,此后在援助上海犹太
难民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救济上海犹太难民的大多数经费都是由
它捐助的。此外,各国旅沪侨民,中国教会和其他一些非犹太救援或慈善团
体,如伦敦会、上海难民收容所、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美国育婴堂等也都捐
房,捐款帮助犹太难民。
这一阶段抵沪的犹太难民,绝大多数在虹口地区安顿下来,因为那里地
处公共租界、日租界和华界的交叉地带,经过战乱后市面萧条,物价一般比上
7
海其他地区低30%,房租则比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低75%。 除少数难民自行租
屋居住外,大多数难民都住进了临时租用或搭建的难民收容所,一般30 ~ 50
人挤在一间房里,最拥挤的有100 ~ 200人住一间的。难民们很难找到正式工
作,只能到处打零活,干杂差,如送煤球、修电器、烤面包、卖报等。一些犹
太难民又发挥经商才能,成了活跃在虹口一带的街头小贩,有的还开起了小店
铺。后来,随着来沪难民人数减少,其中有些人境况有所改善,也有迁往公共
租界和法租界居住的。
三、 从1939年8月到1940年6月意大利对英法宣战
随着来沪欧洲犹太难民越来越多,正常的租界生活遭到巨大冲击,租界
管理也日益混乱,这引起了租界居民的不满和租界当局的关注。如当时租界里
就流传由沙逊家族投资的中国公共汽车公司正考虑解雇白俄雇员,改聘犹太难
民,造成俄侨的恐慌。租界当局担心犹太难民的大量涌入会产生巨大的财政和
就业压力,带来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同时,上海犹太社团也感到日益增加的
犹太难民将超过其救助能力。于是,租界当局和犹太社团纷纷要求予以适当的
6 HICEM这一简称是HIAS(希伯来侨民援助会)和JCA(犹太拓殖会)两词的组合。该会在美国称HIAS,
在欧洲和其他国家称HICEM。在远东,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该会称DALJEWCIB(远东犹太情
报署的简称)。
7 金斯伯格(A. Ginsbourg): 《上海犹太难民》(Jewish Refugees in Shanghai),《密勒氏评论报》(The China
Weekly Review)出版,上海1940年版,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