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34

22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潮流更为汹涌,但成功的比例也日益降低。这一阶段仍有不少人希望来上海,
              但只能转而走陆路——穿越苏联西伯利亚,然后经中国东北、朝鲜或日本抵上

              海。走这条路线的犹太难民大都来自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捷
              克斯洛伐克等国,往往历尽千难万险,花几个月时间才到达上海。这一阶段抵

              沪犹太难民的确切人数特别难确定,因为这方面的资料非常缺乏,但笔者估计
              他们的人数大约在2 000人左右。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3月,在“美犹联合
              分配委员会”的支持下,上海的东欧和俄国犹太人成立了“援助东欧犹太难民

              委员会”(EASTJEWCOM或EJC),专门救济来上海的东欧犹太难民(主要是
              波兰难民)。波兰流亡政府也在上海成立了“波兰在华战争难民组织”,并选出

              一个五人执行委员会。与前几个阶段相比,由于这一阶段来沪犹太难民人数大
              减,所有在沪犹太难民的食宿条件均有所改善。


                  五、 从1941年6月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欧洲犹太难民从陆上来上海的路线也被切

              断。此后,再没有犹太难民能离开欧陆前来上海。然而,仍有一些在此之前离
              开欧洲而滞留在苏联远东、中国东北和日本的犹太难民,由于战火四起、各国
              严格限制移民入境而无处可去,结果又辗转来到上海,所以这一阶段仍有近

              2 000名犹太难民进入上海,其中大多数是来自波兰、立陶宛的犹太难民。值

              得一提的是1 100余名波兰犹太难民来沪的曲折经历,他们中包括著名的密尔
              经学院、卢布林经学院等犹太经学院的师生400多人。他们在1939年德国入
              侵波兰前后陆续逃往立陶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想出了一个逃离欧洲的办

              法: 以前往荷兰殖民地库拉索为由取得进入日本的过境签证,然后再设法从日
              本去美国。经过艰苦努力,并得到日本驻立陶宛领事杉原千亩的全力支持,他

              们居然获得了去日本的过境签证。后来,他们又获得苏联政府的离境许可(立
              陶宛此时已并入苏联),在苏联旅行社的安排下(每人付200美元)坐火车横
              越西伯利亚来到海参崴,再从那里乘船抵日本神户。在神户滞留了半年多,他

              们无法获得进入美国的签证,后在巴勒斯坦犹太代办处特派代表齐拉赫 · 瓦尔
              哈夫蒂格(Zorach Warhaftig)等人的帮助下获得了来上海的许可,于1941年

              下半年分批来到上海。他们是珍珠港事变前来到上海的最后一批犹太难民。这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